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A)(答案在最后)
2022.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梦想是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理想,意味着更美好的可能性。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对功利现实的突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弥补。
伟大的诗人总有浪漫的理想,优秀的作品也多寄寓着美好希望。
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而言,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既要有古人先贤的那种浪漫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既做“理想家”,又做“写实家”。
王国维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
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这段话可以当作诗词创作的方法论。
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紧密。
在“地球村”里,古今中外的诗学思想交流碰撞空前密切,这为当代诗人博采众长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具体创作中,诗人不仅要关怀现实,还要写出立足有限性,同时又具有理想性、创造性的作品。
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诗所要揭示的是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
这与咱们中国人所说的“道”的思想有点类似。
形上得“道”,形下才有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是“路”的终极追问。
“道可道,非常道。
”“道”瞬息万变,而“诗”是诗人创作瞬间的悟“道”得“意”,意之所向,随物赋形。
所有这些其实是说,诗歌创作要追求“意境”。
意境通过意象呈现,意象又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物”。
问题是,古今时空环境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中的意象早已改变,即便是相同的意象,所承载的意境也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诗词创作不
能“太拟古”,而要扎根当代生活,深入生活现场,触摸时代痛点、泪点、兴奋点。
唯有如此,诗歌创作才能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
(摘自宋湘绮《诗歌须从“小我书写”走向“大我书写”》)材料二
意象是外界的客观物象经过作家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传统的婉约派词流连于青楼楚阁、红粉佳人;到了苏轼开始,词更多反映文人士大夫的个人生活和思想情感;而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则使词人们更能直面人生、关心国事,词中的意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辛弃疾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词中的意象龙腾虎跃、雄奇刚劲,充满了男汉气概。
后代词人们在袭用辛词语汇的同时也大量摘取辛弃疾词中的这些意象,于其间出了一批接受度极高的经典意象。
一是“金戈铁马”的意象。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此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之作,其时他已六十六岁,但他依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其抗金杀敌的决心和意志。
这一“金戈铁马”的意象在后人中也反复出现,如杨慎《西江月》中有“妙算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吴伟业《水吟·送孙浣心之真定》中有“金戈铁马,神州沈陆,幅巾归里”。
历代词人多出于表达国仇家恨、故国愁思以及历史沧桑之情的需要而借用稼轩词中的“金戈铁马”意象,全然与辛词遥相呼应,不断增长着词体之沉郁悲壮之气。
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还沿用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其他句意“祇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
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进一步扩大着这阕名篇的流传度,也可视作“金戈铁马”意象的一种接受延伸。
二是“烟柳斜阳”的意象。
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中云:“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此句虽是以景语作结,但却耐人寻味,表现着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后人延用辛词的这一意象,往往如辛词这般将斜阳之景与愁苦之情紧密联结在一起。
如明代叶小鸾《踏莎行·秋景》中云“断云飞尽碧天长,数枝烟柳斜阳瘦”等即是如此,使得始于稼轩词的“烟柳斜阳”意象逐渐固化成词体写作的一种常规表达手段,最终形成清代文学的重要小传统。
这些后世接受度极高的稼轩词意象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辛弃疾的登高词中,大概每当稼轩登高望远时,家国愁情总是纷至沓来,使他难以为怀,故而总能写出悲壮苍凉的词篇,于婉艳柔媚的词体传统外新翻出这些个性化意象。
尽管词体写作在南宋之后发展出许多新貌,但登高临远始终是词体最为常见的写作场合,也是词体较为普遍的文本空间,故而欣赏稼轩人格的历代词人在面对同样的登高临远之时,也就势所难免地与辛弃疾产生强烈共鸣,撷取稼轩词中的这些经典意象,带来了稼轩词接受史上的这番美妙图景。
(摘自钱锡生《后世词人笔下的常用稼轩词意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寓着美好的希望,是因为其突破了现实功利。
B.若诗词的材料和构造不是出于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就无法真正达成虚构之境。
C.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让词人们开始关心国事,词中的意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D.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接受延伸“金戈铁马”意象,比辛词更优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拥有想象,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就一定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B.“道”的思想能揭示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诗中蕴“道”,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诗歌创作应追求意境。
C.意象的创造需要作家主体的情感活动,因此,了解作家的身世背景,知人论世,是重要的诗词鉴赏方法。
D.从辛词意象的接受过程可看出,诗词写作表达手段固化过程可能是文学史上重要小传统的形成过程之一。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百合花”,继承爱和祝福这一传统含义,观照当时社会表现出对纯洁与感情的呼唤。
B.郭沫若《立在地球上放号》中的“白云”,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
C.闻一多《红烛》中的“红烛”,从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化出,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对祖国的赤诚表现得淋漓尽致。
D.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引出的是一种黯然神伤的共同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愁苦伤感。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辛弃疾诗词意象接受度极高的原因。
5.诗词创作中应如何运用传统意象创造出新意境?请以毛泽东《菩萨蛮》中的“斜阳”意象为例,结合材料内容,谈一下你的看法。
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本词作于1933年。
毛泽东因从事调研工作,重返大柏地,面对曾经大胜的战场,抚今追昔,写下此词。
【答案】1.B 2.A 3.D
4.①辛词意象龙腾虎跃、雄奇刚劲,多表现家国愁情。
②历代欣赏稼轩人格的词人登高临远之时常产生强烈共鸣。
5.①意象应兼顾现实与理想。
毛词的“斜阳”意象既来源于革命生活,又展现了革命豪情;②意象应接受传统又能翻出个性。
毛词的“斜阳”意象在接受辛词家国之情的同时,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于辛词意象
传统之外翻出了个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是因为其突破了现实功利”强加因果。
原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对功利现实的突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弥补”,可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寓着美好的希望与“突破了现实功利”之间没有关系。
C.“开始关心国事”表述错误,原文是“而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则使词人们更能直面人生、关心国事”,可见是“更能”。
D.“比辛词更优秀”无中生有。
原文是“进一步扩大着这阕名篇的流传度”,并未比较哪个更优秀。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条件推断错误,原文“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而言,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既要有古人先贤的那种浪漫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既做‘理想家’,又做‘写实家’”,可见“拥有想象,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并非“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充要条件。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是诗词创作不能“太拟古”,而要触摸时代的痛点、泪点、兴奋点。
D.强调传统意象的使用,不能支持这一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他词中的意象龙腾虎跃、雄奇刚劲,充满了男汉气概”“此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之作,其时他已六十六岁,但他依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其抗金杀敌的决心和意志”“此句虽是以景语作结,但却耐人寻味,表现着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后人延用辛词的这一意象,往往如辛词这般将斜阳之景与愁苦之情紧密联结在一起”可知,辛词意象龙腾虎跃、雄奇刚劲,多表现家国愁情。
②由“这些后世接受度极高的稼轩词意象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辛弃疾的登高词中,大概每当稼轩登高望远时,家国愁情总是纷至沓来,使他难以为怀,故而总能写出悲壮苍凉的词篇,于婉艳柔媚的词体传统外新翻出这些个性化意象”“故而欣赏稼轩人格的历代词人在面对同样的登高临远之时,也就势所难免地与辛弃疾
产生强烈共鸣,撷取稼轩词中的这些经典意象,带来了稼轩词接受史上的这番美妙图景”可知,历代欣赏稼轩人格的词人登高临远之时常产生强烈共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而言,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既要有古人先贤的那种浪漫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诗词创作不能‘太拟古’,而要扎根当代生活,深入生活现场,触摸时代痛点、泪点、兴奋点。
唯有如此,诗歌创作才能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可见意象应兼顾现实与理想。
而毛词的“雨后复斜阳”一句中“斜阳”的意象是写实,雨后又现出斜阳,同时这个意象又来源于革命生活,又展现了革命豪情,即经历过风雨之后,革命一定会迎来灿烂的阳光;
②材料二后世词人对辛弃疾诗词意象的运用既有对其爱国情怀继承,同时也有发展,如“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还沿用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其他句意……进一步扩大着这阕名篇的流传度,也可视作‘金戈铁马’意象的一种接受延伸”,可见意象应接受传统又能翻出个性。
而毛词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描写的是红军转战之后的首次胜利,其中“斜阳”的意象代表胜利的曙光,洋溢着革命的乐观和豪情,毛主席在接受辛词家国之情的同时,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于辛词意象传统之外翻出了个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
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
敌人乘机前阻后追。
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
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
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
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
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
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
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
地里走着。
“老大爷。
”周玉兆走过去轻轻地叫了一声。
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
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道:
“同志,你们来啦?”
“是,老大爷。
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
“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
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
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
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
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
”“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
”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颤。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
“不行。
”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象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
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
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气也生出来了,就拼命坚持,淌到那棵大树跟前,抱住了那根树枝。
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
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
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
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
”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
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
填那条沟。
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
堤下面,澄河不平静地奔流着,满河闪动波光,河滩边露出一排半截的杨柳树,柳丝浸在水里。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
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
你们在这里等着。
”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
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
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
”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
那两位被叫做“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
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
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
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
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
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
B.周玉兆阻止老人挖沟时,“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并不是不讲人情,而是心系百姓,同时也契合了他解放军战士的身份特征。
C.“澄河水在猛涨”“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构成了小说的特定环境;澄河水流湍急,加大了小队渡河的难度,使情势更加危急。
D.与《百合花》那两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
情节发展。
B.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C.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8.本文对老人的“眉”有几处动作描写,细腻地表现了老人的心理,请分别找出并赏析。
9.请分析小说结尾段的妙处。
【答案】6.D7.C
8.①“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中的“搭”字刻画了老人在解放军撤离后失去指望的精神状态。
②“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中的“皱”字表现出老人帮助同志们渡河时的焦急、思索之态。
③“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中的“耸”字传达出老人找到渡河之法后的愉悦和兴奋之情。
9.①凸显了凛然坚定、甘愿牺牲的拥军老人形象。
②揭示了信念这一主题,表现了对军民鱼水情深的赞颂。
③省略号结尾,引发读者想象,留有更多回味空间。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分析的能力。
D.“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说法错误。
本文的主题是凸显军民之间的鱼水情,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能够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并不是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C.“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说法错误,结合原文“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
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等内容可知,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的。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的能力。
第一处描写是“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其中动词是“搭”,长长的眉毛搭在眼皮上,让整个人看起来缺乏精气神,再结合后文“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可知,老人是在张望着已经离开的解放军队伍,他舍不得他们离开,“搭”字刻画了老人在解放军撤
离后失去指望的精神状态。
第二处描写是“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其中动词是“皱”,皱眉的动作体现老人的内心是忧虑的,再结合前后文的情节可知,解放军小队急于渡河,但河水湍急,形势危急,老人想帮助他们,皱”字表现出老人帮助同志们渡河时的焦急、思索之态。
第三处描写是“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其中动词是“耸”,长眉毛一耸一耸可以表现老人内心是喜悦的,结合文中“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可知,老人找来了帮手,可以解决渡河的难题了,“耸”字传达出老人找到渡河之法后的愉悦和兴奋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人物塑造上看,结尾段中“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一句塑造了老人的形象,他“一动不动”的身影体现了他内心的凛然和坚定,他为了帮助解放军顺利渡河不惜破坏自己的庄稼,凸显了老人的拥军形象。
从主题上看,“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直接点明了信念这一主题,所以尾段点明主旨,深化小说赞美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
从读者角度看,文段最后是“一动不动……”,文章是以省略号来结尾的,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意犹未尽之感,会让读者想象到很多种老人此后的状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晏字休默,仕宋,初为建安国左常侍。
晋熙王燮安西板晏主簿,时齐武帝为长史,与晏相遇。
府转镇西,板晏为记室。
沈攸之事难,随武帝镇盆城。
齐高帝时威权虽重,而众情犹有疑惑,晏便专心奉事,军旅书翰皆见委,渐见亲待,常参议机密。
建元
..初,为太子中庶子。
武帝在东宫,专断朝事,多不闻启,晏虑及罪,称疾自疏。
武帝即位,为长史兼侍中意任如旧。
迁.侍中祭酒,遭母丧,起为司徒左长史。
晏父普曜藉晏势,多历通官。
普曜卒,晏居丧有礼。
永明六年,为丹阳尹。
晏位任亲重,自豫章王嶷、尚书令王俭皆降意接之,而晏每以疏漏被责,连称疾。
久之,转为江州刺史,泣不愿出,留为吏部尚书,终以旧恩见宠。
时尚书令王俭虽贵而疏,晏既领选,权行台阁,与俭颇不平。
俭卒,礼官欲依王导谥为“文献”,晏启上曰:“导乃得此谥,但宋来不加素族。
”武帝崩.,遗旨以尚书事付晏及徐孝嗣。
郁林即位,转左仆射。
及明帝谋废立,晏便响应接奉,转尚书令,封曲江县侯,给鼓吹一部、甲仗五十人入殿。
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谌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谌时人以此窥之明帝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