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道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道之“道”
笔者曾在《石道之“石”》一文中探讨了石道之“石”的“真”“善”“美”,本篇来谈谈石道之“道”。

赏石主体的审美之“心”,即石道之“道”是在生活审美、自然审美以及艺术审美的基础上产生的,贯穿于整个赏石审美活动中。

石道之“道”,是赏石主体的选石之道。

奇石以其奇特的形状、美妙的图案、瑰丽的石色,吸引着赏玩者。

归根到底人们选择奇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石道之“道”,是赏石主体的取象之道。

《易经》里有“观物取象”的观点。

“观物”是为了“取象”,这一观点对赏石很有借鉴意义。

就赏石而言,所谓“取象”,就是赏石主体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通过视觉来捕捉奇石的整体
形象。

而奇石的“象”不外乎具象、意象、抽象三种形式。

因此,赏石主体的取象之道包括具象取象之道、意象取象之道以及抽象取象之道。

赏石主体的具象取象之道根源于赏石主体的生活审美意识,包括两类:一类是对有生命的各种物象的审
美活动,另一类是对无生命的人类劳动成果的审美活动。

赏石主体把这些感性的生活审美意识保存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形成了一座蕴涵着丰富信息的“记忆宝库”。

当奇石天然形式中的某些因素与“记忆宝库”的相似信
息产生碰撞时,赏石主体就开始对奇石的具象形式生
活化、审美化、理想化,忽略不如意的方面,并赋予其精神含义。

如图“禄”,鹿的整体与各部位以及各部位之间,其比例都很匀称。

此石被赏石主体理想化后,仿佛是富贵、悠闲的化身。

由此可见,对具象类奇石的审美,实际上是赏石主体用自己的生活审美意识为具象奇石罩上了神秘的面纱。

只有真正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及其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意识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人才会产生生活审美意识,才会对具象奇石的审美有着独特的理解。

赏石主体的意象取象之道根源于赏石主体的自然审美意识。

由于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以及科技的飞速进步等等原因,人的自然本性受到压抑,人们特别是文人喜欢在大自然的奇山秀水中寻找天趣,求得精神寄托和灵魂安宁。

一些奇石的形式恰恰符合这一部分人的自然审美意识,能够满足赏石主体的精神需求,能与赏石主体的心灵世界产生共鸣。

因此,笔者将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称为奇石的意象形式。

它浓缩了大自然的奇山、秀水、平台、流云等景观。

根据意象类奇石与
赏石主体自然审美意识的关系,可将意象取象之道分
为两种,一种是人格化的意象奇石形式,其多是纵向、立式的,高度一般是其长度或厚度的三倍以上,形体瘦、漏、透、皱、悬、倒挂。

赏石主体在面对这种形式的奇石时,大多采用审美移情的方法来表达自我的个性、品质、思想、精神,使之成为人格的化身。

如图“青云朵”。

另一种是人性化的意象奇石形式。

其多是横向、卧式的,石的长度一般是其高度或厚度的两倍以上,石的形体
或厚重或和谐或平远或幽深。

赏石主体在面对这些形式的奇石时,感觉不到自身的存在、进入了忘我的状态,情不自禁地与现实社会生活拉开了距离,塑造了一个
渴望已久的心灵家园,如图“恒山翠屏”。

这两种意象类奇石取象之道的最高审美理想都是意境美。

赏石主体的抽象取象之道根源于赏石主体的艺术审美意识。

在具体的赏石审美活动中,赏石的抽象取象
之道更为复杂。

其包含在“形”派、“色”派、“图”派等所有形式中。

“形”派赏石中的抽象取象之道是欣赏奇石形状的几何形式或自由形式,“色”派赏石的抽象取象之道是对石色抽象意味的体悟;“图”派奇石的抽象取象之道包括两种:一种是将图案的具象进行抽象,如欣赏“金龙腾飞”,另一种是对图案的非具象形式进行抽象,如图“行书‘业’”。

赏石主体在对抽象类奇石的取象采用的是艺术的思维、创造的思维,翱翔于想象世界之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石道之“道”,是赏石主体的创造之道。

王朝闻先生在承认选石、配基座、选择拍摄角度和命名等活动是创造美的活动的同时,他又指出:“不过,这些活动还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观赏石的审美特性与价值”(《石道因缘》,笔者不赞同这种看法。

从奇石引起
人们的注意开始,它就已经被烙上了‘人’的意识,人们对奇石的选择、清理、取象等活动,都改变了奇石的审美特性,赋予了它新的审美价值。

奇石作为纯天然的客观存在,是一块块冷冰冰的石头,没有主体意识的内涵。

但是,赏石主体在给它题名之后,它便具有了意识定向,是活生生的“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了。

奇石的形式是纯天然的,它不是为了人们的需要而设,更不是为了人们的审美而设。

但是当赏石主体在依照奇石的形、色或图等天然特性,来给它配座后,奇石的个性、形象便能够得到充分的凸显,赏石主体审美意识中的可表现因素也创造性地寄寓到奇石的形式中。

同样,通过灯光的烘托,字、画的陪衬,展示厅的渲染,以及奇石的不同排列、组合,特别是通过赏石主体的阐释,奇石的审美价值就会显著地提高。

总之,石道之道是赏石主体的一种“选石”途径,一
种审美取象的内在尺度,一种“创造性”地实现自我的方式。

它反映了赏石主体的审美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体现了赏石主体的生活审美意识、自然审美意识、艺术审美意识,表达了赏石主体的心声、精神以及创造欲望。

因此,石道之“道”,是赏石主体一颗滚烫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