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散风热药 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分析:
味辛能散 入肺经(肺主皮毛)--疏散风热。
性寒清热
味苦性寒入肝经--清肝经热邪--清肝明目。
甘寒益阴入肝经--滋补肝阴 平抑肝阳。
味苦性寒入肝经--清泻肝热 味苦性寒--清热泻火解毒。
【应用】 ▪ 风热感冒,头痛发热。本品质轻气清升浮,微寒清
伞形科狭叶柴胡(南柴胡)
药材柴胡(左:北柴胡 右:南柴胡)
柴胡简介
要点:与解少阳,疏肝解郁。 命名:又名茹草。本品嫩可茹(吃),老则採
取为柴,故名。 品种:南柴胡--又称软柴胡,品质次。
北柴胡--又称硬柴胡,品质好。 产地:产于山坡、草地、灌木丛间,全国大部
分地区都有出产。主产于河北、湖北、 黑龙江等。 采集炮制:春秋季采挖、晒干、切段、生用或
【应用】 ▪ 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本品辛散苦泄,寒能
清热,故有疏散风热,清肺利咽之效。 ▪ 麻疹不透。本品透泄热毒而促使疹点透发。 ▪ 痈肿疮毒,痄腮喉痹。
【用法用量】煎服,3~10g。炒可缓其寒滑性。 【注意】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蝉蜕
【来源】蝉科昆虫黑蚱羽化后得蜕壳。 生用。
豆科植物野葛
药材葛根(野葛)
豆科植物甘葛
药材甘葛根(粉葛)
葛根简介
要点:解肌透疹,生津止渴。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生于山坡、山沟、或杂
木林中。 采集炮制:秋冬两季采挖。切片,晒干。 生用--解肌透疹,生津止渴,用于表证与麻
疹初期,热病口渴。 煨用--凉散之性已减,升阳止泻力强,用以
脾虚泄泻。
白菊花
菊花简介
要点:清肝明目,眼科要药。 命名:菊本作蘜从鞠。鞠,穷也。 《月令》:“九月,菊有黄花,华事此而穷尽”。 产地: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四川。 采集炮制:寒露开放,霜降前后摘取。 种类:白菊--味甘,平肝、清肝明目多用。
黄菊--疏散风热力强,外感风热多用。 野菊--清热解毒力强,痈肿疮毒多用。
薄荷叶--偏于发汗解表。 薄荷梗--偏于行气与中。
【性味归经】辛,凉。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分析:
辛以发散 入肺经走肌表--散风热,透麻疹。
凉以清热 入肝经疏散肝经风热以清头目。
清轻凉散 入肺经疏散肺经风热以利咽喉。
味辛行气入肝经--行肝经气滞而疏肝解郁。
▪ 目赤翳障。本品长于疏散肝经风热,适宜于风热 上攻,目赤肿痛,或生翳膜,常配菊花等同用。
▪ 小儿惊痫、破伤风。本品既能散肝经风热,又能 凉肝平息内风止痉,故可用于惊风抽搐,或破伤 风证。
▪ 小儿夜啼。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 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用量宜大。
桑叶
【来源】桑科植物桑树得叶。 生用或蜜炙用。
▪ 肺热燥咳。本品清肺热、润肺燥,用于燥热伤 肺之咳嗽咽干。
▪ 眩晕目赤。本品苦寒,兼入肝经,善能明目,对肝 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 痛、肝肾不足所致眼目昏花均可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入丸散。 蜜制增强润肺止咳功效。
菊花
【来源】菊科植物菊得花序。 生用。
黄菊花
热,长于疏散风热。 ▪ 目暗、目眩,目赤肿痛。本品养肝、平肝、清肝,
为明目要药。 ▪ 疔疮肿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课堂互动
菊花与野菊花 就是同一类药
吗?
柴胡
【来源】伞形科植物柴胡(北柴胡)、狭叶柴胡 (南柴胡)得根及少量地上部分。生用或醋炙 用。
伞形科柴胡(北柴胡)
▪ 肝郁气滞证,胸胁胀满。本品善入肝经,疏肝调 经,治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
▪ 气虚下陷,久泻脱肛。本品长于升举脾胃清阳 之气,治疗气虚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症, 如补中益气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性升散,若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葛根
【来源】豆科植物野葛、甘葛藤得根。 生用或煨用。
【应用】
▪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发汗力强,为疏散风热 得常用之品。
▪ 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本品辛凉入肺、肝二经,可 疏散肝、肺二经风热,清头目,利咽喉,以疗诸证。
▪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质轻宣散,有宣毒透疹 之功。
▪ 肝郁气滞,胸闷胁痛。本品入肝经行肝气,治疗肝 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 【使用注意】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
汗者,不宜使用。
牛蒡子
【来源】菊科植物牛蒡得成熟果实。 生用或炒用。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菊科植物牛蒡
药材牛蒡子
【性味归经】辛、苦,寒。 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应用】
▪ 外感表证,项背强痛。因寒邪入侵肌腠,肌腠闭塞, 汗不得外泄,内热亦不得外泄,灼伤津液,使筋脉 失养、拘急而致项背强痛。
▪ 麻疹不透。
▪ 热病口渴,阴虚消渴。本品甘凉,能生津止渴,常 配伍天花粉,用治热病津伤口渴及内热消渴。
▪ 热泻热痢,脾虚泄泻。本品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 清阳之气上长而奏止泻止痢之效。
桑树
桑叶简介
要点:清肺止咳,炙桑叶可润肺止咳。清肝明目,治 头晕目眩。 命名:桑之叶入药而名。
别名:霜桑叶、冬桑叶、老桑叶。
桑苦、甘,寒。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 平肝,清肝,明目。
【应用】
▪ 风热感冒。本品虽疏散风热力缓,但能清肺润 肺,故常用于风热感冒,热邪犯肺,发热、咽痒、 咳嗽等症。
散风透疹等作用,故风热咳嗽、头痛、咽痛、 目赤肿痛、疹出不透等可选用,并常与清热、 解毒药配伍应用。
薄荷
【来源】唇形科植物薄荷得茎叶。 鲜用或生用。
唇形科植物薄荷
薄荷简介
要点:清头目,利咽喉,透疹。 命名:原名菝苛,薄荷为其之音讹。 产地:南北均产,以江苏产者(苏薄荷)为佳。 采集炮制:收获期因地而异,一年可采收2-3次。
【性味归经】甘、辛,凉。 归脾、胃经。
【功效】解肌退热,透疹, 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分析:
味辛发散 入脾经(脾主肌肉)--散肌表肌 肉之热而解肌退热,透发麻疹。
性凉清热 性凉清热
入胃经--清胃热--热清津生渴止 --生津止渴。
味甘益阴 葛根外解肌肤之热,内清胃腑之热,表里热清,津
液自生。
轻扬升举--入脾胃--升脾胃清阳而止泻。
第二节散风热药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 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得药物,称为发散风热药。
▪ 其味辛,性偏寒凉,又称辛凉解表药。 ▪ 风热表证:以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舌
苔薄黄为主要表现。
▪ 该类药物发汗解表作用较发散风寒药缓与。 ▪ 部分药物兼具清肺止咳、利头目、清咽喉、
【功效】疏散风热,透疹止痒, 明目退翳,祛风止痉。
分析:
质轻升浮
疏散风热
入肺经—宣散肺经风热 透疹止痒
性寒清热
利咽开音
性寒清热--入肝经--散肝经风热--明目退翳 散肝经风热--热去风息则痉可止--息风止痉
【应用】
▪ 风热感冒,咽痛音哑。本品长于疏肺经风热,宣 肺开音。
▪ 治麻疹初起,疹出不透及风疹瘙痒。
醋炙用。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 归肝、胆经。
【功效】与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分析: 味辛能散
入足少阳胆经--疏半表半里之邪
性寒清热
--疏散退热(与解少阳)
味辛能行--入肝经--行肝经气滞--疏肝
解郁
质清轻升散--升清阳下陷之气--升阳举陷
【应用】
▪ 寒热往来,外感发热。本品尤善于疏散少阳半 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之要药。
蝉科昆虫黑蚱
药材蝉蜕
蝉蜕简介
要点:眼科要药,明目退翳作用好。还可用于小 儿惊风、夜啼。 命名:蝉蜕乃蝉所退之壳而命名。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山东、河南、 河北等地。蝉生活在杨、柳、榆、槐等树上或 杂木林。 采集炮制:夏秋季采收,除去泥沙,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甘,寒。 归肺、肝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