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一地理同步练习册4.3《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基础自测]
1.在河口处形成的三角洲地貌,其成因主要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切割作用
C.流水堆积作用
D.流水搬运作用
图L4­3­1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

读图完成2~3题。

图L4­3­1
2.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分别为( )
A.流水堆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3.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干旱
C.低温冻害
D.滑坡、泥石流
读图L4­3­2,完成4~5题。

图L4­3­2 4.图示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河流的( )
①侵蚀作用②搬运作用③溶蚀作用④堆积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图乙所示地形剖面对应图甲中的哪两处(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某村落分布示意图(图L4­3­3),回答6~7题。

图L4­3­3 6.图示村落的形态特点是( )
A.呈多边形
B.呈带状
C.呈环形
D.呈团状
7.该村落呈图示分布状况的原因是( )
A.在山区由于地形的影响,沿河谷而建
B.平原地形,开阔平坦,便于农耕
C.为逃避野兽袭击而建在山口
D.为防洪水而建在山脊
[能力提升]
8.下列有关聚落规模与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湄公河两岸的城市下游比上游多
B.山区河谷的聚落分布在谷底
C.华北平原的乡村规模小于江南水乡的
D.河流的源头地区多形成聚落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其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

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称为“××川”。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

据此回答9~10题。

9.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紧靠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泥石流
10.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
某同学利用手中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乡土地理观察,他乘车到某一村落,下车后举目所见尽是水田,沟渠纵横。

读图L4­3­4,回答11~12题。

图L4­3­4
11.图中由甲—乙—丙—丁—戊—庚—辛—壬—癸—甲连线所围成的区域属于哪种河流地貌( )
A.三角洲
B.冲积平原
C.“V”形河谷
D.冲积扇
12.该同学所到的村落最有可能是图中的( )
A.甲 B.丙 C.庚 D.辛
13.读图L4­3­5,分析回答问题。

图L4­3­5
(1)写出图示地貌名称:图甲__________,图乙________,图丙__________。

(2)甲、乙两图所示地貌是由地质作用中的______(内、外)力作用形成的。

(3)图甲所示地貌一般分布在____________。

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形成的。

其形成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地貌组成物质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所示地貌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5)下列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乙所示是流水堆积地貌,图丙所示是风力侵蚀地貌
B.图乙所示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图丙所示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
C.图丙所示地貌所在的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图乙所示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综合拓展]
14.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主要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

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地理学思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穴居时代的居住风水——“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圣王虑之,以为崛穴,曰:‘冬可以辟风寒……”
材料二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

图L4­3­6
(1)读材料一和图甲,分析穴居时代人们在进行居住洞穴选址和开凿时考虑的自然因素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图乙、图丙,分析“汭位”对古代居民取水、防御外敌、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及原因。

(3)凹岸在古代风水中称“反弓水”,是一文不值的,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

但现在我们发现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

试分析其原因。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1.C [解析] 当河流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挟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2.A [解析] 由图中的河湖相间分布可知,该地区河网密布。

从纵坐标的海拔高度,推知该地形区为平原。

故A项正确。

3.A [解析] 由上题可知,该地形区为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区,且有河床高于两岸的情况。

因此,应重点防御河堤决口形成洪涝。

4.D [解析] 该图反映的是河曲型河漫滩的形成。

河流凹岸侵蚀作用明显,凸岸堆积作用明显。

5.C [解析] 图乙所示在P一侧河床上有堆积物,与图甲中的①③两处对应。

6.B [解析] 观察村落的形态即可知。

7.A [解析] 对于山区来说,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谷地带,较适宜聚落发展。

8.A [解析] 一般来说,河流中下游的聚落数量远多于河流中上游与源头的。

山区河谷的聚落一般分布在地势略高的山腰(需要能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华北平原村落成片,乡村规模较江南水乡的要大。

9.D [解析] 黄土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崎岖,多地质灾害,聚落一般建在河流两边比较开阔的低地上,远离陡坡,以防地质灾害。

10.C [解析] 川地的面积决定耕地规模,耕地规模决定聚落规模。

11.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流水堆积作用在河流的不同位置形成的地貌。

河流入海口处会形成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河流出山口位置形成冲积扇,甲—乙—丙—丁—戊—庚—辛—壬—癸—甲连线所围成的区域应位于河流出山口位置,为冲积扇,“V”形河谷主要在河流上游出现。

12.C [解析] 甲、丙、辛三处在山麓位置,地势较高。

由题干中“举目所见尽是水田,沟渠纵横”可知该同学所到的村落为地势低平的庚处。

13.(1)冲积扇三角洲沙丘(2)外(3)河流出山口处流水堆积河流在流出山口处,流速降低,其挟带的碎石、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扇顶颗粒粗大,边缘颗粒细小(4)河流入海口(5)C
[解析] 图甲所示地貌为山前冲积扇,图乙所示地貌为河口三角洲,图丙所示地貌为新月形沙丘。

甲、乙两图所示地貌主要是由地质作用中外力作用的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其堆积的颗粒由扇顶向扇缘逐渐变细。

14.(1)自然因素①:向南开口。

原因是可获得更多的光照和热量,且可避冬季寒冷的北风。

自然因素②:高地。

原因是利于防洪和除湿。

(2)凸岸(“汭位”)是沉积岸,有利于泥沙堆积、土壤形成;凸岸被天然水面围绕,可作防御之用;凸岸水流较缓,便于取水。

(3)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水深,适于建港。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避
开自然灾害的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