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一-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至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全卷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忠”的观念往往被单一地认为是臣子向君主尽忠。
然而,当我们从历史的源头、文化的源头去看待“忠”时,便可以发现“忠”价值观更广泛的意义。
“忠”这一价值观具有双向性,既指向臣子,又指向君主。
《诗经》中人民对君臣就有着这种要求。
《诗经》中有不少要求君主之忠的诗,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平民百姓的口吻,通过描写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控诉统治者;第二类是直接描写统治者的行为讽刺统治者骄奢淫逸、听信谗言的刺诗;第三类是歌颂君主的颂诗。
第一类诗有《魏风》中的《伐檀》《硕鼠》《唐风•鸨羽》等,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讽刺统治者没有忠于民,使国家之根基——百姓的生活风雨飘摇,自然也就置国家于不利之地,既违背了利民之忠,也违背了卫国之忠。
第二类则从伦理道德层面评价君主,例如君主生活上的腐败、荒淫等。
《鄘风•墙有茨》揭露卫国宫廷生活腐朽糜烂,《邶风•新台》讽刺卫宣公子妻父占,《郑风•南山》讽刺襄公淫妹等等,我们很难相信一个私生活紊乱、伦理道德沦丧的人能公允地统治一个国家。
第二类与第一类一样都是体现了君主违背利国利民之忠,一样都是从批判昏君的角度探寻“忠”的涵义。
第三类主要集中在《大雅》中,如《文王》《绵》《棫朴》等歌颂文王功绩的篇章,从正面歌颂明君。
从这类诗歌中,可总结出明君的共同之处:励精图治,开创基业。
贤明的君主要想遵循“忠”这一伦理,既要在政治上有建树,忠于民忠于国,又要修身养性,忠于人伦道德。
《诗经》中关于臣子向君向国尽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得重用的贤士对于国家处于危亡之际,而不能实现自身价值所发出的愤慨之声;第二类是贤臣的谏言;第
三类是臣民不明的人针对统治者无所作为、骄奢淫逸而作诗讽刺,这一类在前文“君主之忠”中已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邶风•柏舟》是卫国贤臣忧谗悯乱之诗,顷公在位期间,政治混乱,小人当权,卫国贤臣目睹国势衰败,心存危亡之虑,于是作此诗以抒泄满腔的幽愤。
这位贤臣让我们领悟到了“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他的忠心已超越了对自身价值不得实现的苦闷,上升到了与国同哀的高度。
《邶风•式微》《陈风•墓门》等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臣子进谏的行为。
《式微》是黎国臣子劝黎侯归国之诗,全诗只有两章,“式微式微,胡不归”读来可想象出臣子心中压抑着痛苦,纵然有千言万语,却只能无力地问君主,国势如此衰微,为什么还不回归故国呢?若不是对君主还抱有希望,若不是那颗赤诚的效忠之心,大概是无法发出如此满含忧虑的诤言吧!
(选自《青年时代》2018年13期,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忠”这一价值观具有双向性,既指向臣子,臣子要向君向国尽忠;又指向君主,君主要忠于民忠于国,忠于人伦道德。
B. 君主之忠要求君主不仅要修身养性,遵循伦理道德,而且要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C. 《诗经》中关于体现君与臣“忠”的篇章大致都可分为三类,其中有相重叠的内容。
D. 《新台》《棫朴》虽然都表现了君主之忠,但前者和后者探寻“忠”的涵义的角度不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忠”的传统观念入手,笔锋一转,巧妙提出自己要论证的观点。
B. 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总分结构,分别从三个类型角度论证君与臣的“忠”。
C. 文中论述臣子向君向国尽忠的第二类内容时,重点举《式微》一例加以阐述。
D. 针对“忠”的价值观,文章分别从君“忠”和臣“忠”两个角度由主到次加以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 《柏舟》中的贤臣写作此诗以表达“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
B. 《柏舟》《式微》中两位贤臣的做法不同,一是忧谗悯乱,一是因事进谏。
C. 一直以来,《诗经》中的人民就对君主和臣子提出“忠”的双向性要求。
D. 《式微》虽然只有两章,却胜过千言万语,表现出臣子对君主赤诚的效忠之心。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选项篡改文意,“君主不仅要修身养性,遵循伦理道德,而且要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有所建树”错误,“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逻辑错误,由原文“贤明的君主要想遵循‘忠’这一伦理,既要在政治上有建树,忠于民忠于国,又要修身养性,忠于人伦道德”可知,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选项,“两个角度由主到次加以论证”错误,论证这两个方面时,采取的是并列论证方式,没有主次之分。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选项篡改文意,“贤臣写作此诗以表达‘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
”错误,由原文“这位贤臣让我们领悟到了‘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可知,是“这位贤臣”让我们领悟到了“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而不是“贤臣写作的此诗”。
C选项说法太绝对,“一直以来”错误,由原文“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诗经》中人民对君臣就有着这种要求”可知,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并不是“一直以来”。
D选项曲解文意,“虽然只有两章,却胜过千言万语”错误,由原文“纵然有千言万语,却只能无力地问君主,国势如此衰微,为什么还不回归故国呢?”可知,是“纵然”有千言万语,而不是“胜过”千言万语。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
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
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
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
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
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出门不带手机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糟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
这些数据表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愈发不可或缺的角色。
与此同时,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嚣尘上,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
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往往被搁置一边。
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们“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需实时关注讯息,有的人因消费支付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你不太想和别人说话,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
(摘编自《别把“手机依赖症”太当回事儿》,《广州日报》)材料二:
图一:消费者对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频率
图二:智能手机轻度和重度使用者占比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年龄段分布
(资料来源于“德勤咨询”)材料三:
近年来,呼吁警惕“手机依赖”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大。
这种呼吁的初衷不难理解,但“手机依赖”真的有那么可怕,值得如此忧心忡忡吗?其实,到底何谓“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
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对日常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与人的紧密性越来越强。
当然,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为是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比如使用手机在一些人那里成了下意识的行为,空闲时间被完全用手机来打发。
这种倾向确实不值得提倡,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防“沉迷”。
它对应的可能是时间的浪费,甚至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异化”。
(摘自《理性看待大学生“手机依赖”》2018年4月24日)材料四:
“手机依赖症”的典型心理是,手机必须随身携带,如果没带手机就会坐立不安、魂不守舍;并且即使没有明显需要,也常常会不自主地看自己的手机,一旦信号不满或者电量不足之时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然而在手机依赖症的裹挟之下,过度使用手机却使人们变得更加孤独。
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以及思维和语言的碎片化,非常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进行。
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应该是睡觉的时间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刷微博、聊微信、玩游戏等,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
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
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
(摘自《手机依赖症危害大可使身心受累》)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各类手机应用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是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这说明智能手机用户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更趋向于线上。
B. 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中,18-34岁的人比较多,表明智能手机更多的侵入年轻人的生活,他们可能更容易过度使用手机。
C. 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和重度使用者的比例大致为1:1,这说明智能手机使用者中年轻者
和年老者的占比是大致相当的。
D. 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中45-50岁的占比较低,结合图一内容可知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购物、娱乐等手机功能使用较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材料一在分析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说法时用了“甚器尘上”这个词,说明这种说法目前比较流行,但作者对此并不以为然。
B. 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观点与材料二图一所展现的内容有一致性,材料二中的图一可以作为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佐证。
C.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即使没有明显的需要,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看手机,这种现象需要警惕。
D. “手机依赖症”这个观点虽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过度使用手机确实会给人带来危害,材料一、三、四对其都有说明。
6. 目前人们对“手机依赖症”有不同看法,其各自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D
6. ①“手机依赖”和现代生活关系紧密,它不是一种病。
理由:时代的变化使手机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目前对“手机依赖症”的定义不准确,标准不明确、不统一。
②“手机依赖症”是一种病症,人们过度依赖手机,危害心理、生理健康。
理由:会让使用者处在“多任务”状态,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进行;打乱使用者的生物钟,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
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选项无中生有,“这说明智能手机用户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更趋向于线上。
”于文无据,原文没有将线上社交和线下社交作比较。
C选项“这说明智能手机使用者中年轻者和年老者的占比是大致相当的。
”错误,图二无法得出智能手机使用程度与年龄段的对应关系。
D选项“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购物、娱乐等手机功能使用较少。
”错误,年龄段与对手机功能的使用的对应关系无法得出。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
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
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D选项“材料一、三、四对其都有说明。
”错误,材料一没有写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出门不带手机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糟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
这些数据表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愈发不可或缺的角色。
”可知,“手机依赖”和现代生活关系紧密,它不是一种病。
由原文“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对日常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与人的紧密性越来越强。
”可知,时代的变化使手机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由原文“但“手机依赖”真的有那么可怕,值得如此忧心忡忡吗?其实,到底何谓“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
”可知,目前对“手机依赖症”的定义不准确,标准不明确、不统一。
由原文“‘手机依赖症’的典型心理是,手机必须随身携带,如果没带手机就会坐立不安、魂不守舍;并且即使没有明显需要,也常常会不自主地看自己的手机,一旦信号不满或者电量不足之时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可知,“手机依赖症”是一种病症,人们过度依赖手机,危害心理、生理健康。
由原文“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以及思维和语言的碎片化,非常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进行。
”可知,会让使用者处在“多任务”状态,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进行;由原文“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
”可知,打乱使用者的生物钟,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等。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
容”“艺术特色”等。
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
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
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
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
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
甚至刚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
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
我心里只有炊烟。
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也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
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
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
炊烟有灵性。
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
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
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
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
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
产”,等我去继承。
为了孩子长远计议,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
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
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
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
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
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
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
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
“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
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
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
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
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
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
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
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
7.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点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引出下文对炊烟的“背叛”。
B. 作者在痛苦挣扎后背叛了炊烟,文章以悠远复杂的笔触通篇叙写了作者逃离故乡的全过程。
C. 本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我“背叛”炊烟成功与在异乡看不到炊烟的空虚惆怅形成
对比,表现出“我”的无奈和思念。
D. 面对村人的冷嘲热讽,父母冷静坚决,更能表现出父母对生活的深层理解和对我的殷切期望。
8. 结合文本,赏析画线句子“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9. 本文为何以“背叛炊烟”为题?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故乡传统农耕生活必然会逝去,最终被占据绝对优势的富裕、先进、现代化的生活取代,这句话蕴含作者对这种变化既欣慰、期望,又充满伤感、留恋的矛盾复杂情感。
9. (1)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
(2)丰富了人物形象。
炊烟原本是故乡特有的景致,但故乡生活的艰辛、贫穷使得作者产生了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的念头,并付之行动。
(3)寄托作者的情感,深化主题。
故乡的炊烟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原点,是家和温暖的隐喻,没有炊烟也就没有了家、根和温暖。
以“背叛炊烟”为题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
(4)该标题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选项“通篇叙写了作者逃离故乡的全过程。
”错误,全文既有对故乡炊烟的逃离,又有对故乡炊烟的思念和牵挂。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重要语句的含义的基本能力。
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具体分析,侧重于结合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把握,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中“膀阔腰圆趾高气扬”赋予现代社会人格力量,展现出社会的发展进步,凸显出乡村社会发生的变化,已经逐渐逝去,这样的表达显示出作者内心的复杂情绪,突出一种矛盾之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其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