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经典中华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1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

监河侯说:“好。

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

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

”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

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

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

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

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经典中华成语故事2
熟能生巧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

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

“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

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
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

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

”“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

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

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

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

”“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

不服气就比画比画。

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

”“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

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

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
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

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3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作“成语故事”里面的成语都是由故事引出来的。

看了这些故事,我有很多感想。

在“程门立雪”这个故事中,古人杨时对老师非常尊敬。

他在去上任的途中,不辞千辛万苦,特意绕远道去看望老师。

当他来到老师家时,看见老师在打盹。

为了不打扰老休息,就算天空下着雪他的鞋已被大雪浸湿,他也恭敬地站在门外等老师醒来。

从这个故事中我深刻体会到要尊师重教,诚恳求学。

在“半途而废”的故事中,乐羊孑外出求学一年就回家了。

妻子问他为什么回家,他说“就是想家了”。

妻子把织到一半的布剪断,说“布是一根根丝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或一丈。

今天我把它剪断,以前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

书也是这样,学到一半就回来了,和剪开的布又有什么两样呢?”乐羊子被这番话感动了,又继续学业直到学业完成才回来。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半途而废,要有始有终。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个道理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4
一则成语,少的四、五字,多的七、八字,意思可丰富啦。

如果把它写
在文章中,用得好,就好像画龙点睛。

读了这则成语后,就更深的印在人的脑子里。

记得在《中华成语故事》中有一则---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它讲的是春秋的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并写了一本《相马经》。

但他有一个儿子却资质很差,但他很想继承父亲的事业,于是,就将《相马经》读得滚瓜烂熟。

有一天,他按照书上所写的特征去找千里马,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象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并将它捉回去,父亲看了,长叹一声说道:“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好相马的本领,必须多多去看马,养马。

”这则成语比喻做事死板,不能灵活变通。

读了这则成语后,它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

理解了这则成语的喻意,我在以后的学习上要多动脑筋,多注重实践,不生搬硬套。

在做数学题目时要灵活巧妙的运算,这样才能找出最好的答案。

在语文阅读时,要认真的找出重点的词句和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

在学校里、家里、书店里、图书馆中,都可以读到许多书。

书充实了我的大脑,才有了我天天向上的进步。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5
明察秋毫
【连鸟兽秋天新长的细毛都看得清楚,比喻目光敏锐,能深入观察问题。

例﹔没有领导人能够明察秋毫﹐所以民意调查和新闻自由非常重要。

】战国时的齐宣王想称霸,做众诸侯的领袖,因此,向孟子请教。

孟子说﹔”我们孔子的门徒,不讲霸道,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
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道﹔”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用王道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能﹖我听说,有一次你看见一个人牵着一头牛去宰杀,你看到它那恐惧的样子,感到不忍心。

凭你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

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你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他能举重三千斤,但是却举不起一根羽毛。

比方他又说,他能看清秋天鸟兽的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但实际上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材。

你相信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那当然不相信﹖”
孟子紧接着说﹔”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那么您的好心也同样是难叫人相信的。

看来,一根羽毛之所以举不起,是那个人根本不肯举的缘故?一车木材之所以看不见,是那个人根本没有看的缘故。

所以说,这是干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

您问,您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

”出自《孟子》经典中华成语故事6
明察秋毫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

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

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

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

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

’您相信这种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
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

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

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

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

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经典中华成语故事7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惊弓之鸟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léi)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胸有成竹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

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

可是文与可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

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

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

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
要来临。

人们都纷纷往家跑。

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

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

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

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

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与可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

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与可说:文与可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鞠躬尽瘁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

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

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

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

(参看“三顾茅庐”)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

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握在他手里,由他裁决。

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

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

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

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伐魏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

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8
公元前541年,楚国的令尹公子围杀害了楚王,自己当上国君,史称楚灵王。

公子围原本是个善于玩弄权术的人,篡夺王位后,更是为所欲为,任意迫害他看不上眼的人。

灵王篡位不久,就出兵攻打齐国,将齐国的一个大夫全族处死。

接着又突然袭击弱小的.赖国,从而引起各诸侯国的强烈不满。

为了供自己享乐,灵王不惜耗费大量钱财,征用无数民工,建造了一座豪华的章华宫,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宗室大臣白公子张对此非常忧虑。

为了楚国的前途,他明知灵王不愿听逆耳之言,也要寻找一切机会向他进谏,劝他节制淫乐,爱惜民力,以德待人。

灵王开始还能让子张把进谏的话讲完,但次数多了。

越来越感到讨厌。

一天他问一位大臣:“子张最近老是在我面前唠叨,要我注意这当心那,你看用什么办法叫他不再开这种口?”
那大臣回答灵王说:“以后子张再咳叨,大王可以对他说,我常和鬼神打交道,听到各种各样的劝谏,不想再听其他话了。

”’ 不久,子张又向灵王进谏,灵王就用那大臣教给他的话回答。

子张听了,愤慨他说:“殷朝的武丁是位贤明的君主,还到处求贤。

大王的德行比不上武丁,却如此讨厌别人规劝。

做大王的臣子太难了!” 灵王听了这话,不便指责子张,勉强地说:“好,那你就继续进谏吧。

我虽然不能采纳你这些规劝的话,但还是愿意把它放在耳朵里的!” 子张无可奈何,苦笑一声,说:“臣是为了大王采纳才进谏的。

不然的话,巴浦产的犀角和象牙多得很,大王尽可以用来做滇(zhen) 塞耳,又何必把规劝的话当作滇来填耳呢?”
“以规为滇”这一典故,比喻不重视别人的规劝,简单易懂。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9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成语“画龙点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惊弓之鸟”,正确、流利的朗读故事。

2.大致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3.积累好词好句,学会阅读成语故事的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字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积累过的成语中,你知道哪些是和动物有关系的吗?(亡羊补牢、守株待兔……)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和生肖中的龙有关的成语——画龙点睛。

(设计意图:从动物的角度切入,激发学生兴趣,师生交流日常积累的成语。

同时,引出“画龙点睛”)
二、新授(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齐读成语“画龙点睛”三遍,初识成语,读准字音睛(jīng)。

2.大声朗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不漏字、不加字、不错字,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问同桌或请教老师。

3.第一遍读文后,出示易读错的词语(带拼音),生在文中划出,扫清阅读障碍:
逼真栩栩如生荒诞张僧繇腾云驾雾光芒四射佩服
4.将词放入句中,熟悉文本。

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张僧繇。

他画龙画得极其逼真,简直是栩栩如生。

人们觉得他说的太荒诞了,根本不可能有那样的事,坚持让他把眼睛画上。

两条龙睁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出了墙壁,腾云驾雾飞到天上去了。

5.再读故事,思考问题,在原文中画出答案:
a张僧繇生活在哪个朝代?他的特长是画什么?画得怎么样?
b张僧繇为什么不给墙壁上的四条龙画眼睛?
c画上眼睛的两条龙发生了什么变化?那没点眼睛的龙呢?
6.第三遍读文,了解成语的含义和故事大意,积累好词好句。

(设计意图:低段学生的阅读目标是正确、流利的读通文本,在大致理解文意的情况下重点积累好词好句。

通过三遍的读文,由浅入深,从扫清阅读障碍到读懂文意再到积累好词,学生能从教师的引导中逐步掌握阅读成语故事的方法,并从中丰富自己的'识字量和词汇量)
7.师生交流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故事。

a认识成语,读通文本,读准字音。

b再读文本,师生提出问题,了解故事大意。

c第三遍读文,知道成语大致涵义,勾画好词好句。

8.生生交流读“惊弓之鸟”的故事
a认识成语,借助插图猜测成语大意,正确、流利的读通文本。

b互相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根据答案再读文本。

c轮换读文,了解成语大意,互相交流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

9.展示环节:选择读书较好的同学进行展示读,也可分组读。

三、总结、拓展
1.总结成语故事的阅读方法(第一遍读文,扫清障碍;第二遍读文,
理解文意;第三遍读文,了解成语意思,积累好词好句)。

2.情境拓展,选词填空:
在写文章或讲话时,用关键的话语点明中心,使文章生动形象。

(画龙点睛)
只要我们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肯定能学到很多知识,比喻专心致志,就一定能打成目标。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比喻曾经受到过惊吓,遇事便惊慌失措的人。

例如:在的追捕下,小偷们如(惊弓之鸟)一样到处乱跑。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10
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hé)闾(lǘ)。

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

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

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jǐ)。

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yuè)(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

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

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
是将官的过错。

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

”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

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

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11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公元73年,东汉明帝的高级侍从官窦固奉命征伐匈奴,四十一岁的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

在这次征战中,班超立了战功深受窦固赏识。

不久,窦固派他和军中的高级参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带了三十六名勇士,首先来到鄯(shàn)善国。

国王开始对他们很尊敬,礼节也很周到,但不几天忽然变得冷淡起来。

班超与手下判断认为,这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来了,国王态度摇摆不定,吃不准服从哪一方的缘故。

于是把接待他们的胡人叫来,诈骗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此刻在哪里?”
那胡人很惶恐,招认了实际情况,证明班超的判断是正确的。

班超把胡人禁闭起来,然后把三十六名勇士全部集合起来喝酒,喝得畅快的时候,班超激怒大家说:
“你们和我都在这极远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得富贵。

现在匈奴使者
来到这里才几天,国王对我们的礼节和敬意就终止了。

如果他逮捕我们,把我们送给匈奴,那我们连尸骨都会被豺狼吃掉。

你们看,这事怎么办?”
他的下属表示了同一个意愿:“现在处于危急关头,不管死活都听从您的命令。

班超下决心说:“好,不进入老虎洞,不能提到小老虎。

眼前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趁着黑夜,用火攻击匈奴派来的人。

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惊,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

消灭了这些敌人,国王就会吓破胆,我们大功告成,事业也建立了。


大家同意班超的行动计划,但又提出这件事要和郭恂商量一下。

班超发怒说:“是凶是吉决定于今天。

郭恂是个文弱而又庸俗的'官员,听到这件事必定害怕,会泄露我们的计谋,这样我们就会白白送命,当不成好汉。


大家都同意班超的看法。

当天夜里正刮大风,班超带领勇士们悄悄来到匈奴使者的驻地。

他布置十个勇士拿着鼓,藏在匈奴使者的房舍后,并跟他们约定,见火烧起来就打起鼓大喊大叫。

其余的勇士都拿着武器,埋伏在大门两侧。

一会儿,班超顺着风势把火烧起来,顷刻之间战鼓齐鸣,杀声四起。

匈奴人惊慌失措,乱成一团。

班超亲手杀死三个敌人,勇士们杀了匈奴使者和随从三十多人,还有一百多人被烧死。

还有一百多人被烧死。

第二天,班超把这件事告诉郭恂,郭恂听了大惊失色。

班超马上对他
说,你虽然没有参加行动,但我哪里会独占功劳呢?郭恂听了这话很高兴。

接着,班超去见鄯善国王,并把匈奴的头颅给他看。

国王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班超对他作了解释,并且加以抚慰。

这样,国王终于决定靠向汉朝一边,并且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去做人质。

——《后汉书·班超传》经典中华成语故事12
锲而不舍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

当时有一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子,其博大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人敬佩不已。

他写有许多散文,《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地学习可以增长人的才干、改变人的气质。

他特别指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荀子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土,就能最终堆成高山,风雨就会从山里产生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水,就一定会形成深渊,那里就会有蛟龙来潜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会养成一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就不难办到了。

“这里重要的`是,绝不能看轻点滴的积累。

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汇积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马如果只跳一下,连十步的距离都不可能超过;而最劣等的马如果连续走十天,也能走很远。

后者的成功就在于从不停止前进啊!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