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制取氧气》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
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与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启下,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因此,本课题是初中化学必须处理好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及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视频,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1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试管架、试管、锥形瓶、带导管的双孔塞、长颈漏斗、酒精灯、火柴。
学生准备:教材、学案等课堂用品。
教学过程:
氯酸钾
作业
课题3 制取氧气第1课时
一、工业上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1、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水
−→+氧气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
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叫做催化剂。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锰酸
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
−∆
钾+二氧化锰+氧气
3、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课题3 《制取氧气》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
验,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但操作经验不足。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学和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和运用新知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装置的选取、操作步骤,氧气的检验、验满及收集方法。
(2)通过制取并试验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氧气制取的过程和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
(2)认识到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的重要性,能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求实、创新、严谨、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2.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高锰酸钾、药匙、大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集气瓶、水槽、酒精灯、火柴、棉花等。
学生准备:教材、学案等课堂用品。
分组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
收集装置: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3.操作步骤:①检查气密性→②装药品→③固定装置→④点灯加热→⑤收集气体→⑥移导管出水面→⑦熄灭酒精灯
谐音口诀:“茶庄定点收利息”(查、装、定、点、收、移、熄)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