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一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3 学与问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理解“不懈追求"。
(3)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说的是半亩方塘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出来。看到这种景象,诗人联想到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整首诗的字面上没有提到读书,那半亩方塘和读书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我分两步进行: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2。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3.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4。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5。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6.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好问
(教学反思参考3)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思路。
3。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文题目:23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1。填写文中空缺的内容.
2.用______划出这段话中运用了对比论证的句子。
3.本文作者_______。全文是他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央直属机关为_________同志举行的追悼会上作的演讲。
4。文中第一句与第二、三句的关系是( )
A先因后果 B并列关系 C先概括后具体
5.请你列举一些“死得比泰山还要”的英雄人物。(至少三个)
《观书有感》通篇的暗喻,学生能够从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到深刻的道理,的确很难。学生的机械的回答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点,而是学生思维的新起点。教者抓住这个起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文中寻找表象的依据,让学生的理解有理有据,这样就更有助于学生领悟古诗所传达的道理。
3.夸父逐日
[创意说明]
《夸父逐日》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神话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精练,意蕴丰富,易理解。学习本文,除朗读背诵、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了解神话故事反映的内容外,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本文按照了解神话—品读神话—拓展神话激活思维的过程来学习。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优作业
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学与问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
1。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
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钥匙芳菲日新月异哥白尼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
翱翔强健五彩缤纷
3。默读课文.
(1)认读词语.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4)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4。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三、问题探讨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三、关联词填空。
1、 因为……所以…… 2、 如果……就…… 3、 不是……而是……
4、 只要……就…… 5、虽然……但是…… 6、即使……也……
1.( )困难再大,我们( )决不退缩。
2.(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3.(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
(3)问:向谁问?
3。引读第3自然段。
4。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3)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4)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5.学习第5自然段。
1.紧扣诗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诗意。在听录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鉴"“徘徊”“清”“如许”“为”自学,借助插图,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感知池水的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我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从短短的几句诗中感受到诗所描写的意境美。
2.巧设疑问,突破难点。诗意理解后,我让同学们把诗题齐读两遍,启发学生质疑。
三、始终关注诵读,读中提升。
古诗诵读应有层次:初始读通,读出节奏;继而读出情感;最高层次是读出诗味,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深刻,朗读方能到位;指导得当,学生才能悟到方法.如在学生理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之后,我请一名同学朗读,我听出来她特意强调了“老”和“工夫”这两个词。这不是很好的教学契机吗?我在赞美她读得好的同时请她说说重读这两个词的原因,学生对做学问的“孜孜不倦"和“持之以恒"又一次加深了理解,接下来的朗读真是有滋有味.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懈 沈 括 辅 翔
2。学生在书上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知道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的探究之路的。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钥匙疑团殿堂日新月异好奇强健探求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2。播放《夸父逐日》flash动画,学生根据画面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复述故事.
3。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二、整体感悟(品读神话)
1.师配乐朗读.
2。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3.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娲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 )、( )、( )。
二、先理解划线字的意思,再写出句意。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 泰山: 鸿毛: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死得其所: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
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这一环节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学生对“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个字读厚起来,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 ) ( ) ( )
wú hú sì hǎi mù biāo āi sī zhuī dào
( ) ( ) ( ) (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改正( )提出( )战胜( )改进( )改良( )解释( )
★★培优作业
一、查字典。
“鼎”字( )结构,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再查( )画.第六笔的笔画名称是( ),写出含“鼎"的成语(至少三个)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7.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8.理解古诗意思,知道沈括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9。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养成习惯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二、有效整合利用,拓展教材。
教学诗歌不仅展示了写作背景和陆游生平,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诗意,明白诗理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将教学引向了新的语言链接与积累: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这让我认识到: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值的有效提升。
4。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5.背诵课文。
《为人民服务》课堂同步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chè dǐ xīng wàng hóng máo chuī shì yuán
( ) ( ) ( ) ( )
tài shān bō xuē jīng bīng jīng zhè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