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抗恶性肿瘤药优品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十七章 抗恶性 肿瘤药
授课要点
1. 抗恶性肿瘤药物作用机制 2. 生长比率,G0 期细胞的意义。 3. 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一、 概述
(一)抗恶性肿瘤药在治疗中的作用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
发病,全世界每年死于恶性肿瘤达500万以上, 约占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 对增殖周期中各期细胞均有杀灭作用,这
嘌呤药)合用。 如:甲氨喋啶(抗叶酸代谢药)和巯嘌呤(抗
从第一个化疗药物氮芥(1942年)开始,到 S 期:DNA合成期,
生长比率小的肿瘤(多数实体瘤),肿瘤生长慢,
原(如酶1:)抑 肾增制上殖剂腺细。皮胞质群激素目,雄前激素已,雌激筛素。选出50万种药物,用于临床达70余种。
分裂,待一定条件才进入增殖周期 (G0期)。
S 期:DNA合成期,
根据细胞内DNA含量变化,增殖细胞群中细胞生长 常水平 ,则可控制肿瘤的生长,并使其消除。
(三) 细胞增殖周期的基本概念
繁殖周期可分为四期: 1984年提出:生物治疗
(二)抗恶性肿瘤药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
G 期:DNA合成前期,为DNA合成作准备 的动态规律,对了解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帮助
2. 直接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如:烷化剂,丝裂霉素,博莱霉素,顺铂,喜
树碱等。
3. 嵌入DNA干扰转录RNA的药物 如: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多柔比星。
4. 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如:长春碱类
5. 影响激素平衡,抑制肿瘤的药物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
三、抗肿瘤药物应用原则
(一) 联合用药 1. 根据细胞增殖动力学用药 (1)对增长慢的实体瘤, G0期细胞较多。 先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增殖周期及部 分 G0 细胞,使瘤体缩小,同时可促进G0期 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再用周期特异性药物。
对制药用物 药敏剂感量性,高影,响药疗因物效疗发恶效挥好。性。 肿瘤病因、发病机制等尚未阐明,故治 (三) 肿瘤的免疫治疗疗 效果不十分理想,当今肿瘤治疗已进入综合
治疗,以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免
疫治疗等手段相结合,其疗效及生活质量均已
提高,延缓或减少病人死亡。
(二)抗恶性肿瘤药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恶性肿瘤药,对肿瘤细 胞虽然有一定的选择性,但不如抗菌药对细 菌的选择性高,故大多数抗癌药在杀伤癌细 胞同时往往对一些更新快的正常组织也产生 明显毒性。
增殖细胞数
生长比率 = 肿瘤全细胞数
生长比率大的肿瘤(急性白血病),肿瘤增长快,
对药物敏感性高,药物疗效好。
将作用生不同长周期的比药物率合用小。 的肿瘤(多数实体瘤),肿瘤生长慢,
如:甲氨喋啶(抗叶酸代谢药)和巯嘌呤(抗 的意义。 提高,延缓或减少病人死亡。
对药物敏感性差,药物疗效差。
制用药剂量,影响疗效发挥。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恶性肿瘤药,对肿瘤细
1 胞同时往往对一些更新快的正常组织也产生
S 期:DNA合成期, 酸生成药。
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等。
静1. 止期细胞(G0期)G:又2称期后备细:胞,D暂时N不A合成后期,DNA合成结束,为分裂
作准备。
M 期:分裂期。
每个细胞分裂为2个子细胞,新生的细胞一部分 直接进入增殖周期;另一部分暂时静止或休止不 分裂,待一定条件才进入增殖周期 (G0期)。
(2)周期特异性抗癌药 对增殖周期中的某一期细胞有杀灭作用。 作用于S期: 甲氨喋呤,巯嘌呤,阿糖胞苷等。 作用于M期:长春硷碱。
(四) 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 1.干扰核酸合成的药物 该类药物在不同环节上阻止核酸的合成,抑制 蛋白质合成,阻止细胞分裂增殖。 (1)抗叶酸制剂(甲氨喋啶):二氢叶酸还 原酶抑制剂。 (2)抗嘌呤药(巯嘌呤):阻止嘌呤类核苷 酸生成药。 (3)抗嘧啶药(氟尿嘧啶):阻止嘧啶类核 苷酸生成药。 (4)抑制核苷酸还原酶药:羟基脲。 (5)抑制DNA多聚酶:阿糖胞苷。
5. 其它毒性 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等。
(三) 细胞增殖周期的基本概念 细胞增殖周期是研究细胞群体生长、繁殖和死亡 的动态规律,对了解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帮助 设计最佳联合用药方案,提高疗效有一定意义。
1. 肿瘤细胞分两部分: (1)增殖细胞群
属于细胞增殖部分,不断按指数分裂增殖, 是肿瘤细胞增长的指标,这部分细胞在肿瘤 全细胞群中的比率称为生长比率。
1. 骨髓造血抑制:白细胞、血小板等减少。 骨髓造血抑制为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限 制用药剂量,影响疗效发挥。
2. 消化道毒性 严重的恶心、呕吐是最常见的消化道反应,一般 认为是药物刺激呕吐中枢引起。
3. 毛囊毒性 引起脱发,一般说来停药后毛发可再生。
4. 生殖系统毒性 如闭经、月经不调;精子减少及不育。多数抗癌 药有致畸作用。
(2)非增殖细胞群 静止期细胞(G0期):又称后备细胞,暂时不 进行分裂,当增殖周期中细胞被药物或其它因 素杀灭后,Go期细胞即可进入增殖周期补充。 对于肿瘤细胞,G0期细胞是复发的根源, G0期 细胞对药物不敏感。 无增殖能力细胞:这部分细胞很少,无治疗上 的意义。
2. 周期特异性和周期非特异性抗癌药 (1)周期非特异性抗癌药 对增殖周期中各期细胞均有杀灭作用,这 类药物多数能与细胞中的DNA结合,如烷 化剂、抗癌抗生素。药物对癌细胞杀伤能 力与剂量成正比,而对骨髓抑制也成正比。
3. 从药物作用机制考虑 合用抗癌环节不同的药物,可提高疗效。 如:甲氨喋啶(抗叶酸代谢药)和巯嘌呤(抗 嘌呤药)合用。
4. 从抗瘤谱考虑
(三) 肿瘤的免疫治疗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着细胞生物学、分子 生物学及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给恶性肿瘤 的免疫治疗带来了新的转机: 1982年提出:生物反应调节 1984年提出:生物治疗 在正常情况下,肿瘤与机体防御之间处于动态 平衡,肿瘤的发生、发展完全是这种动态平衡 的失调所致,如果将失调状态人为地调整至正 常水平 ,则可控制肿瘤的生长,并使其消除。 常用有:卡介苗,短小棒杆菌,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等。
(2)对增长快的肿瘤(如白血病) 先用S 期或M期的周期特异性药物,再用周 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其它各期细胞,待G0 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重复上述过程。
(3)实际上在肿瘤细胞群中,各期细胞都有,可 将作用不同周期的药物合用。
2. 从药物毒性考虑 合用具有不同毒性的药物,可提高疗效,而毒 性降低。 如多数抗肿瘤药可抑制骨髓,而泼尼松、长春 新碱、博莱霉素对骨髓抑制作用轻。
授课要点
1. 抗恶性肿瘤药物作用机制 2. 生长比率,G0 期细胞的意义。 3. 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一、 概述
(一)抗恶性肿瘤药在治疗中的作用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
发病,全世界每年死于恶性肿瘤达500万以上, 约占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 对增殖周期中各期细胞均有杀灭作用,这
嘌呤药)合用。 如:甲氨喋啶(抗叶酸代谢药)和巯嘌呤(抗
从第一个化疗药物氮芥(1942年)开始,到 S 期:DNA合成期,
生长比率小的肿瘤(多数实体瘤),肿瘤生长慢,
原(如酶1:)抑 肾增制上殖剂腺细。皮胞质群激素目,雄前激素已,雌激筛素。选出50万种药物,用于临床达70余种。
分裂,待一定条件才进入增殖周期 (G0期)。
S 期:DNA合成期,
根据细胞内DNA含量变化,增殖细胞群中细胞生长 常水平 ,则可控制肿瘤的生长,并使其消除。
(三) 细胞增殖周期的基本概念
繁殖周期可分为四期: 1984年提出:生物治疗
(二)抗恶性肿瘤药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
G 期:DNA合成前期,为DNA合成作准备 的动态规律,对了解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帮助
2. 直接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如:烷化剂,丝裂霉素,博莱霉素,顺铂,喜
树碱等。
3. 嵌入DNA干扰转录RNA的药物 如: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多柔比星。
4. 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如:长春碱类
5. 影响激素平衡,抑制肿瘤的药物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
三、抗肿瘤药物应用原则
(一) 联合用药 1. 根据细胞增殖动力学用药 (1)对增长慢的实体瘤, G0期细胞较多。 先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增殖周期及部 分 G0 细胞,使瘤体缩小,同时可促进G0期 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再用周期特异性药物。
对制药用物 药敏剂感量性,高影,响药疗因物效疗发恶效挥好。性。 肿瘤病因、发病机制等尚未阐明,故治 (三) 肿瘤的免疫治疗疗 效果不十分理想,当今肿瘤治疗已进入综合
治疗,以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免
疫治疗等手段相结合,其疗效及生活质量均已
提高,延缓或减少病人死亡。
(二)抗恶性肿瘤药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恶性肿瘤药,对肿瘤细 胞虽然有一定的选择性,但不如抗菌药对细 菌的选择性高,故大多数抗癌药在杀伤癌细 胞同时往往对一些更新快的正常组织也产生 明显毒性。
增殖细胞数
生长比率 = 肿瘤全细胞数
生长比率大的肿瘤(急性白血病),肿瘤增长快,
对药物敏感性高,药物疗效好。
将作用生不同长周期的比药物率合用小。 的肿瘤(多数实体瘤),肿瘤生长慢,
如:甲氨喋啶(抗叶酸代谢药)和巯嘌呤(抗 的意义。 提高,延缓或减少病人死亡。
对药物敏感性差,药物疗效差。
制用药剂量,影响疗效发挥。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恶性肿瘤药,对肿瘤细
1 胞同时往往对一些更新快的正常组织也产生
S 期:DNA合成期, 酸生成药。
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等。
静1. 止期细胞(G0期)G:又2称期后备细:胞,D暂时N不A合成后期,DNA合成结束,为分裂
作准备。
M 期:分裂期。
每个细胞分裂为2个子细胞,新生的细胞一部分 直接进入增殖周期;另一部分暂时静止或休止不 分裂,待一定条件才进入增殖周期 (G0期)。
(2)周期特异性抗癌药 对增殖周期中的某一期细胞有杀灭作用。 作用于S期: 甲氨喋呤,巯嘌呤,阿糖胞苷等。 作用于M期:长春硷碱。
(四) 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 1.干扰核酸合成的药物 该类药物在不同环节上阻止核酸的合成,抑制 蛋白质合成,阻止细胞分裂增殖。 (1)抗叶酸制剂(甲氨喋啶):二氢叶酸还 原酶抑制剂。 (2)抗嘌呤药(巯嘌呤):阻止嘌呤类核苷 酸生成药。 (3)抗嘧啶药(氟尿嘧啶):阻止嘧啶类核 苷酸生成药。 (4)抑制核苷酸还原酶药:羟基脲。 (5)抑制DNA多聚酶:阿糖胞苷。
5. 其它毒性 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等。
(三) 细胞增殖周期的基本概念 细胞增殖周期是研究细胞群体生长、繁殖和死亡 的动态规律,对了解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帮助 设计最佳联合用药方案,提高疗效有一定意义。
1. 肿瘤细胞分两部分: (1)增殖细胞群
属于细胞增殖部分,不断按指数分裂增殖, 是肿瘤细胞增长的指标,这部分细胞在肿瘤 全细胞群中的比率称为生长比率。
1. 骨髓造血抑制:白细胞、血小板等减少。 骨髓造血抑制为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限 制用药剂量,影响疗效发挥。
2. 消化道毒性 严重的恶心、呕吐是最常见的消化道反应,一般 认为是药物刺激呕吐中枢引起。
3. 毛囊毒性 引起脱发,一般说来停药后毛发可再生。
4. 生殖系统毒性 如闭经、月经不调;精子减少及不育。多数抗癌 药有致畸作用。
(2)非增殖细胞群 静止期细胞(G0期):又称后备细胞,暂时不 进行分裂,当增殖周期中细胞被药物或其它因 素杀灭后,Go期细胞即可进入增殖周期补充。 对于肿瘤细胞,G0期细胞是复发的根源, G0期 细胞对药物不敏感。 无增殖能力细胞:这部分细胞很少,无治疗上 的意义。
2. 周期特异性和周期非特异性抗癌药 (1)周期非特异性抗癌药 对增殖周期中各期细胞均有杀灭作用,这 类药物多数能与细胞中的DNA结合,如烷 化剂、抗癌抗生素。药物对癌细胞杀伤能 力与剂量成正比,而对骨髓抑制也成正比。
3. 从药物作用机制考虑 合用抗癌环节不同的药物,可提高疗效。 如:甲氨喋啶(抗叶酸代谢药)和巯嘌呤(抗 嘌呤药)合用。
4. 从抗瘤谱考虑
(三) 肿瘤的免疫治疗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着细胞生物学、分子 生物学及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给恶性肿瘤 的免疫治疗带来了新的转机: 1982年提出:生物反应调节 1984年提出:生物治疗 在正常情况下,肿瘤与机体防御之间处于动态 平衡,肿瘤的发生、发展完全是这种动态平衡 的失调所致,如果将失调状态人为地调整至正 常水平 ,则可控制肿瘤的生长,并使其消除。 常用有:卡介苗,短小棒杆菌,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等。
(2)对增长快的肿瘤(如白血病) 先用S 期或M期的周期特异性药物,再用周 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其它各期细胞,待G0 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重复上述过程。
(3)实际上在肿瘤细胞群中,各期细胞都有,可 将作用不同周期的药物合用。
2. 从药物毒性考虑 合用具有不同毒性的药物,可提高疗效,而毒 性降低。 如多数抗肿瘤药可抑制骨髓,而泼尼松、长春 新碱、博莱霉素对骨髓抑制作用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