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秦帝国有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8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8篇)《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8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秦帝国》读后感1历经六个月,终于读完了《大秦帝国》这部长卷历史小说,它描述了秦帝国兴亡生灭的过程。
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面临亡国之危的秦国于山东六国的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断指立碑,变法图强,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经过秦六代君臣一百六十余年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终于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这虽然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但是在今天看来,也能带给我很多启迪。
变革者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长远宏大的志向。
强国有强人,强人之所以强,是因为强人皆有强大的意志。
秦孝公以六国卑秦为国耻,断指立碑,树立变法强国的决心和志向,然后才有了商鞅变法一系列的行动措施,为秦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要组织变革是极不容易的,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要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更是难上加难。
这就要组织领导人有强烈的变革之心,能自始至终、矢志不渝,以铁腕手段推动,全力以赴;当然还要有好的变革方略,如何变?变向何方?分几步走?谁来出谋划策,谁来推动变革,担当重任?此两者是连在一起的,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没有好的谋才,不会有因地制宜的变革之法,没有强有力推动者,光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能执行到位,也不会有好的成效。
《大秦帝国》读后感2终于看完孙皓晖老师所著的《大秦帝国》小说,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描述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在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23篇)大秦帝国读后感篇1看小说的人给差评,看小说读历史的朋友会给好评,我这种文盲当然要读历史啦。
大秦帝国的每一部都有一些缺点,比如人物刻画的比较极端,历史脉络主要是靠这一时期的几个名人撑起整个一部故事;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对这段历史不太清楚地人来说,读书一定会有思考“人物是否真的这么完美?”“历史上真的是这样?”“长平之战的地理位置真的可以这么打?”“商鞅是否真的是极心无二虑?”“范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秦武王真的是举鼎而死?”读者会通过一个个疑问自己去发掘这段历史背后的细节。
所以对于看小说以读历史的人,这一系列的书无疑是五星的,耐看的。
作者也通过一些情把一些看似不可能,但实际上发生了的事情串联起来,无关历史主线,所以读书的时候要品也要鉴,筛出自己所需要的,思考自己所可用的。
大秦帝国是部有意思的书。
大秦帝国读后感篇2秦国,从中华大地的西部边缘小国、险些被六国瓜分的战败国,成为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写几部书。
我看完《大秦帝国》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国。
从秦孝公赢渠梁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期间经历六王七次权利的移交,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坚持依法治秦的主张始终贯穿其中。
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护法的宣太后,以一国摄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鲜血维护法治。
秦国八万铁骑命丧赵国名将赵奢之手,依秦法:无端败军者斩刑不赦,八万将士全部阵亡,此时定要有人为阏于之败担责,宣太后毅然站出说道:阏于惨败,罪在本太后错断大势……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
遂在宫中自裁,以自刑谢国。
看到这时耳边响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呐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在坚守着秦法,正是这种力量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我们的首个宪法日刚过去不久,祖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希望我们的法治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中华的强大力量。
作为基层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将所学所知运用到服务法治中去。
大秦帝国读后感作文6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作文6篇大秦帝国读后感作文一历经六个月,终于读完了《大秦帝国》这部长卷历史小说,它描述了秦帝国兴亡生灭的过程。
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面临亡国之危的秦国于山东六国的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断指立碑,变法图强,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经过秦六代君臣一百六十余年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终于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这虽然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但是在今天看来,也能带给我很多启迪。
变革者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长远宏大的志向。
强国有强人,强人之所以强,是因为强人皆有强大的意志。
秦孝公以六国卑秦为国耻,断指立碑,树立变法强国的决心和志向,然后才有了商鞅变法一系列的行动措施,为秦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要组织变革是极不容易的,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要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更是难上加难。
这就要组织领导人有强烈的变革之心,能自始至终、矢志不渝,以铁腕手段推动,全力以赴;当然还要有好的变革方略,如何变?变向何方?分几步走?谁来出谋划策,谁来推动变革,担当重任?此两者是连在一起的,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没有好的谋才,不会有因地制宜的变革之法,没有强有力推动者,光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能执行到位,也不会有好的成效。
大秦帝国读后感作文二昨天看了《大秦帝国》1——七集,对秦献公的继位选人独到的眼光及方法所叹服。
秦献公被魏军狼毒箭所伤,他知道自已所剩日子不多,不得不考虑传位的问题,但让他头痛的是传位给那一个孩子。
两个孩子各有所长,长公子更是深得上大夫及世族的拥戴,为了使王位传给真正能带领秦国走向富强的君王,秦献公可谓用心良苦,采取了冒雪前往老乒营地,听取老乒对传位人选的意见,最后秦献公听取了与他出生入死,驰骋沙场老乒的建议,传位给了二公子渠梁,即历史上有名的秦孝公,历史同样也证明了秦献公选人之正确。
2023年《大秦帝国》读后感5篇
2023年《大秦帝国》读后感5篇《大秦帝国》读后感1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绍的书是《大秦帝国》全书共六部11卷先后顺序是《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全书讲述了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直到秦二世乱政亡国的一百六十余年间,秦国由弱变强,统一中国,又迅速灭亡的故事。
从书中,我们见证了秦国从一穷二白、列强环伺之下,变法图强。
经过了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清六合,统治八荒的艰辛与悲壮。
然而,从始皇帝建立帝国到帝国崩塌,只用了十五年。
鲁迅说:喜剧是将人生中无价值的东西拼凑给人看,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而大秦帝国的兴亡史,就好像是这么一个黑色的幽默。
书中,在那个大争之世,在秦面临灭国之危的时候,我读到了老秦人“啾啾老秦,共赴国难”的志气;在山东士子皆卑秦的困境中,我读到了秦孝公的胸怀;在商鞅变法的举措中,我读到了“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肝胆;在张仪与苏秦的连横、连纵中,我读到了一代名士的报复与坚持;在屈原兵败自投汨罗江的时候,我读到了君昏国惑的悲愤与无奈;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中,我读到了思想的解放与文化的融合;从秦始皇的坚持法治、整肃军政、超拔新锐、修渠利民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大刀阔斧;从他扫清六合、统治八荒的连绵大战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雄心壮志;从帝国初定,“欲将何等一个天下交付后人,我等君臣,可功也,可罪也”的话中,从他统一架构华夏文明驱逐匈奴中,从他数次巡视天下积劳成疾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一个国家如此,人亦如此。
当你为了一个目标的实现,不惜付出所有的时候,你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我不止一次有想过,我的目标实现需要几年,五年、十年、二十年、还是无限期。
其实,实现目标难的不是路途的艰辛,也不是对未知的担忧;难的是缺乏一种说走就走的勇气,难的是是否对目标还一如既往的坚持。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书中这样写到:“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大秦帝国读后感3篇
《大秦帝国》系列讲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
是一部以秦国为主要视点来展现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史诗。
以下是整理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大秦帝国读后感1终于在断断续续中读完了孙皓晖先生写的《大秦帝国》中的前五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还剩下第六部《帝国烽烟》不忍心看,因为想到即将看到六代君王呕心沥血的奋斗,在一夕之间毁于奸佞之手,我的内心非常难受,心绪有些低落,就暂时把它放下了。
这一部鸿篇巨制耗费了孙皓晖先生的16年的时间,在洋洋洒洒的近五百万字的小说了,讲诉了在战国时期,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历时一百六十多年,经过六代领袖筚路蓝缕的奋斗,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的历程。
读罢令人唏嘘不已。
我本人最喜欢最受感动的是第一部《黑色裂变》,秦孝公接手的是一个贫弱的秦国,一个几乎要被群强瓜分的秦国,可也就是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秦孝公能痛定思痛,痛斥祖先的问题,思考国家贫弱的原因,招贤纳士,改变国家的命运。
历史就这样让秦孝公和商鞅相遇了,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彼此惺惺相惜,肝胆相照,用二十几年的时间把秦国从一个贫弱的边陲之国,变成了一个国富民强的狼虎之国。
使中原诸国为之一震。
在很多历史资料或者小说里,商鞅被描绘成一个刻薄寡恩的人,但是我在这一部小说里,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极心无二致,尽公不顾私”的商君。
商君是秦孝公的谋臣,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让这个国家强盛,秦国的贫弱纵然有外敌的原因,但问题总归出在自己身上,怯于公战,却私斗成风。
商君要改变这种面貌,非强力无以易其俗,只有深彻变法才能变民众的行为。
虽然我也觉得商君的律法有些严苛,但是他维护法律的精神却是值得学习的,法不阿贵。
在这一部小说里,我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发现,秦国对于王子的磨练都是比较多,一个人如果总是养尊处优,那么他是很难体会到老百姓的那种艰难的,并且很容易成为一个败家子。
《大秦帝国》读后感(优秀7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优秀7篇)电视剧大秦帝国观后感范文字篇一其实为什么中国有些历史会广为人知,有些历史虽然经典却知之甚少。
我个人觉得原因就在于是否有些民间通俗的演义,比如小说、戏曲、快板说唱等等。
可以说中国最为人所孰知的历史莫过于《三国演义》、《水浒》、《隋唐英雄传》。
《大秦帝国》则是直到现代才被写出来的小说集,用六部书描写了秦国的崛起—发展—统一—灭亡。
几近完美的诠释了战国时代的恋爱、理想、政治的变化、百家的争鸣,展现出254年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一切,如果说《三国》是先驱者,那么《大秦》则肯定是后继者。
虽说小说中有一些不实的描写,比如秦国的铁甲兵团和骑兵,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小说的最后以完整的一个章节来介绍为什么大秦会是最后的赢家,而后汉王朝为什么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上达到巅峰,并将我们这个民族命名为汉。
可以说是整篇小说最大的亮点所在。
也是我认为《大秦》远超《三国》的原因,《三国》从来没有归纳为什么晋最后可以一统中华,而《大秦》则将一切归纳为一个字:法。
可以说整部小说都是以变法为主线来说明大秦为什么可以一统中华,也是为什么最后自取灭亡的。
秦始皇在一统六国之后再也没有吸取六国的人才,反而制造了著名的焚书坑儒,又在最后将遗旨交与赵高,自己一统天下后到处游玩,不顾民生修建长城和阿房宫,这些其实都是无法可依的。
我觉得读完这本小说得到的启示远比看一遍贾生的《过秦论》有用的多。
《大秦》对于我们现代已经十分的遥远了,但是这是中国最早的法治,虽然有点野蛮和残忍。
但是却为所有人树立了一个标准,无视了出生的身份。
这是儒家的“礼”所无法做到的。
《大秦帝国》值得我们所有的人一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篇二大秦帝国这本书看了不下六遍(电视剧没看过),不仅仅因为我是陕西人,对秦帝国的亲切感,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做企业管理咨询的朋友说,这是当年他们入行要读的第一本书,而且是教科书般的存在!全书讲述了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直到秦二世乱政亡国的一百六十余年间,秦国由弱变强,统一中国,又迅速灭亡的故事。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秦帝国》读后感1秦国,从中华大地的西部边缘小国、险些被六国瓜分的战败国,成为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写几部书。
我看完《大秦帝国》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国。
从秦孝公赢渠梁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期间经历六王七次权利的移交,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坚持依法治秦的主张始终贯穿其中。
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护法的宣太后,以一国摄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鲜血维护法治。
秦国八万铁骑命丧赵国名将赵奢之手,依秦法:无端败军者斩刑不赦,八万将士全部阵亡,此时定要有人为阏于之败担责,宣太后毅然站出说道:阏于惨败,罪在本太后错断大势……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
遂在宫中自裁,以自刑谢国。
看到这时耳边响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呐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在坚守着秦法,正是这种力量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我们的首个宪法日刚过去不久,祖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希望我们的法治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中华的强大力量。
作为基层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将所学所知运用到服务法治中去。
《大秦帝国》读后感2秦帝国,经历过从低谷到高潮,又急速堕落,最后飞灰烟灭。
历史证据几乎没有。
但是孙皓晖先生却把历史证据集合在一起,用了十六年写成了大秦帝国这本书,人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在这本书里了,我们不得不佩服孙皓晖先生的勇气。
故事的开头就描写了秦魏河西大战,秦朝失败还失去了函谷关,那时的秦孝公断指用血在碑上刻了两个字:国耻。
如果要收复失地,就要招贤纳士变法图强。
他发布了一道“求贤令”,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秦帝国读后感1历时近四个月终于读完这套孙皓晖先生的巨著--《大秦帝国》。
选择读《大秦帝国》仅仅是想对自己国家的每个朝代历史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期然却真的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秦朝,是个不同于以往教科书中"苛政猛于虎""天下苦秦久矣"的秦朝。
诚然历史有的时候是会被歪曲,但是纵使隔绝了几个时空,历史的原本面貌依旧存在,不会因为人为原因而泯灭于世。
读《大秦帝国》的同时,观看了《百家讲坛》中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战国说客双雄》、《战国七雄》,《秦兵马俑及秦始皇陵考古工作回顾》、《丹砂女王之谜》、《真实秦始皇》、《先秦百家争鸣》、《孟子的智慧》。
看的越多,觉得自己的历史越是匮乏,越是对那些辉煌的过去着迷。
我想从我看到的秦国历史、春秋战国政治文化军事、以及众多人物和历史谜团说下自己浅薄的看法,谨以此读后感献给自己这几个月的苦读,更献给让自己膜拜的作者孙皓晖。
一、秦朝发展史西周初分时并沒有秦国,在周孝王时秦人部落有一首领叫非子,养马养的很好,孝王很是欣赏,就封了甘肃陇西一带,继承祖先的贏姓,这可以看做是赢世一族的起点。
后来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时有了叛乱,在没有多少诸侯救援的情况下,秦襄公抓住了历史的机遇,拼死护主。
虽然西周灭亡了,但东周时的周平王感念秦襄公救国,将西戎之地镐京,及甘肃陇西之地赏给秦国,此时的这块封地西戎之兵占领着,秦襄公多次征战都没有取下,后秦穆公在由余的帮助下得到了此封地,这就是所谓的"襄公得其名,穆公得其实".秦穆公去世后经过了15代国君,秦国均碌碌无为。
在后来的三家分晋,战国时期到来之时,秦国并不强大,直到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后,秦国崛起成为大国,由原来的封锁函谷关之内变成可以抗衡六国的大国。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经典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秦帝国》读后感1近日在图书馆发现一本好书,名曰《大秦帝国》。
其历史从商鞅变法奠秦根基至秦始皇统一六国而终,详述了这一段峥嵘岁月,用生动雄奇的笔调再现了文明历史中逆境奋进、自强不息的各类豪杰将相志士英才。
掩卷长思,这些英魂的烈烈风姿兀自震撼人心,令人心绪难平、热血沸腾。
战国,一段强势生存的历史。
“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面现实。
也正因此,便有了经济改革、权力争夺、文化争鸣……于是创造的各种奇迹也多。
英主迭起、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将相、治学,三部曲奏出了战国时代的最强音。
英主多矣!秦孝公决意振兴弱秦,彰《求贤令》于天下,开求贤之先词;立国耻碑,惕厉国人;果敢变法,用人不疑,形成英主强臣肝胆合作的`千古佳话。
燕昭王整顿残存弱燕,几十年如一日,因操劳过度,虽年纪轻轻却两鬓斑白,然终不改万丈雄心。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阻力之大令人咋舌,当时被认为是:“舍中国文化而袭胡人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
然赵武灵王从实战中看出了胡服骑射的威力便决意改革,其胆魄之大,手段之强硬令人拜服!英主远不至此,更有秦惠王、秦昭王、秦始皇……个个胸怀天下,意气纵横,令人神迷目眩。
拜将入相者更多。
商鞅十年磨剑,霍霍待试,枕戈待旦,跃跃难平。
生平之志绝不为安身立命谋官入仕,而是为国立制,为民做法。
在《求贤令》感召下,他孤身入秦,铁胆变法,强秦根基。
“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是时人的公评。
最终护法献身,虽遭车裂,但功业千秋。
在秦人眼中竟是生前如圣,死后如神。
纵横家苏秦,初次谋秦,败而返家,孰料嫂不为炊,妻不下机。
一怒之下,苏秦在荒野中结庐,与风霜雨雪为伴,惕厉奋发,卧薪尝胆,后终佩起了六国相印。
大秦帝国读后感11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11篇大秦帝国读后感1《大秦帝国》是我读过的小说中最长的。
当初买这套书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因为不敢保证自己能坚持读完。
结果,没有刻意去“坚持”,自然而然地就读完了。
读这套书之前,才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不免在心里比较一下。
给我感觉,《明朝那些事儿》好像是把历史当小说写,嘻嘻哈哈中讲述历史故事。
而《大秦帝国》好像是把小说当史书写,一个故事呈现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帝国史。
读《大秦帝国》之前,很喜欢《明朝》,但是读后,更欣赏《大秦帝国》的大气。
不过,这样长的著作,要从头到尾都引人入胜也很难。
书一共六部,我感觉最精彩的还是前两部,第一部有商鞅,第二部有苏秦和张仪,而到了后面,就不再有这种偶像式的'人物了,接下来的白起、吕不韦、李斯,塑造得也很鲜明,但已经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我想,作者把商鞅写得太完美了,成了秦国的神,也成了整部小说的神,以至于后面无法再超越。
最不喜欢的是第三部,感觉结构有点乱。
整部小说褒扬秦人的色彩非常浓厚,有时近乎偏执,不过在作者营造的环境下,觉得褒扬得还是挺有道理的。
书中描述的那个由商鞅在秦国一手缔造的“法治社会”,虽说有虚构成分,但也让人不得不改变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
大秦帝国读后感2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名字叫作《大秦帝国》。
通过阅读,让我知道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一些秦国故事,更让我感受到了秦国的崛起到一统六国的霸气历程。
本书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不起眼的削国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在许多能文能武之士的帮助下,慢慢强大起来,使得其他国家不敢轻易招惹。
而其中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呢?这谁也不敢乱下结论,这个国家便是后世幼童都能知晓一二的——秦国!即使拥有再耀眼的光芒,总有暗淡的时候。
而哪怕只是一个渺小的星星也无惧黑夜,在这漫天的星辰中散发着自己的'光芒。
春秋战国时期许许多多的国家就是这漫天的星辰,而秦国就是其中一个不起眼的小星星。
《大秦帝国》读后感3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3篇《大秦帝国》读后感1利用暑假的时间,读完了在学校没读完的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1》,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便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那是一个国家齐心协力对抗外敌的决心。
一个国家,有这样多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民,何愁不会强大。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刻薄寡恩的酷吏---法家名士商鞅,至少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这个对历史了解甚少的纯正理科生是这么认为的,读完了小说才知道,他的刻薄寡恩,是为了强大当时的秦国,是为实现他的抱负,建立一个真正的法律凌驾于任何东西之上的法家世界。
他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落后教条,他"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他清楚的了解到当时的秦国只有靠法家的力量才可以强大,才可以在各国诸侯中争夺一席之地,所以他变法,为知己,为理想,为国家,殚精竭虑,耗尽心血,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变法,这也是他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就像是现在日本热血动漫中的主人公一样,为知己死,为理想亡,他毫无遗憾。
在小说中,商君和孝公,是明君强臣,商君一心变法,强大秦国,坦坦荡荡,对于世族权贵从暗处放出的暗箭警觉性地下,幸而,有孝公这样睿智的主上,他善于心计,完全相信商君,负责与世族权贵斡旋,帮他抵挡下一切对变法可能有的障碍,使得变法可以顺利推广实行。
事实证明商君是正确的,在变法20余年后,秦国不再弱小,秦国开始强大,以前的老弱残兵转变为新锐战士,虽然最后变法未取得成功,但不可否认它让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当时的时局下存活的下来,同时也为之后的强秦争霸做了垫脚石。
在小说的最后,商君赴死,走上邢台时,一面是恨他入骨的黑衣世族权贵,一面是前来送行一身缟素的秦国国民。
商君至始至终都是坦坦荡荡,从容不迫,早在赢驷去牢狱中看他时,他便知道结果,但是他早已把死亡置之度外,他只希望变法能继续执行下去,他可以为了嬴渠梁这个知己死,同样,他也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
《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1我陆陆续续将六部十一册《大秦帝国》看完,期间大概还看了七八本书。
现凭记忆简单回顾如下:第一部,魏齐争霸期。
魏国虽强,但人才流失严重,包括前期的吴起,后来的孙膑、卫鞅。
魏王爱珠宝器物而不重视人才士子,是大量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
吴起之楚、孙膑投齐、卫鞅入秦,可以说是魏国人才流失的典型。
卫鞅原本卫国人,从学于魏国,习法家,兼兵家。
卫鞅入秦后,获秦孝公信任,坚决支持并维护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大抵包括禁私斗、奖耕战、去封建、废奴隶、行郡县,将原本一盘散沙,私斗成风的秦人凝结起来。
商鞅变法是以剥夺世族王室的权利为代价,来换取平民百姓的巨大生产力,是以变法成功后,秦人瞬间强大起来了。
但商鞅也因此得罪了上层世族,包括太子傅、太子、公子虔等等贵族。
变法期间,齐国借助孙膑之谋两败魏国,魏国遂衰,商鞅趁机收复秦魏边界的河西之地。
秦国遂崛起!然而秦孝公英年而薨,秦惠王继位,老世族起而车裂商鞅,秦惠王趁机一举铲除老世族。
《大秦帝国》开篇以秦孝公商鞅变法为始,以车裂商鞅为终,塑造了一个“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千古法圣影响。
商鞅几乎是整部《大秦帝国》里毫无缺点的秦臣,他不但具有超凡的法家精神,还具备一定的兵将才能,一心一意为秦国崛起而奋斗,即使身死也为秦国铲除旧贵族做了铺垫。
第二部,合纵连横期。
秦国的崛起,引起了山东六国的关注。
洛阳苏秦、大梁张仪顺时而出,张仪相楚齐,苏秦入秦国。
然而苏秦因大略不逢时,而孓然一身出咸阳,张仪也因不堪谈兵错断秦国而险遭楚国世族迫害。
阴差阳错,两人均无奈退出各自阵营,再次各谋前程。
苏秦说燕王,与山东六国结成合纵抗秦之势。
此时张仪相秦国,提出连横破合纵之策。
大秦帝国的读书心得体会
大秦帝国的读书心得体会央视热播剧《大秦帝国》原著,十几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小说,让当代中国人为之振奋并受益的战国版“大国崛起”。
下面是有关《大秦帝国》读书心得体会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大秦帝国》读书心得体会1放暑假前,佳欣姐姐送了我一整套孙皓晖著的《大秦帝国》书籍。
这套书总共有六部,十七本书,一本比一本厚,约五百万字左右。
我曾看过《历史漫画》《上下五千年》等历史书,可从来没像《大秦帝国》这样规模如此之大的。
我怀揣着好奇与激动的心情,翻开了这套历史小说的第一部----《黑色裂变》。
故事的开头就让我热血沸腾:秦魏河西大战,秦国节节败退,丢失了国家最重要的屏障---函谷关。
此时新君秦孝公即位,他断了自己一根手指,在石头上写下了“国耻”两个血字,誓要收复失地并变法图强。
他发布了一道“求贤令”,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苍天不负有心人,一代奇才卫鞅入秦,为秦孝公讲述“霸道”,并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
两人谈得十分投机,秦孝公便任命卫鞅全权负责变法,他对田制、官制、徭役制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秦国国力蒸蒸日上。
卫鞅变法后,大秦不仅收复了曾经的失地,还抗击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山东六国,卫鞅被封为商君。
眼看秦国将要一跃而起,进入天下强国的行列了,只可惜秦孝公这位励精图治的君主没有看到这一天,就早早地去世了,卫鞅也被反对变法的老世族们车裂了。
但新君秦惠文王保留了卫鞅的新法,使秦国的强大没有成为昙花一现。
《大秦帝国》读书心得体会2《大秦帝国》是我读过的小说中最长的。
当初买这套书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因为不敢保证自己能坚持读完。
结果,没有刻意去“坚持”,自然而然地就读完了。
读这套书之前,才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不免在心里比较一下。
给我感觉,《明朝那些事儿》好像是把历史当小说写,嘻嘻哈哈中讲述历史故事。
而《大秦帝国》好像是把小说当史书写,一个故事呈现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帝国史。
读《大秦帝国》之前,很喜欢《明朝那些事儿》,但是读后,更欣赏《大秦帝国》的大气。
《大秦帝国》读后感15篇
《大秦帝国》15篇《大秦帝国》15篇《大秦帝国》1秦武王是个被观众读者误会的历史人物。
现代人因为他举鼎而死,就觉得他滑稽可笑。
其实,从“武”这个谥号看,当时的人对他评价还是不错的。
谥号,是君王死后给他上的终身评价。
混蛋的君王真的会在死后得到一个“黑暗”“昏聩”“暴戾”这样的恶谥,比方周幽王周厉王齐湣王等。
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制曰“武”。
____武都是个好谥号啊。
再看历史上谥号是武的其别人——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每一个都是牛哄哄的。
就算是被大家公认为任性的.明武宗,人家也是真的亲自带着大军跟蒙古人干过一仗的,据他自己说他还上阵亲自斩杀了一个敌人。
秦武王的政绩比明武宗显然好多了,人家平定了巴蜀叛乱,又在宜阳大败韩国。
大家笑他最终举鼎而死,实在是不明白鼎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存在。
鼎是天子势力的象征,天子拥有九鼎,而诸侯只能有七个。
秦武王不是要作死,他拿走天子的鼎,是想要表示秦灭周取而代之的意思。
假如当时不死,下一步估计就要让周天子退位了。
他的死让周王室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大秦帝国》2终于看完孙皓晖教师所著的《大秦帝国》小说,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描绘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临____之祸的秦国在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场,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各种原因,秦帝国被形成了“暴秦”口碑。
而出生于陕西三原的孙皓晖,从文明史的高度,来肯定秦帝国价值。
作品扉页的题记是: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荣耀和梦想。
在《大秦帝国》自序中,作者以敢为天下先的艺术勇气和人文学者的历史目光,充满激情地说:“大秦帝国是中华文明的正”,“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
这是《大秦帝国》的根本立意,是作者的'创作目的。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37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秦帝国读后感篇1假期阅读了孙皓晖先生所著的《大秦帝国》丛书,颇有感悟。
该小说以战国时代为背景,以秦国为轴心,讲述了秦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争霸直至一统天下创立帝国的过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秦初为小邦,怎能争鸣天下?创前世不为之功绩,得先祖不得之名誉,唯因变法。
但战国大争,七雄均有改制,大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妙至齐威王铁腕整顿吏治,虽说广度、深度皆难比商君,但也终究改变了天下格局。
却为何独独秦可一统中原?一场变法能否彻底成功,取决于三方面:国君、执法大臣、老世族。
变法相当于一场新锐势力与顽固势力的拔河赛,赌的是自身性命,而国君所担当的责任既是这场比赛的裁判也是参赛者。
在这过程中,必然会触及老世族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反对,老世族会依靠自身的势力去对抗国君及执法者,甚至不惜发动谋杀或政变,这便是一场变法所要经过的残酷斗争与血雨腥风。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国家反腐倡廉整肃纲纪,深化改革强国利民,然则概我华夏文明,其根其源虽不离战国之世,谈古论今,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经历过跌宕,感受过起伏,攀登过高峰,游历过低谷。
我们可以自豪,我们可以骄傲,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足迹,那是我们的方向。
道路并不平坦,我们说:“登过山吗?我们登过,迷离于低谷吗?我们有过。
正因如此,我们认清了目标,明白了渴望,并终将走向辉煌。
”在成功的过程中,定会流血、必会受伤,但我们毫不惧怕,只因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民族经历磨难、千锤百炼才会有的壮阔。
这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前进的方向。
变法强国,大秦称霸,平天下,金戈铁马。
以史为鉴,吾辈奋发,再图强,振兴中华。
大秦帝国读后感篇2每观秦史,总会被其波澜壮阔所震撼,万里长城、九原驰道、都江堰、郑国渠、阿房宫、兵马俑……人们无法想象这个仅仅存在十余年的短命王朝竟能兴建诸多气势磅礴的超级工程。
读《大秦帝国》有感
读《大秦帝国》有感读《大秦帝国》有感1放暑假前,佳欣姐姐送了我一整套孙皓晖著的《大秦帝国》书籍。
这套书总共有六部,十七本书,一本比一本厚,约五百万字左右。
我曾看过《历史漫画》《上下五千年》等历史书,可从来没像《大秦帝国》这样规模如此之大的。
我怀揣着好奇与激动的心情,翻开了这套历史小说的第一部————《黑色裂变》。
故事的开头就让我热血沸腾:秦魏河西大战,秦国节节败退,丢失了国家最重要的屏障———函谷关。
此时新君秦孝公即位,他断了自己一根手指,在石头上写下了“国耻”两个血字,誓要收复失地并变法图强。
他发布了一道“求贤令”,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苍天不负有心人,一代奇才卫鞅入秦,为秦孝公讲述“霸道”,并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
两人谈得十分投机,秦孝公便任命卫鞅全权负责变法,他对田制、官制、徭役制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秦国国力蒸蒸日上。
卫鞅变法后,大秦不仅收复了曾经的失地,还抗击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山东六国,卫鞅被封为商君。
眼看秦国将要一跃而起,进入天下强国的行列了,只可惜秦孝公这位励精图治的君主没有看到这一天,就早早地去世了,卫鞅也被反对变法的老世族们车裂了。
但新君秦惠文王保留了卫鞅的新法,使秦国的强大没有成为昙花一现。
后来,这部小说又生动地描写了苏秦合纵、张仪连横、秦赵长平之战、吕不韦弃商从政等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直到秦国一统天下,又再次土崩瓦解。
当然,《大秦帝国》并不是只有这些纯粹的历史剧情,更多的是为我们展现了那段磅礴历史的百科全书。
从卫鞅变法的宗旨内容、白起的战事分析、苏秦张仪的纵横之道,到秦始皇的大一统事业,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井田制等,为我们揭示了这段历史的详细细节,让我感觉这分明是一部十分完善的.“历史小说教科书”。
孙皓晖在《大秦帝国》中的写作手法也令人心醉。
无论是不同人物的说话风格,还是每个人物心中的一念一想,他都给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后感将一位位当世豪杰都描写得活灵活现,让这些尘封许久的历史不再枯燥无味,反而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我们为秦国的逐步崛起、强大而兴奋,为山东六国的不断没落、灭亡而惋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大秦帝国有感
读完《大秦帝国》感触良多。
看着一个秦国从偏处一隅的没落小国到强盛的秦帝国再到迅速灭亡心里总是有些没落的,回首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争,一个个雄才大略的君臣还有那句慷慨激昂“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总是让人为之激扬澎湃。
可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帝国却在建立后短短十几年灰飞烟灭怎么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整部《大秦帝国》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商君变法的坚毅;苏秦张仪的鬼智;杀神白起的霸气;秦始皇的一统六国的伟业……太多的看点让人应接不暇。
但每个人心中所感不同我来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几次地方。
秦国在商君变法以前被当时的强楚压制在函谷关外一步也进不了中原。
楚国刚经过吴起变法国力强盛是当时第一强国,楚大将军庞涓主张合东方诸国分秦。
诸国国君在象征秦国土地的沙盘划分各自势力,这时的秦国在其他诸国眼里不过是一块任其分割的肥肉,可是谁也不知道在一百多年以后他们将全都被秦国所吞并。
秦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发动所有贵族捐钱捐物去贿赂楚国重臣。
王公贵族们纷纷拿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毫不吝啬。
这正应了“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句话。
最终使得楚国停止了伐秦,给秦国赢来了宝贵的时间。
秦国在这二十年里韬光养晦用商鞅变法改革最终得以强大,并一举拿下被楚国吞并的河西。
自此楚秦强弱之势异也。
所以做人就要像秦国一样在自己弱小的时候韬光养晦,有了实力后不鸣则以一鸣必惊人。
秦国自商鞅立法后严遵商鞅之法从上到下如有违犯严惩不贷。
从流放赢驷太子割太傅鼻子到最后杀秦国战神白起无一不是按法度办事无一丝情面,秦法之严苛可见一斑。
就是这么严苛的法制但反对抱怨的人却不多,这就是因为在秦法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贫民百姓只要犯了法都是依法处置绝不容情。
奖赏也是如此,秦以军功论赏不论你出身如何只要有功就依功行赏。
白起就是从一个小卒开始一步步立军功做到武安侯。
秦的这种赏法制度使得中国根深蒂固的官僚贵族世袭制得以向所有人敞开。
这不得不说是秦国的一个进步也是秦能凌驾于其他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都知道大海之所以广阔是因为它能容纳任何的江流。
秦国也是一样自秦孝公的招贤令开始秦国就像大海一样的吸纳天下人才。
秦国丞相商鞅、吕不韦来自卫国,张仪、范雎、李斯来自楚国,大将蒙骜来自齐国。
这些人在自己国家被排挤压迫但到了秦国却都能大显身手一展胸中之志。
秦国对人才的重视也得到了人才们的回报,商鞅变法强国;张仪连横;范雎改革内政;李斯制定吞并天下的大计;蒙骜及子孙更是为秦立下汗马功劳。
如果没有这些外来人才就不会有大秦帝国。
葛优说过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秦国在两千年前就以它的实践证明了这句话。
《大秦帝国》给我们带来不仅仅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小说,它更是一个帝国成长的血泪史。
虽然秦帝国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却是长存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