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内研究综述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22-01-19
作者简介:陈南岳(1968-),男,湖南祁东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高质量发展、居民消费;宋留爽(1995-),
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高质量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内研究综述与展望
陈南岳,宋留爽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衡阳421000)
摘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本文主要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理论基础和现实逻辑三个方面对国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了目前在内涵研究、理论研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22)04-0034-05
R evi ew and Pr os pectofThe N ew D evel opm entPat t er n
ofD oubl e Ci r cul at i on C hen N anyue ,Song Li us huang
(SchoolofEconom i c M anagem entand Law ,U ni ver s i t y O f
Sout h C hi na,H engyang H unan,421000)
A bs t ract :T he pr opos al of t he new devel opm ent pat t er n of “doubl e ci r cul at i on ”i s an i nevi t abl e m ove t o deal w i t h t he devel opm entand changesoft he s i t uat i on ofeconom i c s i t uat i on athom e and abr oad.T hi spaper m ai nl y s ys t em at i cal l y s or t ed out t he exi s t i ng dom es t i c r es ear ch achi evem ent s f r om t he s ci ent i f i c connot at i on,hi s t or i calt r aceabi l i t y,t heor et i calbas i s and pr act i cal l ogi c of t he new devel opm ent pat t er n of doubl e cycl e.T he cur r ent def i ci enci es i n connot at i on and t heor et i cal r es ear ch ar e pr opos ed,and t he f ut ur e r es ear ch di r ect i on i spr opos ed.K ey w ords :doubl e ci r cul at i on;new devel opm ent pat t er n;expandi ng dom es t i c dem and;hi gh-qual i t y devel opm ent
为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新挑战,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为新发展阶段和“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自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以来,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这些讨论包含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理论基础、背景、意义、障碍和实施路径等多个方面。
本文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理论基础、现实逻辑三个方面对国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评述,针对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一)从阐释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辩证关系的角度
“双循环”即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在国内大循环有效运转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大循环,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循环进程中。
董志勇、余淼杰、黄群慧、刘洋、邹蕴涵、钱学锋等(2020)学者都认为,内循环、外循环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地放在国内,但也要继续对外开放,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更好的联系与互动。
(二)从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
高伟、陶柯(2020)认为,双循环的本质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循环发展,他们认为不论是国际大循环、国内循环,还是双循环,在概念上并无内外之分。
丁守海等(2021)通过实证研究证明,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这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相适应。
(三)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的内在关联的角度
在新发展阶段,王钰鑫、王耀鸿(2020)认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以追求高质量发展为目的、以新发展理念为理论指引而提出的,并且是在整合提升以往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拓展发展空间、寻求新的发展方式,解决发展瓶颈问题的重大突破。
李恕佳(2020)认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三个“新”,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命题。
余淼杰(2021)将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路径集中概括为“三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四)从阐释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具体做法、经济测量等角度
蒲清平(2020)认为,畅通双循环首先要明确其要义,即“双循环”不是“单循环”,以内循环为主并不是放弃外循环,“双循环”要兼顾量与质。
同时,要打通供需两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的耦合,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四大要素循环,创新思路,发挥好新理念、新科技、新经济、新基建、新机制等的作用。
王曙光、王丹莉(2020)以系统动态平衡的观点来理解双循环战略,并在此基础上构
建新发展格局。
同时,有学者从定量的角度来理解
双循环,在数量上定义“双循环”。
陆江源(2020)从
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理解双循环,并利用国际投入产
出数据,将G D P拆解为纯国内循环创造的价值和参
与国际循环创造的价值。
顾佰和等(2021)以D I I S理
论方法为框架,基于各国不同行业间商品流动数据
和投入产出模型衡量“双循环”。
陈金润、许健等(2020)利用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测度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比例。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基础(一)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
第一,钱学锋、裴婷(2020)认为,古典经济理论以斯密和马歇尔两种经济学范式为主,不论是斯密经济学范式还是马歇尔经济学范式,都说明了内需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以斯密经济学范式为例:基于“经济增长取决于市场规模的扩大”的斯密定理对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解释是经济增长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因于分工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来源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即市场规模扩大→分工和专业化加强→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
因此,我国应挖掘内需潜力,继续扩大市场规模。
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萨伊和穆勒同样论证了需求的重要性,认为需求扩张和经济结构转换更能实现经济增长。
此后,师应来、周丽敏(2021)基于欧阳峣大国经济发展理论,在详细总结了斯密范式、马歇尔范式和刘易斯范式的基础上提出大国经济发展应具有规模性、多元性、差异性等特点与优势,立足我国具有的超大市场规模和丰富资源的国情,应充分激发消费潜力,扩大内需,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蒋永穆、钱学锋等(2020)基于凯恩斯——
—经济增长理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我国应持续扩大国内需求。
第二,国际贸易理论。
钱学锋、裴婷(2020)基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偏好相似理论等分析了国际循环对内需的拉动不容忽视,为做好国际大循环提供了支撑,因此要发挥国际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
第三,内生增长理论。
姚树洁、房景(2020)提出,以内生增长为核心的“马阵跨阱”和“板链拉动”等理论破解目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难题,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并且论述了中国的内生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各区域及城市板块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达城市拉动落后城市的发展。
高伟等(2020)认为,不论是以阿罗、罗默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技术内生的增长理论,还是索罗提出的技术外生的增长理论,都认为技术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并提出要加强创新,发挥技术提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因此,通过内生技术的发展可以突破“卡脖子”问题,破解我国经济内循环中供给不匹配高层次需求,外循环中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低等问题,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畅通。
第四,蒋永穆(2020)基于边际效用学派的克拉克、新制度学派的谬尔达尔、供给学派、瑞典经济学家林德等西方经济学者的观点,提出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需要通过经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均衡,来保持整个经济社会的畅通。
(二)国内市场效应理论
国内市场效应理论通过模型化的推论表明:在收益递增和成本为正的条件下,企业为了追求规模经济,降低运输成本,倾向于将生产集中于对其产品具有旺盛需求的地区或国家,而向其他地区或国家出口。
[17]对于别的国家或地区而言,最划算的做法是从产品集聚的地区或国家进口而非自己生产来满足需求。
因此,国内市场效应原理表明,在一个存在垄断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世界中,那些拥有相对较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同时国内市场必须是统一的大市场,因为分散的国内市场会阻碍产品和要素的流动。
所以,统一国内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可以提高要素和产品流动速度,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国内大市场循环可以支撑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国际经济循环反过来促进工人工资水平、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生产率、产品质量等得到提升,使国际循环服务于国内循环,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功能上的互补。
(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
第一,空间生产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空间是资本实现持续扩张的前提基础,资本只有不断地占有新的经济空间,经济才能实现增长,一旦占有经济空间遇到阻碍,经济生产就会陷入危机。
胡博成、朱忆天(2021)认为,该理论论证了空间在资本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因此,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畅通双循环的深层本质是拓展挖掘经济发展空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即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或补偿问题。
基于此,王俊、苏立君(2020)认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若要持续进行,仍需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为前提。
由此,要使社会总产品得以实现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同时注重提高劳动者报酬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第三,世界市场理论。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强调了大工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促使国内市场向外扩张、走向世界市场的必然性,揭示了通过世界市场循环反过来又促进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发展的原理。
因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必须要更加注重国内市场与国外经济的良性循环,真正形成内需主导的大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
第四,价值论和其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
朱珍、郑云峰(2020)等以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为视角具体分析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构建难题及政治经济学建议。
董志勇、方敏(2020)以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历史的角度论证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性,并从实践的角度论证了具体做法。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一)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提出构建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有其深刻的国际环境背景。
当前,国际环境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1.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国际经济发展疲软。
从“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来看,全球经济将呈现出低增长、低通胀、高波动的特征。
2.“逆全球化思潮”抬头。
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各国“产业回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中断的风险。
3.“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
美国持续围堵中国,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对中国进行制裁。
未来发达国家与中国开展贸易合作的增长空间也相对有限,中国的国际贸易面临巨大挑战。
在外部环境面临着如此多风险时,需深刻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中国的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培育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防范供应链、产业链中断风险,提高我国对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的有效适应能力。
(二)国内经济发展已具备“国内循环”的优势和基础
我国发展国内循环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基础和优势,集中体现在大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规模性、完整性、差异性、多元性。
第一,规模性:首先,我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如,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种类多、总量大、质量优,能够满足多种生产生活需要。
其次,我国具有超大市场规模,市场需求与供给具有差异性和多元性。
消费市场不仅规模大而且呈现增长的趋势,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2万亿元,消费市场活力强劲,新领域投资增长空间大。
2020年由于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
第二,完整性:中国工业生产门类齐全,现代工业体系完整独立,产业链相对完整,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凝聚链,[4]从而形成了大国经济发展优势的完整性。
第三,由规模性、完整性带来了差异性和多元性。
国内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经济结构多元化,资源种类多样化,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由此形成了国内循环的分工优势、互补优势、适应优势和稳定优势。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已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基础和科技创新的基础并且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我国市场还具有巨大的交易成本优势。
综上,刘洋(2020)提出从经济体量、工业基础、消费市场和产业链等多方面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经济内循环的“硬核”基础。
(三)我国经济发展格局演变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要求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不是偶然,是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必然,是源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采取以“外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要适时转变发展战略,实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战略。
王曙光(2020)认为,双循环发展战
略和中国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与“中国与世界关系”
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
中国开放格局演变的要求。
邹蕴涵、李金昌和余卫、
郭晴、董志勇和李成明等(2020)对我国经济发展的
历史格局进行了梳理,主要可归纳为“三阶段论”、“四阶段论”和“五阶段论”,如表1。
尽管各位学者对我国具体进入以国内循环为主的时间界定不同,但
都认为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应转入以国内循
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
时代,强调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构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
然要求。
关于经济发展转型论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降低;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不断提高,内需逐渐起着决定性作用;工业
结构不断优化,我国正不断减少对传统劳动密集型
产业和低质量高污染产业的出口依赖,向依靠高端
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
国内经济存在结构性“梗阻”问题,并且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
题,主要表现为:产业构成比例不合理;产业链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水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均等。
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有效消除这些结构性问题,因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强调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注重创新,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调节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分配体制,最终实现经济均衡增长。
同时消除这些结构性“梗阻”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必然之举,二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
(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对世界经济的积极意义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不仅为中国经济在危机中育新机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各国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给予重要启迪。
一是对世界经济复苏的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参与和维护国际大循环有效地稳定和繁荣国际经济形势。
具体地,钱学锋、裴婷(2020)提出通过“国内生产力提高→国内供给规模和质量增强→对外贸易和投资→全球产业链延长→国外就业和收入提高→优化国际大循环”的路径,实现中国扩大内需,稳定和延长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同时,刺激和推动国际生产,进而繁荣和稳定国际经济形势,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二是为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我国通过逐步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实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彼此联通,内循环与外循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健康的经济发展态势。
因此,蒲清平、杨聪林(2020)认为,在世界经济疲软的背景下,“双循环”发展的新模式势必会成为越来越多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的新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新经验将在更大范围内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研究述评与展望
(一)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和不足
1.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
表1我国经济发展格局演变的梳理
目前,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已经颇为丰富,学者们发表了大量相关论作,对进一步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关研究、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内涵界定方面,学者们对“双循环”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性和比较性的论述,也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理论基础方面,有学者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了理论溯源,对其所依托的经济理论,从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分析;现实逻辑方面,立足多角度对国内和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实证研究方面,主要归为两类:一是对“双循环”的测度。
如,陈金润、许健等(2020)利用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测度出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比例。
顾佰和、石彪等(2021)以D I I S理论方法为框架,基于各国不同行业间商品流动数据和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经济内循环程度进行量化分析。
二是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视角或背景对具体行业或领域进行实证研究。
如,张兴祥(2020)基于K oopm an指数测算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和地位,并提出在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的主要路径。
谢守祥、田孟明等(2020)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对沿海省份的营商环境进行了实证研究。
总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方面,目前学术界已经确立起了基本的研究框架和思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
然而,现有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2.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内涵研究与理论研究相对不足
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理论研究的评述,任君、黄明理(2021)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述:一是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解释仍停留在对相关政策的解读,学理性分析不够深入;二是理论分析缺乏深入的探讨,套用现有理论进行分析,有嫁接之嫌,理论分析比较分散,未形成体系。
本文认为,目前研究成果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认识方面,还存
在以下问题:一是在界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时,将有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写进定义,有时将什么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如何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混为一谈,这不利于科学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二是理论研究对解决现实问题意义不大。
理论研究主要是对中国实施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论证,而对接下来如何实施双循环发展战略缺乏深刻的指导意义。
(2)微观层面和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目前有关双循环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出发,呈现出与多领域、多要素结合的特点。
如,“双循环”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数字经济”“一带一路与国际贸易”“货币金融”“电子商务”等。
而中、微观层面的研究多以“双循环”作为研究背景,分析在该背景下具体领域的发展趋势。
如,何雄伟(2020)基于双循环格局对于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李旭章(2020)提出以双循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李小玉、卢小祁等(2020)以江西为案例提出在双循环背景下培育居民消费策略;刘方(2021)提出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财税制度和政策;侯晓(2021)则研究在“双循环”背景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趋势。
但是更加具体行业或企业的应用研究则较少,相关数据也比较缺乏。
目前,在关于双循环的测量与相关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所应用的方法呈现出由少增多的趋势,但总体来说仍较少。
虽然有学者已经开始进行相关实证研究,如,顾佰和、张兴祥、谢守祥、田孟明、丁守海等,但实证研究总体来看仍然不足,且与具体行业或领域的结合不够紧密。
(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1.注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界定与理论研究
继续注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界定,挖掘双循环新格局背后的理论,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非凭空产生,是对以往我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而且内涵与理论研究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
因此,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为指导,结合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实际,在现有文献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准确、全面地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理论研究应立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开展实证研究并聚焦特定行业或领域
下一步应增加微观层面的应用研究,同时继续进行数据测度与实证研究。
接下来的研究应构建测度“双循环”发展的指标体系,建立测量模型,开展特定产业或行业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的程度或比例的数据测度,为双循环与其他领域或要素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与支持。
同时,实证研究应多结合具体行业或领域,以相关理论为指导,进行中、微观层面的深入研究,要使实证研究与实际情况联系得更紧密。
参考文献:
[4]吴晓妹,龚晓莺.“三新”背景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J].江淮论坛,2021(4):74-79+86.
[5]董志勇,李成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历史溯
源、逻辑阐释与政策导向[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5):47-55.
[6]余淼杰.“大变局”与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J].上
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0(6):19-28.
[7]黄群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未来我国经济政策的重要
目标和着力点[J].财经界,2020(28):11-12.
[8]刘洋.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J].红
旗文稿,2020(19):30-32.
[9]邹蕴涵.国内国际双循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必然
选择[J].经济,2020(9):28-31.
[10]钱学锋,裴婷.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逻辑
与内生动力[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4-26.
[11]高伟,陶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刻内涵、现实逻
辑与实施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4):1-11.
[12]丁守海,徐政,张普阳.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高质量
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实证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133-146.
[13]王钰鑫,王耀鸿.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
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J].广西社会科学,2021(1):47-53.
[14]李恕佳.三个“新”:把牢内涵和要求[N].河北日报,
2020-11-13(003).
[15]蒲清平,杨聪林.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
实施路径与时代价值[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6(6):24-34.
[16]王曙光,王丹莉.全球化视角下的双循环战略[J].新疆农垦
经济,2020(9):1-8.
[17]陆江源.从价值创造角度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J].当
代经济管理,2020(12):8-15.
[18]顾佰和,石彪,孔令斯.基于D I I S理论方法的我国经济
高质量内循环发展建议[J/O L].科技促进发展:1-9 [2021-05-29].ht t p:///kcm s/det ai l/11.5286.
g3.20210428.1736.089.ht m l.
[19]陈全润,许健,夏炎,季康先.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
方法及我国双循环格局演变趋势分析[EB/O L].中国管理科学,ht t ps://doi.or g/10.16381/ki.i s s n1003-207x.2020.
2045.[20]师应来,周丽敏.“双循环”的理论逻辑、发展进程与现
实思考[J].统计与决策,2021(10):151-154.
[21]蒋永穆,祝林林.构建新发展格局:生成逻辑与主要路
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29-38. [22]姚树洁,房景.“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和理论
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0-23.
[23]赵婷,赵伟.国内市场效应理论:主要论题及近期拓
展[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0):70-74.
[24]胡博成,朱忆天.从空间生产到生产空间:双循环新发
展格局的经济空间逻辑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1(3): 53-58.
[25]王俊,苏立君.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的社会总产
品实现问题——
—基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20(11):36-45+113.
[26]任君,黄明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述评[J].经济
问题,2021(4):7-15.
[27]朱珍,郑云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
经济问题,2021(3):1-8.
[28]董志勇,方敏.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历史与实践——
—以政治经济学为例[J].教学与研究,2020(12):15-25. [29]郑明月,肖劲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挑战
与对策[J].新经济导刊,2020(9).
[30]吴志成,王慧婷.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的挑战与中国的应
对[J].天津社会科学,2020(3):65-70.
[31]欧阳峣.大国发展经济学的逻辑体系[J].湖南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学报,2018(6):40-46.
[32]李金昌,余卫.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历史演变、动因分
析和对策建议[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0(4):3-12. [33]郭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与实现路径
[J].求索,2020(6):100-107.
[34]黄群慧,陈创练.新发展格局下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的动态协同[J].改革,2021(3):1-13.
[35]朱华雄,周文蕾,阳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历史演
化与展望[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5):73-86.
[36]何雄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的
战略选择[J].企业经济,2020(11):140-146.
[37]李旭章.以双循环格局促产业链供应链升级[J].人民论
坛,2020(23):92-94.
[38]曾宪奎.新时代我国需求侧改革的内涵、背景及重点内
容分析[J/O L].当代经济管理:1-9[2021-05-29].ht t p: ///kcm s/det ai l/13.1356.F.20210316.1351.
005.ht m l.
[39]彭小兵,韦冬萍.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双循环”新发展格
局的缘起、基础和治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35-43.
[40]张兴祥,庄雅娟,黄明亮.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镜
像与突围路径研究——
—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视角[J].人文杂志,2020(11):72-82.
[41]谢守祥,田孟明.“双循环”格局下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
系构建——
—以沿海省份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21(8): 180-183.
[42]李小玉,卢小祁,薛飞,等.“双循环”背景下居民新兴消
费培育策略:以江西为研究案例[J].企业经济,2020(11): 132-139.
[43]刘方.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财税制度与政策
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1(8):82-89.
[44]侯晓.“双循环”背景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
[J].企业经济,2021(6):145-152.
[责任编辑:金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