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的成长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师的成长之路
教师成长的支点
毫无疑问,教师工作的首要阵地是课堂,如何教好一堂课应该是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
但聪明的老师绝不会放过在课堂上向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老师学习的机会,从而完成对自己教学的模仿,独立自主,自我创造。
1.听课:成长的“起跑点”
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留心天下皆学问”,这些道理大家都清楚。
那么,听课要怎样听呢?
首先,教师要自己预习,了解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其次,老师自己也要想象一下,如果我教这门课,我会怎么教,这样课堂上就有了比较。
认真观察和记录讲课内容,课后进行对比和反思。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风格,也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如果他试图仔细理解它们,选择好的,改进他的教学,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中,他在课堂上的视野将被拓宽,他的课堂教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2.模课:成长的“充气点”
所谓“模课”就是向优秀教师学习,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技巧等。
新教师用心去模仿是十分必要的,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优秀教师的优质课例,认真观看和研究,在反复的教学模仿中吸取他人的精华,不断锤炼自己,分
析各种教学技能的类型、特点和效果;选择新课、实践课、背诵课等不同的班级设计教案,然后进行分析评价,重点考察教师的教学技巧、语言艺术、细节处理、教学机智等。
最后,结合个人的实际教学情况,从语言风格到课堂结构和设计思路进行创造性改革,力求体现个人教学特色。
教师教学如果一味闭门造车,则必然妨碍自身发展。
因此,教师通过模仿优秀教案的“精妙之处”,模仿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合理把握,模仿优秀教师对教材的合理处理、熟练驾驭,都是教师成长的捷径。
当然,模仿不等于“全盘照收”,而应该是吸收和再创造,模仿更不是“拿着别人的教案去上自己的课”,而是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
3.备课:成长的“入门点”
说到备课,很多老师简单理解为写教案。
其实备课应该是一种教学设计,是课前的预设。
常规备课就是准备教材,准备教学方法,准备过程(细节),准备学生(怎么学),准备老师(怎么教)。
的确,每一节课教师要关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了然于胸,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使拟定的教学目标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对关键点、重点、疑难点务必备透备精。
把学科知识的主体、重难点突破的关键、问题创设与思维培养、知识形成过程与方法作为备课的重点。
备课是教师的教学常规,也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入门点”,深入钻研备课的艺术和技能,是教学入门难以逾越的一个步骤。
4.磨课:成长的“支撑点”
磨课就是磨同类的精华,从自己身上培养新的思想。
磨课是一个深入学习课堂的过程。
在吸收别人亮点的基础上,演绎出
自己的特色和见解。
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在上课时间进行咨询、比较和思考,以寻求课堂的高质量和有效性。
磨课的内容一般是——磨目标:这节课究竟要干什么?磨教材:课堂需要怎样的教材?磨环节:哪些是课堂必备的环节?磨学生: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磨细节:该提什么问题,如何反馈?
通过磨课,教师不断地讨论、研讨、设计、实践、反思,从而循环往复、跃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悟课:成长的“着力点”
悟课,是教师对上课境界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教师个人备课而言,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和善于反思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善于“悟课”的过程;就教师群体备课而言,思想火花的碰撞,集思广益的达成,其实也是善于“悟课”的结果。
可见,悟课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理性观察、思考。
在思考中升华,悟出课的本质与精华,悟出课的重点与难点,悟出教会学生的法门。
教师如果对要上的课入脑入心,上出一堂精彩的课,只需要一支粉笔就够了。
教师备完课之后,一定要静下心来理性的反思一下,以便提升自己的课堂感悟力。
“悟”的过程是将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技巧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理论的内化过程。
没有“悟”的过程,就没有教师个人教学风格。
因此,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6.品课:成长的“发展点”
味觉可以理解为品尝或品尝。
上课,可以尝尝自己的课,也可以尝尝名师的课。
品味课堂,品味过程,品味亮点,品味自己,品味学生,反思不足,改进方法。
名师的课堂风格与众不同,充满魅力。
他们中的一些充满了乐趣,而另一些充满了情感和智慧。
他们总是善于用自己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热情,让学生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创造,让每一个孩子都带着好奇和自信跃入学习的天堂。
他们的课会让你回味无穷。
老师要品自己的课,品得失,品优劣,品差距,品自己,品个性,品风格。
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得到秘诀,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教师成长的正确途径
教师的成长之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无法用三言两语解释教师如何正确成长,只能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1.用教育思想武装头脑:指航路
只有用思想行走的教师,才会越走越高。
因此,教师要研揣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个性教育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从而实现教学质的飞跃。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取决于此”,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如何培训教师素养一文中所言,高深的教育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是一个教师成长的指航之路。
2.揣摩学生的学习策略:寻思路
真正的教学能手,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所以,教师应积极揣微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性格、情绪、意志自制性等,重视指导学习策略,因材施教。
只顾千篇一律地传授内容,教学省时却低效,教学水平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3.研究名师的优质课:避弯路
多听指导教师的示范课、多听老教师的研究课、多听集体备课的主题课、多听即将参赛教师的评优课、多听获奖教师的汇报课、多观看名师的录像课,细心揣摩他们点拨、评价、激励等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提炼教学的技巧和要领,模仿中慢慢地领悟到名师的教学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渐渐地,模仿的多了,思考也就多了,成长更快多了。
所以“从听课起步”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4.争上挑战性的公开课:炼出路
任务产生压力,很多名师都是通过公开课成长起来的。
任何名师都经历过无数次磨课的痛苦。
治愈自己顽固的教学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存在的问题暴露在专家面前,让自己在痛苦中脱胎换骨。
参加的公开课越多,成长越快。
所以,多上课,上好课,上重点课,上关键课,上挑战课,把自己的课堂作为实验基地,积极总结推广,为自己的教学找到一条路。
5.锤炼特色的教学风格:“成套路”
窦桂梅曾指出,“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
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
”
故多揣量范例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杜威“五步”教学法、皮亚杰的“活动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赫尔巴特“五段教学”、布卢姆“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等,多揣摩自已的特长和本校实际,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和风格。
6.坚持课后教学反思:找梯路
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老师;但是,一个写了三年教学反思的人,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
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老师,才能成为优秀的老师。
在日常教学中,要记录和积累自己的成功、不足和学生的创新,反思每一节课的成功和失误,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通过与教育专家、名师的定期在线交流,总结和推广自己的教学成果,不仅可以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