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灵芝的药理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灵芝的药理作用
灵芝,是祖国中医药宝库中的珍品,素有“仙草”之誉。

其又名灵芝草、神芝、芝草、仙草、
瑞草,它是担子菌类多孔菌科灵芝属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

灵芝味甘,性平。

归心,肺、肝、肾经。

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之功效[1]。

所含成分主要分为十大类,包括灵芝多糖、灵芝多肽、三萜类、16 种氨基酸(其中含有七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甾类、甘
露醇、香豆精苷、生物碱、有机酸(主含延胡索酸),以及微量元素、Ge、P、Fe、Ca、Mn、Zn、等。

其中多糖类认为是灵芝的主要有效成分。

灵芝经现代研究药理作用主要有:
1 抗神经衰弱作用
灵芝提取物能激发运动性抑制,使运动性降低,使协调运动失调、呈现用量依赖性镇静效果,对环已巴比妥睡眠作用能缩短睡眠时间,能延长中枢兴奋药咖啡因致痉挛及死亡的时间,这
些结果表明,灵芝对中枢呈抑制性作用。

祖国医药所载灵芝能“安神”、“增智慧”、“不忘”。

据报道,灵芝制剂对神经衰弱失眠有显著
疗效,总有效率高达87.14% ~ 100%。

一般用药后10 ~ 15 天即出现明显疗效,表现为睡眠
改善,食欲、体重增加,心悸、头痛、头晕减轻或消失,精神振奋,记忆力增强。

属气血两
虚者疗效更好。

所以,灵芝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对
于神经衰弱和失眠患者是必备佳品,国家药典中,灵芝就是有效的安眠宁神之药。

2 抗衰老作用
灵芝所含的多糖、多肽等有着明显的延缓衰老功效。

此功效主要基于以下机理:
(1) 促进和调整免疫功能。

对于成年人和老年人而言,这种促进和调整可明显延缓衰老。


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而言,则可促进其免疫功能的完善,增强抗病能力,确保其
健康成长。

(2) 调节代谢平衡,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灵芝能促使血清、肝脏和骨髓的核酸及蛋
白质的生物合成,因此可以有效地抗病防衰老。

观察表明,服用灵芝以抗衰老,不仅对老年
人有益,对各年龄阶段的人士都适用,因为生长发育的过程,也就是走向衰老的过程。

(3) 抗自由基作用。

生物体所产生的内源性防卫自由基损伤的抗氧化剂或抗氧化剂化酶类物
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 O D)的降低,是人体衰老的一个原因。

灵芝多糖有显著的拟S O
D 活性,可显著清除机体产生的自由基,从而阻止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防止了脂体的过氧化,保护了细胞,延缓了细胞衰老。

(4) 灵芝多糖能显著促进细胞核内D N A 合成能力,并可增加细胞的分裂代数,从而延缓了机
体的衰老。

3 抗心肌缺血、降血压
灵芝可有效地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强心肌氧和能量的供给,因此,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可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的治疗和预防。

灵芝水浸出
物对自发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口服3 小时后作用相对明显[1]。

4 抗肿瘤
灵芝是最佳的免疫功能调节剂和激活剂,它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患者自身的防癌、抗癌能力。

灵芝可以通过促进白细胞介素-2 的内源性抗癌物质的生成,通过促进单核巨
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通过提升人体的造血能力尤其是白细胞的指标水平,以及通过其中某些
有效成分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成为抗肿瘤、防癌以及癌症辅助治疗的优选药物。

5 保肝、解毒
灵芝能促进肝脏对药物、毒物的代谢,对于中毒性肝炎有确切的疗效。

6 降血糖
灵芝多糖A、B、C 均有降血糖活性。

降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灵芝多糖B 能增加血浆胰岛素的浓度,加速葡萄糖的代谢,它不仅增加了周围组织对糖的利用,而且还能提高肝脏对葡萄
糖的利用,后者可能是通过强化参与肝脏糖代谢的各种关键酶的活性来实现的[1]。

7 抗炎
灵芝中的三萜类成分具有抑制组胺释放的作用[1]。

灵芝多糖能抑制内毒素所致的各种炎症反应。

从灵芝的药理作用来看,应用的范围可以非常广泛,可治病种涉及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及运动等各个系统。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灵芝扶正固本,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
抗力的巨大作用。

它不同于一般药物对某种疾病而起治疗作用,亦不同于一般营养保健食品
只对某一方面营养素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强化,而是在整体上双向调节人体机能平衡,调动机
体内部活力,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机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促使全部的内脏或器官机能正常化。

参考文献
[1] 侯家玉, 方泰惠. 中药药理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184-1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