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H术结合外痔切除治疗老年重度混合痔患者的效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H术结合外痔切除治疗老年重度混合痔患者的效果分析混合痔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患者在发病期间会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程度的影响。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老年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重度混合痔患者成为肛肠科接治的主要患者。
但是在传统混合痔临床中一直是对病变部位进行手术治疗[1]。
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外剥内扎,但是这种方式手术时间长,出血量较大,手术后患者恢复时间长并发症较多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身心影响。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医护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通过PPH术结合外痔切除治疗老年重度混合痔患者的疗效的评定结果看到效果显著,患者减轻了手术后的疼痛,加快了恢复以及出院时间,改善了传统手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疗效让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重度混合痔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48例,研究组48例,年龄59-78岁,平均年龄61.5±2.3岁,对照组48例,年龄59-76岁,平均年龄61.2±1.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组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手术前准备工作与研究组相同。
对患者患部进行局部麻醉并且对患部手术部位的皮肤进行相关的消毒处理,进行扩肛操作,将外痔分离至齿线上15cm,用止血钳进行止血处理后,7号丝缝扎进行痔核切除处理,,切口处应当预留止血钳止血位置。
1.2.2 研究组采用PPH术结合外痔切除手术进行治疗,手术方法:手术前做好充足准备,手术前一晚睡前口服甘露
醇200ml,手术前进行灌肠处理,手术时将患部进行麻醉处理后取截石位。
对患者患部进行扩肛处理,将外痔病变部位进行切除,使用电刀切除时,要求切口保持弧形。
应该从痔静脉剥离至齿线上0.5cm,进行切除[2]。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若内痔造成的脱垂严重且内痔较大的患者,应该剥离至齿线上0.5cm将内痔部位一同切除。
对患者进行电凝止血处理,对患者切口部位的缝合过程中应该使用可吸收线对齿线下切除后的肛管皮肤与肛缘皮肤进行对接处理,仔细进行缝合。
使肛管与肛门结合重新建立肛管。
对内痔进行部分切除的患者或者外痔切除患者缝合时应当注意内痔黏膜与肛缘皮肤的对齐缝合。
然后进行PPH术。
PPH术具体步骤:首先将肛管扩张器放进患者肛内,并进行固定,将肛管扩张器内芯拔出,应该采用荷包缝合手法在齿线上4cm处进行直肠粘膜下缝合一圈。
然后将吻合器张开后插入直肠中,用线将吻合器侧孔与荷包线进行结扎,从侧孔位置将缝合线拉出,将吻合器收紧。
打开保险开关进行吻合器的相关操作。
将吻合器关闭后等待30-40s对手术切口部门进行止血,之后松开吻合头退出吻合器然后对患者缝合口进行检查,看是否由于出血现象,若有渗血现象,应当使用可吸收线再次进行缝合止血。
对女性患者进行手术时,应当检查患阴道等器官是否完好,防止手术失误造成术后并发症等的产生几率。
1.3 疗效判断标准手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检测,显效:临床症状以及便血症状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好转,痔体积明显下降;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症状加重。
有效率=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检测数据用SPSS18.0分析,用(±s)表
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研究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3.结论混合痔是对人们肠道器官危害最大的疾病,长期的临床治疗中,重度混合痔患者的数量不断的增多,对于人们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严重困恼人们的生活和工作[3]。
PPH术对于重度混合痔的治疗过程中,减少了手术难度,操作简便,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小了手术切口保证了患者术后止血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
在重度混合痔的治疗中取得了很显著的治疗效果,PPH术通过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修复处理,保证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研究组患者采用PPH术结合外痔切除对老年重症患者进行治疗,效果分析表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PPH术结合外痔切除术因手术时间较短,出血少等优点,对于老年重度混合痔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中具有非常高的推广使用性。
参考文献[1]张旭,韩雪英(通讯作者).改良PPH术结合外痔切除治疗重度混合痔手术观察[J].医药,2015,2(15):209[2]马新蓉.PPH术加外痔切除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