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 1、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不能作出科学的 解释和论证。 – 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 劳动二重性学说,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 2、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 1)概念 • 2)区别
– 它们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它们的区别决定于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 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 • ∴它们的区别是相对的。 •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区别的标准是不同的。 – 但是,在同一国家、同一时期内,它们的区别是确定的。
•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衡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 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 3、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三)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大小和多少,即商品价值的量的规定性。
• 商品的价值的量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 ∵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 – ∴商品的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 动量决定的。
(四)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 从二者的经济内涵看: – 商品经济是指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方式, 与之相对应的范畴是自然经济、产品经济; –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调节下的经济运行方式,与之相 对应的是计划经济。 •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 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是劳动产品与生产要素的高度商品 化。 – 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劳动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商品化程度 还很低,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和力度都很有限,还不能 称其为市场经济。 • 总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式,商品经济是市场 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 辩证统一
• (1)统一表现为: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 不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 • 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 劳动,二者不可分割。
–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个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共性,抽象 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意味着商品生产者 的具体劳动能否转化为抽象劳动,以及使用价值能 否转化为价值或者说使用价值和价值能否实现。
– 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即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的 根源,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他决定了商品生产者 的命运,决定了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三、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 (一)劳动价值论的核心
–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 • 人的活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具有二重性,使用价 值的生产与价值的创造有区别。 –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基础。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范围:局限于物质生产。
(二)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的 扩展
• 1、服务型劳动种类增加、比重上升; • 2、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具有重大作用; • 3、管理型劳动在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中的地位和作 用日益重要。
(2)矛盾表现为:
• 1)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 • 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 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 2)具体劳动是劳动的特性,在质上相异,因而在量上不能 比较; • 抽象劳动是劳动的共性,在质上相同,因而在量上可以比 较。
• 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等式左右两端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1只绵羊
相对价值形式
=
2把石斧
等价形式
处于主动地位,其价值 在另一个商品体上相对 地表现出来,是价值被 表现的商品。
处于被动地位,用于表现 出相对价值形式上商品的 价值,起着等价物的作用。
(二)商品经济
• 定义: • 特点: • 1、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 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交换获取价值,全部或大部分生产资料和 消费资料都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取。
• 2、开放型经济。
– 商品经济作为分工的产物,客观上具有对外开放的性质。
• 3、开拓进取型经济。
– 经济利益的内在驱使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促使商品生产者不断开 拓、创新。
– 供求决定交换价值
3、价值
• 1)概念
–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 2)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
– 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关系,是在 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 3)它是历史的范畴:
– 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
• 4)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P37)
– “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来实现。
3、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 1)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两种 • A 、以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 B 、以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 2)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因素 • 劳动工具和科学技术的先进性 • 劳动者的熟练程度 • 管理水平 • 自然条件
–
2、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 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属 于自然经济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占统治地 位
•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的不可逾越性:
– 1)促进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2)商品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和等价交换原则,促进社 会民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发展
–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矛盾性表现为:
• 反映不同的关系。
– 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 – 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历史 的范畴。
• 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
–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取价值,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为了得 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 无论生产者还是购买者,都不可能既占有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同 时实现它的价值。这就是矛盾。 –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通过交换。如果交换不成功,使用价值就不 能转化为价值,商品的内在矛盾就充分暴露出来。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扩大价值形式的两极
– 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被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体上, 其自身价值的社会性(即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才真正得到体现。 – 等价形式上的商品,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它们的具体 劳动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各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四)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1、概念
私人劳动: 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着 自己的打算和自己的利益进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 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社会性质,是为满足他人或 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的劳动。
•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 联系: – 矛盾: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2、抽象劳动
• 1、概念
– 抽象劳动: • 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 所有劳动都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同质的劳动。 (P39)
• 2、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 它构成商品价值的实体,是决定各种商品相互交换比例的 内在尺度; – 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 社会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 又∵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1、个别劳动时间和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劳动时间分为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两 种情况。
– 个别劳动时间: • 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种商品上的各自的劳 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P41马克思指出: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 基础理论
——范畴和规律
第一节 商品和商品经济
• 一、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 (一)自然经济 • 定义: • 特点: • 1、自给自足的经济: • 2、封闭型经济: • 3、保守型经济: • 4、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 5、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 式。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矛盾统一体
• 1)统一性表现为: • 一种物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才是商品。
–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 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价值,因而 也就不是商品;
–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果没有凝结一般人类劳动,或者不 用来交换,也不形成价值,同样也不是商品。
(二)劳动的二重性
• 商品的二因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
– 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 1、具体劳动
– 概念P38 • 它们的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手段、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都 是不同的,是不同质的劳动。 –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 的关系,是永恒范畴。 – 具体劳动具有多样性 • 因而创造的使用价值也具有多样性。 • 具体劳动的种类和形式随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变化。
2、交换价值
• 1)定义
–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 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它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价值形式。 • 当货币出现后,交换价值表现为价格。 • 在货币出现前:物物交换,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十分 清楚
• 2)错误观点1:
– 使用价值(效用)决定交换价值
• 3)错误观点2:
• 4、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 利益和竞争使商品生产者不断增加投入、改进技术和改善管理,从而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三)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 1、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 1)重要条件:社会分工。 •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 一般基础。 2)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 主体所有。 • 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不同所有者之间需要通过 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有偿地交换劳动产品 产生 了商品交换,也就产生了商品经济。
第二节 货币
• 重点:
– 货币的产生 – 货币的职能 – 货币的流通规律
• 难点:
–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 货币的职能及货币流通规律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 货币的产生
•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 3、一般价值形式 • 4、货币形式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 的关系
• 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 值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所以凝 结在单个产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少,该产品的价值 就越小。反之亦反。
– ∴商品价值量变动的规律: •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 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 由于交换的扩大和频繁,各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和 它们包含的劳动量的比例已经比较接近。
扩大价值形式的矛盾
• 缺点和局限:
– 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为一个无穷无尽又各不相同 的特殊等价系列,仍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大 家公认的等价物。
二、商品
•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 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 如果劳动产品直接用于生产者自己的消费、或无偿供别人 使用,就不是商品。 – 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通过交换。
• 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 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
• • • • 1、商品的使用价值 1)概念:P35 2)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永恒的范畴 3)它有质和量两方面: – A、不同的使用价值具有不同的质,可以满足人类不同 的需要。 • 同一种物品也可以对人们有多种用途,具有不同 的使 用价值。发现一种物品多方面的使用价值是科技进步 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过程。 – B、任何使用价值都可以用一定的计量单位来衡量其大 小、多少。 • 物品用什么单位衡量,取决于物品的性质和各地区不 同时期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