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导学案(推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导学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欣喜若狂、描绘、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练习,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词语:小鸟蓝天恐龙)师:谁愿意来读一读大屏幕上的这些词语?(指名生读)
2、师:谁能任意选择其中的词语说句子呢?
3、师:在人们的脑海中,恐龙体骼庞大,小鸟娇小轻盈,它们之间似乎毫不相干。

但是,近年来科学家们却有这样一个重大发现:(多媒体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全班齐读句子。

4、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说、想问的呢?(鼓励学生质
疑)
5、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合作学习一篇新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师板书,全班齐读课题)
二、认读生字,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

2、(大屏幕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词语。

3、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互助理解,相机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解答质疑,理解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读了课文后,课前的疑问有答案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交流,谁先来说说,恐龙的一支演化成了鸟儿,科学家们找到的依据是什么?
2、(多媒体出示句子)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自由地读读这两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理解“欣喜若狂”“点睛之笔”)
(2)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师: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证实了恐龙的一支最终演化成了
鸟儿,那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飞向蓝天的呢?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恐龙演化成鸟儿经历了哪几个时期?每个时期有什么特征,用笔在书上划一划。

(学生自学)
2、小组讨论学习。

3、全班交流:
(1)恐龙演化成鸟儿经历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各有什么特征?读一读你划的句子。

(学生回答,教师利用多媒体完成表格)(2)你觉得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有趣吗?那现在就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时期练习读一读,待会请你读给大家听。

(学生练读,展示朗读)
(3)学生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语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演化的过程说一说。

(4)师:课后把这个有趣的演化过程说给爸爸妈妈或小伙伴听吧!
4、师:了解了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多媒体出示,全班齐读: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1)师:老师想把这句话这样改一改,行不行?(多媒体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师:课文中还有不少这样语句表达准确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5、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教师总结全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导学案【第2篇】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发现问题,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证实假想的探索过程,同时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

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同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身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

采用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树立同学探究意识,培养同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理念]
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让同学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溢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难点:
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和听说过恐龙这种动物,喜欢它们吗?大家课下已查阅了许多方面的资料。

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
1、课件出示各种恐龙和鸟儿的画面,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恐龙:鸟儿:
2、我们都知道了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回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3、板书课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4、读题、解题:
是指恐龙中体轻的一支逐步有陆地生存转向空中,最终演化成鸟儿。

二、整体感知,回馈预习
1、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2、自读全文:
指名逐段读,想: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局部内容感兴趣?原因?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读课文,学习第二段,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方法:
⑴先自身读,再讨论
⑵汇报:(在文中划出来)




2、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
⑴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

⑵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3、用自身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1、轻声自读这一部分,并画出自身认为写的好语句多读几遍。

说说这一部分介绍的是什么?
(介绍的是。

)
2、指名读三、四段,小组讨论:
陆地上的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飞向蓝天的?
3、考虑:
在作者描写的内容中,哪一支描写的最具体?这样具体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理解:
“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4、找出介绍恐龙的句子和鸟类的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重要信息呢?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5、练习背诵猎食性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考虑:
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句话是这一段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包括的信息?
2、把自己的见解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里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要证明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只能依赖于对化石的采集。

假如能把恐龙向鸟儿进化的过程全部以化石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就毫无疑问地说,鸟儿是恐龙进化而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导学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13个字。

结合课文学习“轻盈、敏捷、毫不相干、形态各异、茹毛饮血、毋庸置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3、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尽可能多得了解“恐龙”的一些知识。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谈话导入:同学们好。

科学技术不只能改变现在和未来,还可以穿越时空,还原亿万年前的世界,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生命,了解地球,了解自然和人类。

这节课我们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

2、板书课题,检查预习。

①借“恐龙”聊一聊地质及生物科学。

主要加深对“中生代”和“白垩纪”的认识:中生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自2.51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前后横跨1.8亿年。

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可以说三叠纪是恐龙的黎明,之后在侏罗纪达到鼎盛,白垩纪时代,50%的生物灭绝,包括所有的恐龙。

②读一读“字词”。

对比阅读,谈谈自己的发现。

第一组:笨重、迟钝、茹毛饮血。

第二组:轻灵、敏捷、凌空翱翔。

结论:第一组词语用来写“恐龙”,第二组词语用来写“飞鸟”,二者之间看似毫不相干,其间却包含了漫长的恐龙演化为鸟类的过程。

二、理清思路,找出重点。

1、读过初步阅读《飞向蓝天的恐龙》,思考这一课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关注每个自然段的重点语句。

第一自然段: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第二自然段: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第三自然段: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第四自然段: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第五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教学要点:借助前两句阅读,体会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通过了解自然段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综合这几个自然段,再结合课文题目想一想,课文重点介绍了什么?是在哪个自然段具体介绍的?(定位课文第四自然段)
3.过渡: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科学家的引领下,穿越时空走进地球中生代时期,聚焦“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去欣赏科普文语言的精
彩。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默读初学,找出读懂长自然段的方法。

2、小组合作,以时间为序,将第四自然段分成三个层次,理清脉络。

时间
恐龙进化事件
形态
两亿三千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
和狗一般大小;后腿粗壮有力
数千万年后
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行走方式
两足奔跑;四足行走
体重大小
长几十米,重数十吨;身材小巧,不足几公斤
饮食习性
凶猛异常,茹毛饮血,肉食;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
中空
脑颅
膨大
行动
敏捷
四肢
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
体表
长出羽毛
3、组织交流汇报。

教学要素:说明语言准确,生动。

作者用常见的事物打比方,用“有些……有些……”的形式进行分门别类说明,再现了恐龙从弱小到繁盛,从陆地到天空的演变过程。

4、重点学习“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一部分。

(1)科学家进行了哪些推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如列表、导图、图示等等。

一些猎食性恐龙—逐渐变小—树栖—滑翔—主动飞行(鸟)
一些猎食性恐龙—逐渐变小—地面上奔跑—主动飞行(鸟)
教学要素:科学推测(有依据的猜测-化石)。

说明性语言要基于真实,表达需有理有据。

(2)关注最后一句话。

抓住“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是对上面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观点。

在写法上属于“先分后总”。

四、梳理拓展。

1、说明一件事情的方式很多:语言描述、图谱、表格……请结合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是怎样飞上蓝天的。

2、总结收获。

(1)语文要素: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2)科学教育:科学家呕心沥血,越来越真实地揭示着远古时期的地球真相。

遥想当时,我们脚下就可能是恐龙生活栖息的地方!(3)联系实际:有条件的同学或学校可以开启研学之旅——“诸城恐龙公园”。

四、布置作业。

1、通读全文,发现问题,上网搜索解决。

2、练笔。

要求:以“恐龙”为话题,组织一段话,注意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反思
把以上教学设计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以下三个设计原则。

一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推动学习持续、深入进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不管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还是聚焦重点段落的学习,都在问题引领下,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课堂是学生自主发现和个性创造的空间,也是由课文阅读走向生活阅读、科学探究的桥梁。

二是凸显要素教学。

为了避免在故事内容上纠缠,上课伊始即定位了“欣赏说明性语言”的学习要素,在这个教学“主旨”的指引中,删繁就简,避免过多旁逸斜出。

由于四年级还不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方法,可以在感受和体验词句特点的基础上予以合理化渗透。

三是一课一得,讲究实效。

这是本单元最长的课文,因此采用了“重点段”学习的方式。

虽然是一个自然段,但总字数达442字,不亚于一篇短文,再加上内容丰富,教学空间很大,也要考虑学习实效问题。

教学实践中采用图表配合理解、复述加深认识的方式,落实“一课一得”,学有所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