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竹坝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解析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厦门市竹坝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解析版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⑤①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③②⑥①⑤D.④①③②⑤⑥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嗔视桑梓.(zǐ)吹毛求疵.(cī)汗流浃背
B.匮乏羸.弱(yíng)浪敛.波平(liǎn)眼花嘹乱
C.耷拉慰藉.(jiè)屏.气凝神(bǐng)钟灵毓秀
D.磕绊窒.息(zhì)入不敷.出(fū)栩栩如生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
..的一组是( )
A.轩榭.(xiè)琼.楼玉宇蓦.然(mò)不可思议.
B.桑梓.(zǐ)叱咤.风云瞥.见(piē)坦荡如砥.
C.穿凿.(zuò)自出心.裁拮据.(jū)余音绕粱.
D.喟.叹(kuì)钟灵毓.秀狡黠.(xiá)抑扬顿挫.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傅莹面对日本记者的提问,义正辞严地回应道:很多中国人希望政府面对挑衅时态度更强硬些。
B.5月26日凌晨,两只德国球队上演了一场石破天惊的国家德比战,最终拜仁慕尼黑队以2:1战胜了多特蒙德队,第五次捧起了欧冠奖杯。
C.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莫言火了,莫言的书也火了,所有的书店,凡是跟莫言有关的书都被抢购一空,这真是骇人听闻。
D.“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面对这些禁酒宣传标语,一些司机不以为然,等到出了交通事故以后才后悔不已。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A.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与伦比
....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包含有一种新的东西。
B.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具体而微
....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他们应受到尊重。
C.“一带一路”把40多亿人联结成休戚与共
....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D.为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张书记亲自到特困户王大爷家里走访,看到李大爷家家徒四壁
....的景象,这位年轻的书记不禁落下了眼泪。
6.横竖撇捺,勾连交错间,记忆了历史,传承了文明。
汉字,一个个神奇的组合,展现了无穷的魅力与神奇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来开展“神奇的汉字”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设计活动)请根据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项目。
示例:追寻汉字起源(甄别对联)举办“汉字听写大赛”时,老师征集了四副活动宣传标语,这些宣传语都是对联的形式,你认为最恰当的应是()
A.承先启后传千年文化,继往开来扬时代精神。
B.抑扬顿挫听先贤教诲,方正平稳育民族精神。
C.横平竖直是祖先脚印,轻描淡写如历史回声。
D.一字一音是汉语本色,一笔一画如多彩人生。
(倾心赞颂)活动中老师要求从音、形、义三方面任选一方面“夸一夸咱们的汉字”,你是这样向同学们赞颂汉字的:“”(探究材料)请综合探究下列两则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中国历代字典辞书收录汉字字数统计
(材料二)常用汉字使用情况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7.古诗文默写。
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援引古人古迹自慰自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文人志士常常将一腔忧国忧民之情寄托在自己的诗文中。
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表达自己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疾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自己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高尚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①“我将要做的就是在没有罗切斯特先生的世界生活,这真是荒谬空虚的生活啊,只会度日如年。
当然,正如圣约翰曾经说过的那样,人生中应该找到新的焦点,来代替旧的。
现在他为我提供的职业,不正是由上帝委任、只有最为光荣的人才能从事的吗?在情感与希望被撕毁后,这高贵的职责和庄严的成果难道不是我能想到的填补空洞的最好方式吗?
——节选自(《简爱》)
②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
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化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嘟嘟”的。
——节选自(《朝花夕拾》)
③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希望要去追寻,三段文字都写到了希望,请你说说这三个希望分别指什么?
(2)书名是一部作品的眼睛。
结合作品具体内容从《简爱》、《朝花夕拾》、《红星照耀中国》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简要评析书名的特点。
二、阅读
9.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完成下列小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
1.用“/”标示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仅标一处)
今齐地方千里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3.翻译下列句子。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邹忌和诸葛亮都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11.⑴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
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
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⑵“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⑶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⑷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⑸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⑹“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
”
⑺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⑻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⑼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⑽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⑾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文中描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你如何评价文中父亲的做法?
2.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本文选自《左传》,是_____家经典。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____(人名)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战则请从.(_______________)小大之狱.
(_______________)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一段中在进见庄公之前,你就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刿?曹刿进见鲁庄公谈到战前准备应关注什么问题?4.在激烈的作战过程中,曹刿和鲁庄公各自发挥了什么优点,使得鲁国最终取胜?
5.齐鲁长勺之战,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但作者却有取有舍,说说本文详写了哪些内容?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站成一棵树
父亲是在李阳出事的第二天赶回村庄的。
事情也不算大,李阳打了同学。
李阳以前也打同学,只不过这一次运气不好,打在了同学的头上,头破了,对方家长报了警。
在拘留所待了十天,李阳出来了。
站在门口接他的是父亲。
两年不见,父亲的背有些驼,眼睛红红的,凌乱的头发中似乎有几根白发在飘舞。
李阳只是匆匆地瞥了父亲几眼,便大步向前。
医药费加上车旅费,肯定不少。
老头儿这回一定心痛死了。
①想到这些,李阳心里竟莫名地掠过一丝快意。
在心里,李阳一直管父亲叫老头儿。
不为什么,只为父亲常年在外,只知道逼着自己读书。
母亲早逝,李阳一直跟着七十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
李阳曾经跟父亲提出,不想读书了。
实际上,他已经辍学大半个学期了。
父亲竟然同意了。
明天,跟我上山种树吧!父亲说。
第二天,父亲果真带着李阳,买来树苗,一颗一颗,扛到村外的山坡上。
挖好坑,放上树苗,又一锹一锹地培好土。
你去山下提水吧。
父亲说。
望望蜿蜒的山路,望望山下远远的水田,李阳摇摇头。
那你在这里待着。
父亲挑着水桶,下了坡。
过了二十来分钟,父亲才挑着水,步履蹒跚地爬上坡。
放下水桶,父亲吭哧吭哧地直喘气。
看着父亲艰难的上上下下,百无聊赖的李阳拿起一个水桶,对父亲说,我们一起提吧。
二十棵小树苗种好了,站在山坡上。
远远望去,只是那么不起眼的一些小黑点儿。
这次是光明正大的不用上学了,李阳很高兴,每天舒舒服服的睡懒觉,睡醒了就吃饭、看电视、打游戏。
两年不见,父亲的脾气不知为啥也变好了,不烦也不唠叨。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个星期,李阳却烦了,想找几个哥们儿玩。
那几个哥们儿都比他大,都是以前辍学的学生,整天在镇上晃,他们曾经一起抽烟、喝酒、打架。
那是一起很刺激的生活。
一天,李阳偷偷溜出去了,晚饭时候才回来。
父亲没有多问,盛好饭端到他前面说,多吃点儿,照料好自己。
父亲看着他,眼神里有一丝心疼。
②他的心便莫名地有些慌,又有些烦,急急地低下头扒拉饭。
半夜,刮起了大风,尔后噼噼啪啪的雨点敲打着窗户。
父亲把他叫醒。
叫他穿衣起床,来到门口。
父亲递给他一把绳子,自己抱着一捆竹竿。
父亲带着他来到山坡上。
小树苗在风中东摇西摆,无助的晃动。
给每棵树苗都绑上了竹竿,父亲才欣慰的舒了口气。
“树苗太弱,禁不起风雨,把它们扶直了,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父亲边说边擦着满脸雨水和汗水。
“就这几棵小树……”李阳轻蔑地撇撇嘴。
隔三岔五的,李阳便出去找那些哥们儿玩。
回来的时候,有时带着烟味,有时带着酒味,也有时带着淤青的伤。
每次,父亲不打也不骂,只是早早地做好饭等他回家,只是用那种惋惜甚至愧疚的眼神看着他。
每次,看到父亲的这种眼神,李阳心里便烦,便乱,他希望父亲骂自己,甚至打几下也好,就是不要用这样的眼神看自己。
一有空的时候,父亲便带着李阳上山种树,山坡上已经种了快三分之一了。
父亲的理想是种满整个山坡。
“等这些树长高了长直了,长成一片树林,不管是阳光普照,还是风吹雨打,树都巍然挺立,那该多好啊!”父亲说着,满脸向往的神色。
也许有那么一天!看着整齐排列的树苗,看着最先种下的二十棵树苗叶片青翠,已经蹿高了一节,李阳想这么说,却最终没有开口。
李阳越来越感觉生活的无聊,他无事可做,依旧去找那些哥们儿玩。
有一天,他走出村口,忽然想到那些树。
他回过头,山坡上,父亲栽的树,一行行整齐地排列着,像听话的士兵。
在一颗树苗旁边,站着一个身影,笔直,望着他的方向。
他揉揉眼睛,没错,那是父亲。
走过了这么多次,却重来没有想过回头,他忽然想到,也许,父亲每次都站在那里。
树苗是父亲的理想,他是父亲的理想。
泪眼朦胧中,他看见父亲站在小树旁边,似乎也是一棵树,一棵饱经沧桑的树。
(选自《百花园》2014年第2期)
1.请将“他是父亲的理想。
”这句话规范、美观的抄写在方格里。
2.简要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结合原文的情节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4.从修辞的角度上赏析下面这句话。
“山坡上,父亲栽的树,一行行整齐的排列着,像听话的士兵”这一处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5.赏析下面句中词语“竟然”。
父亲竟然同意了。
6.选文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7.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从“父亲”和“李阳”两个角度分别分析。
三、语言表述
14.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出相应的对话。
有一次,唐太宗回到后宫,满脸怒容,咬牙切齿地说:“朕早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皇后长孙氏忙问发生了什么事。
太宗说:“魏征经常在朝廷上当众羞辱我。
”长孙皇后听完,马上退回内室换了一身朝服出来表示祝贺。
太宗很惊奇,长孙皇后对他说:“。
”太宗于是转怒为喜,对魏征更加尊重。
四、写作
15.作文
同学们,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你们也都从懵懂稚嫩的孩童成长为翩翩少年。
如今坐在考场里,回首初中的生活,你们一定感慨良多,心中五味杂陈。
请以“初中生活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能力。
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
通读语段,所给的六个句子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结”历史悠久④③,“中国结”与日常生活的关系②⑥,“中国结”与美学的关系①,“中国结”与服饰的关系⑤。
通过比较选项,我们只要确定最后一句就可以得出答案,语段最后的语境是“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放在它前面的应该是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所陈述内容一致,有因果关系,故⑤放在最后,所以排列顺序为④③②⑥①⑤。
通读排列后的语段,符合语感和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故选C。
2、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
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
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ACD三项正确。
B项修改为:羸.弱(léi)、眼花缭.乱。
3、C
【解析】
C. 穿凿.(záo),余音绕粱.——余音绕梁。
4、A
【解析】
试题分析: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情感色彩。
成语,有一个使用对象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句子的前后联系及使用对象。
运用反选排除法,B句中“石破天惊”指出人意料的奇境,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形容比赛,C句中“骇人听闻”意为听得使人害怕,有贬义,D句中“不以为然”意为不认为正确,不同意,错用词义,故A对。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B
【解析】
B错误,具体而微指(款式、模样、格局等)大体具备,但形状或规模较小。
具体:大都具备。
微:微小。
不合语境。
6、(1)示例:探究汉字演变赏析汉字特点
(2)B
(3)示例一:同学们,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又分为四个声调,读起来婉转动听,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真是太美啦!。
示例二:同学们,汉字结构讲究对称,字形优美,其书写更是诞生了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
示例三:同学们,许多汉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笑”字活泼可爱;“哭”字愁眉苦脸。
让我们能看形知义,真是太神奇了!
(4)示例一:汉字数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增多,数量庞大,但常用汉字有限。
示例二:汉字数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增多,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掌握2000-3000个常用字就能够阅读一般的书刊。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设计活动。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结合主题,然后设计具体可行的活动形式,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设计的活动形式有: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读书活动、手抄报比赛、黑板报、专家讲座等。
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再具体设计。
结合本次的主题“神奇的汉字”,我们可以安排:赏析汉字之美等活动。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对联知识的理解。
B:“抑扬顿挫”是听到的声音,“方正平稳”是写字的特点,与“听写”意思相符,上下联写出了汉字的文化价值。
故B项最合适。
(3)此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汉字的赞颂这一主题可写的范围很广,我们可以从形体美,音调美等方面来说。
示例:汉字横平竖直,方方正正,正如中国人的做人秉性,顶天立地,堂堂正正。
(4)此题考查的是图表的分析探究。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审清标题,标题能有效地提供信息。
然后审内容,遵循纵比比变化,横比比联系(差距)的原则,从比较中得出结论,从图表一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数量逐渐增多。
从材料二中可以得知常用汉字的数量并不多,大概掌握3000字左右就能阅读一般的书刊。
据此理解作答。
7、(1)浅草才能没马蹄(2)商女不知亡国恨(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
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
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注意“蹄、庐、厦、庇、俱”字的书写。
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
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8、(1)①简爱的希望是她与罗切斯特先生结婚(留在罗切斯特先生身边)
②“我”的希望是能看五猖会
③千千万万青年人的希望是建立美好的新世界
(2)示例1:《简爱》,书名使用了女主人公的全名,表明小说是围绕主人公的经历展开的。
同时这是一个被作者赋予了自己的灵魂,自由和平等,爱与独立的女性的名字,说明了当时欧洲社会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