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陕西省西安四十八中等两校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陕西省西安四十八中等两校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分)
1. 在西周时期,一辆既坚固又华美的车的制造,已不是一两个人所能胜任的事了,而是需要在木工、皮革工、金工和漆工等工种的合作下,经过大小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这表明,当时()
A. 工商食官制瓦解
B. 道路交通设施完善
C. 手工业水平提升
D. 分工协作模式盛行
2. 据如表可知,西汉时期岭南地区()
A. 已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 与中央王朝联系加强
C. 与中原地区贸易频繁
D. 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3. 唐代的诗歌与话本,较多地记录了唐代文人士子好漫游的风气,如陈鸿的《长恨歌传》云:“元和元年(806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今陕西周至县)。
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
”这类记载()
A. 便利了唐代文学创作的情境研究
B. 反映了贵族阶层生活的舒适和逍遥
C. 体现了当时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
D. 折射出科举取士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4. 康熙时,在职官员经商营利,“无不有也”。
高奇和王鸿绪都是有声望的高官,但却在苏松淮扬等地合伙经商,开设缎店等以“寄顿各处贿银”,“动辄数十万以至百余万”。
这()
A. 表明政府支持官员的经商活动
B. 体现了传统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C. 便于构建稳固的商业经营秩序
D. 说明吏治建设存在着严重不足
5. 在近代中国,“他们在开展救亡图存的运动中,寻求‘御夷之方’,开始瞩目外在世界,并意识到需要‘欧风美雨’的洗礼,因而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热潮”。
材料中的“他们”()A. 倡导中体西用,要求废除科举制度 B. 受到西学影响,力图维护传统秩序
C. 宣扬西方宪政,吸纳西方自然科学
D. 鼓吹西方文化,积极倡导民主科学
6. 1911年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宣布脱离清廷,出任民国都督,并传檄各府州县,令其一律光复。
这样,江苏成为全国第一个和平光复的省,当时有人誉之为“匕鬯不惊”,“传檄而定”。
苏州的改旗换印,是江苏光复的标志。
这反映了()
A. 封建专制体制的根深蒂固
B. 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 地方行政机构的优化重组
D. 晚清督抚制度的崩溃
7. 如图是20世纪40年代中叶《新华日报》的一版截图。
这可用于研究,当时()
A. 中共武装重创日本侵略者
B. 国民党全面“围剿”工农红军
C. 中原地区是中日争夺焦点
D. “双十协定”遭到国民党破坏
8.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经历了从1978~1985年的诞生,到1986~1996年的初步发展和1997~2005年的再次兴起与二次创业,再到2006年以来崛起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A. 科技型企业完全居于优势地位
B. 国有企业发挥了引领作用
C. 民营经济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D.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巨变
9. 史载,雅典公民大会开始后,首先由女传令人宣读大段咒语,接着传令官宣读议事会对本次会议执行主席和秘书人选的安排,并提出主席团事先拟订的议题。
然后,随着传令官一声“谁要发言?”大会进入自由发言阶段。
最后,大会就议题进行集体表决。
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 会议程序带有民主色彩
B. 直接民主制约决策效能
C. 民主政治具有明显弊端
D. 宗教影响民主运行过程
10. 某学者认为:“(16、17世纪)当西北欧商人在国家政策的保护和鼓励下,在国际市场上显出咄咄逼人的态势时,仍秉守单个行动旧传统、缺乏国内强有力政治凭靠的意大利商人们,只可能节节败退了。
”此观点()
A. 忽视新航路的开辟对意大利的消极影响
B. 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殖民争夺斗争
C. 强调政治发展滞后导致了意大利的衰落
D. 表明西北欧国家间争夺市场的矛盾尖锐
11. 如图所示为美国画家施尔德•哈森于1885年创作的作品《波士顿的雨天》。
针对此作品,施尔德•哈森说道:“这条潮湿的路在阳光的照耀下非常漂亮,并捕捉了过往人员和车辆的反射倒影。
”该作品的绘画风格是(
)
A. 印象主义
B. 新古典主义
C. 浪漫主义
D. 现代主义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分)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
下表为不同史书所载隋朝时期部分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重要历
史人物
事迹摘选
隋文帝扬坚四年(584年)春正月甲子,日有蚀之。
……丁未,靺鞨贡方物。
突厥苏尼部男女万余人来降。
庚戌,幸陇州。
突厥可汗阿史那玷率其属来降。
……宴突厥、高丽、吐谷浑使者于大兴殿。
丁巳,以上大将军贺娄子干为榆关总管。
五月癸酉,契丹主莫贺弗遣使请降,拜大将军
隋文帝时丞相元谐时吐谷浑寇凉州,诏谐为行军元帅,牟行军总管贺娄子干、郭竣、元浩等步骑数万击之。
……谐率兵出郜州,趣青海,邀其归路。
吐谷浑引兵拒谐,相遇于丰利山。
贼铁骑二万,与谐大战,谐击走之
隋文帝时大将军元胄高祖(隋文帝)从容曰:“保护朕躬,成此基业,元宵功也。
”后数载,出为豫州刺史,历亳、浙二州刺史。
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宵素有威名,拜灵州总管,北夷甚惮焉。
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
隋文帝时丞相杜整(整)在职数年,以母忧去职,起令视事。
开皇六年(586年),突厥犯塞,诏遣卫王爽总戎北伐,以整为行军总管兼元帅长史,至合川,无虏而还。
整密进取陈之策,上善之,于是以行军总管镇襄阳
——据《晋书》等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
(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辽朝建立时,正值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
“阿保机率汉人耕种”,“汉人安之,不复思归”。
落后的畜牧业经济,越来越不能适应辽朝在政治、军事上的要求及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辽圣宗(在位时间983~1031年)即位后,积极进行农业改革。
他
多次下诏,令“诸道州长吏督民”,规定“军中无故不得驰马,及纵诸军践南境桑果”,使民人皆以耕粟为本;统和七年(989年)辽圣宗发布了“禁部从伐民桑梓”的命令,“诏诸
军官毋非时畋猎妨农”。
他下令将官帐奴隶改编为部民,对于降服的外族,不再编为宫帐奴隶,直接置部统治;命以移民、募民以及许民“请业荒地”等办法,招徕闲散劳动力,扩大耕地面积,并规定凡垦荒者在一定年限内可免除赋税,从而恢复了因战争而遭破坏的农业经济。
——摘编自黄吉连《辽圣宗改革促进契丹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圣宗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圣宗农业改革的意义。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作为在野党的英国工党,认为以单个国家武装力量为基础的安全(体系)必须让位于依靠所有国家共同提供的集体保证,并指责保守党政府重整军备的决定是对“世界和平和本国安全的威胁”。
工党还强调国际联盟将会把世界各国聚在一起,共同排解纠纷,裁减军备,从而避免世界大战再次爆发。
二战爆发后,参加战时联合政府的工党,主张英国在战时与盟国密切配合,战后进行国际合作。
1945年,二战结束后不久,工党上台组建政府。
以艾德礼为首的工党领袖指出,“欧洲的局面是:它无法依靠自身力量抵御俄国(苏联)”,英国当与美国结盟,使其填补欧洲在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实力真空,重建欧洲均势以平衡苏联,进而保护英国的既得利益和现存地位;联合国是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有力工具,应当吸取国际联盟失败的教训,以实力作后盾。
总之,经历二战的工党使现实主义重新成为英国外交政策的主调。
——摘编自倪学德《二战前后英国工党外交政策的转变》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后英国工党外交主张的变化。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英国工党外交政策调整的影响。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9年年初,受中共中央派遣,刘少奇深入华中敌后根据地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
在领导华中敌后抗日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他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工作,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召开了座谈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着重培训华中部队团以上和地方县以上的干部。
在反对党内错误思想的同时,他教育党员干部坚决维护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沦陷区“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创建抗日根据地”。
他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和文章,系统阐释了关于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并强调把民主集中制贯彻到具体工作中,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在刘少奇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下,华中敌后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徐剑雄《刘少奇加强华中敌后党的建设探析(1939-1942)》
(1) 根据材料,概括刘少奇加强华中敌后根据地党建工作的主要措施。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少奇加强华中敌后根据地党建工作的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一辆既坚固又华美.......经过大小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可知,西周时一辆车的制造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各种工种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这表明当时手工业水平提升,C项正确;西周时工商食官制没有瓦解,而是盛行,排除A项;
道路交通设施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
分工协作模式盛行是在近代,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手工业的发展,需要结合近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由材料“汉初,南越王赵佗‘献文帝白盟一双,翠鸟千,犀角十,紫贝五百’”“汉和帝时‘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可知,西汉时期中央与岭南地区的联系加强,B项正确;
秦朝开始在岭南地区设三郡管辖,岭南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
C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的诗歌与话本,较多地记录了唐代文人士子好漫游的风气”“元和元年(806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今陕西周至县)。
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诗歌与话本,记录了唐代文人士子好漫游的风气,便利了当代人研究唐代文学创作的情境,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并不是贵族生活,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等级观念,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唐诗,需要结合唐诗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唐诗,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寄顿各处贿银”、“动辄数十万以至百余万”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时,在职官员经商营利的现象比较普遍,且存在高官利用权力地位垄断商业行为,以及为了经商走向贪腐道路,说明当时吏治建设存在着严重不足,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政府对官员经商的态度,排除A项;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而材料强调的是在职官员经商,排除B项;
在职官员经商会与民争利,进而破坏商业经营秩序,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的政策,需要结合重农抑商的政策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的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结合“他们在开展救亡图存的运动中,寻求‘御夷之方’,开始瞩目外在世界,并意识到需要‘欧风美雨’的洗礼,因而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可知,他们是指在中国近代史上主张向西方学习来救亡图存的各个阶级,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因此B项正确;
A项是洋务派的主张,而近代主张向西方学习来救国的处了地主阶级还有资产阶级,排除A项;C项是资产阶级的主张,近代史上除了资产阶级还有地主阶级主张向西方学习来救国,排除C项;D项涉及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前期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的做法,近代史上除了资产阶级还有地主阶级主张向西方学习来救国,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需要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苏州宣布脱离清廷,说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B项正确;
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体制被推翻,排除A项;
材料没有提到地方行政机构的优化重组,排除C项;
材料体现不出晚清督抚制度的崩溃,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20世纪40年代中叶”及图片文字信息“李先念部”“中原内战”可知,这反映的是1946年6月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双十协定”遭到国民党破坏,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农红军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此时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中日的争夺焦点,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需要结合解放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再到2006年以来崛起的过程。
”可知,改革开放之后,中小企业经历了从诞生到崛起的发展过程,从中可以说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民营经济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C项正确;
科技型企业完全居于优势地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国有企业的信息,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巨变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大会......表决”,可以看出雅典的公民大会中,有一定的民主成分,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雅典公民大会中,会议程序带有民主色彩,并未涉及直接民主制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的进步成分,排除C项;
材料涉及的是民主色彩,并未提及宗教对民主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机构,需要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机构,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6、17世纪)当西北欧商人在国家政策的保护和鼓励下,在国际市场上显出咄咄逼人的态势时,仍秉守单个行动旧传统、缺乏国内强有力政治凭靠的意大利商人们,只可能节节败退了。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教皇的教、俗权力都十分强大,不利于意大利的统一和发展,16、17世纪意大利并未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没有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适合的政治环境,其他的欧洲大国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后,国家发展迅速走上了快车道,纷纷赶超意大利,所以材料观点强调政治发展滞后导致了意大利的衰落,C项正确;
材料重视了新航路的开辟对意大利的消极影响,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相关问题,排除B项;
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西北欧国家间争夺市场的矛盾是否尖锐,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需要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画家施尔德•哈森于1885年创作的作品《波士顿的雨天》“这条潮湿的路在阳光的照耀下非常漂亮,并捕捉了过往人员和车辆的反射倒影。
”可以知道,该绘画的风格为擅于捕捉不同的光和色的瞬间印象,属于印象画派,A项正确;
新古典主义强调英雄人物,重大的事件,排除B项;
浪漫主义主用夸张、想象等手法表达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美好的向往,以此批判对资本主义的不满,排除C项;
现代主义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印象画派,需要结合印象画派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印象画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丁未,靺鞨贡方物。
突厥苏尼部男女万余人来降。
庚戌,幸陇州。
突厥可汗阿史那玷率其属来降。
……宴突厥、高丽、吐谷浑使者于大兴殿。
丁巳,以上大将军贺娄子干为榆关总管。
五月癸酉,契丹主莫贺弗遣使请降,拜大将军”,可得出,隋文帝统治时靺鞨纳贡,突厥和契丹等族请和;根据材料“时吐谷浑寇凉州,诏谐为行军元帅,牟行军总管贺娄子干、郭竣、元浩等步骑数万击之……”,可得出,行军元帅元谐一度击退吐谷浑;根据材料“……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宵素有威名,拜灵州总管,北夷甚惮焉。
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可得出,大将军元胄曾官拜灵州总管,突厥甚为忌惮;根据材料“……开皇六年(586年),突厥犯塞,诏遣卫王爽总戎北伐,以整为行军总管兼元帅长史,至合川,无虏而还。
整密进取陈之策,上善之,于是以行军总管镇襄阳”,可得出,丞相杜整曾为统一南方出谋划策。
阐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隋朝建立初期面临的民族问题、隋文帝采取的民族政策及作用等方面对材料中的历史现象进行阐述。
如:隋朝建立初期,北方少数民族进扰,统治并不稳定,在此背景下,隋文帝果断起用元谐、元胄、杜整等官员,率领将士击退突厥等北方少数民族的进犯,并与突厥、吐谷浑、契丹等保持一定的和平交往。
这些举措有利于稳定北方边境和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巩固了隋朝新政权。
最后得出结论。
如:隋文帝用人有道,与北方少数民族有战有和,促进了隋朝统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和发展。
故答案为:
示例:
历史现象:隋文帝统治时靺鞨纳贡,突厥和契丹等族请和,行军元帅元谐一度击退吐谷浑,大将军元胄曾官拜灵州总管,突厥甚为忌惮,丞相杜整曾为统一南方出谋划策。
阐述:隋朝建立初期,北方少数民族进扰,统治并不稳定,在此背景下,隋文帝果断起用元谐、元胄、杜整等官员,率领将士击退突厥等北方少数民族的进犯,并与突厥、吐谷浑、契丹等保持一定的和平交往。
这些举措有利于稳定北方边境和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巩固了隋朝新政权。
结论:隋文帝用人有道,与北方少数民族有战有和,促进了隋朝统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和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需要结合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小题1】主要内容:派遣官员劝课农桑;立法禁止践踏耕地;尽力保证农时;奖励垦荒;释放奴隶。
背景:中原难民的流入;辽朝疆域的扩展;游牧经济难以适应统治需要。
【小题2】意义:增加了耕地面积;推动了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增加了辽政权的财政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加快了契丹族的封建化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农耕方式。
第一问需要结合辽朝农业改革的内容来解答;第二问结合辽朝农业改革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农耕方式,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小题1】变化:二战前强调集体安全政策,肯定国际联盟的作用,反对重整军备;二战后,主张强化英美同盟关系;重建欧洲均势以制衡苏联;提升联合国地位。
【小题2】影响:重塑了英国外交政策的现实主义风格;有助于维护战后英国的国际影响力;加剧了战后英美与苏联的分歧与对抗;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小问要结合二战的背景来解答;第二小问要结合二战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小题1】主要措施: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重点培训部队和地方干部;反对错误思想,坚决维护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阐释民主集中制,重视建设干部队伍。
【小题2】意义:提高了华中地区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扩大了中共在当地的政治影响力;有助于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贯彻与执行;推动了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建工作提供了经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刘少奇。
第一问结合刘少奇的工作经历来解答;第二问结合刘少奇的工作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刘少奇,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