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
2.(2017·高考全国卷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
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点睛:(1)“
1897年”与“兴办实业”“阻力大减”有何关联?(2)时空观念。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信息“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天津亦有小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兴办实业,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的结果,故D项正
确。

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于1898年,与题干时间“1897年”不符,A项错误,排除;B项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特点,与材料不符,排除;甲
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大肆对华资本输出,C项错误。

答案:D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近代中国几种主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
洋务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2)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特征①经济形式:由单一的自然经
济形式变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元合一的经济形态。

②生产方式:由以手工生产为主变为多种生产方式并存,近
代机器大工业产生,手工工场逐渐转变为工厂,轻重工业部门并存。

③商品流通:国内农产品、手工业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外来商品大量涌
入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效应对中国加大。

④阶级分化:
伴随着西方经济侵略,出现了买办阶层和产业工人。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也催生
了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发展壮大。

(3)多角度理解经济结构变动①从整体史观看: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的变
动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融入世界的体现。

②从文明史观看:经济结构的变动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
合的产物。

③从近代化史观看:经济结构的变动促使近代中国向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

④从条件看,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与中国救亡图
存紧密相连;从过程和影响看,经济的近代化推动制度的进步。

2.东西方文明碰撞对近代中国转型的影响(1)经济领域:中国的自然经济在
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一步解体,建立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经济近代化艰难起步。

(2)政治领域: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是主
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构。

它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

(3)思想领
域: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科技等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传入中国,被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是维护统治或救国的武器,“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等思
想纷纷登场,但遭到了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新旧观念的冲突体现了强烈的时代印记。

(4)文化领域:新旧并立、土洋并存成为主要特色,思想
观念新旧碰撞,也体现了近代化缓慢发展的社会面貌。

(5)社会领域:“买办”、无产阶级等新兴阶级产生;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和地主
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
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变为反封建反侵略,革命性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时
,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渐传入中国。

3.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七大因素(1)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
岸开设商店、银行等,把西方的生活方式也移植了过来。

(2)政治因素: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
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经济因素:中国近代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5)科技因素: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
改变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6)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扩大,加快了新式生活的推广。

(7)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高了接受新生活的能力。

1.史料实证——自然经济解体随着上海开埠,西方机器棉纺
织品的大量涌入,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大量洋纱充斥,不少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无纱可纺。

上述状况()A.体现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表明洋货已取代了土货C.反映中国近代企业出现D.说明市场已为洋商垄断解析:根
据材料中“西方机器棉纺织品的大量涌入,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无纱可纺”说明当时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故A项正
确;材料中仅仅说明当时洋布大量在中国倾销,并未取代土货,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中国近代出现机器工业,因此不能体现近代企业出现,故
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洋商垄断中国市场,故D项错误。

答案:
A2.历史解释——近代化理解“从更大的历史场景来看,归根结底,洋
务运动又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冲击所引起的积极回应。

”从这个角度来看,洋务运动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奠定了制度变革的基
础解析:从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来看,当时资本主义代表着时代和历史的潮流,而洋务运动的出现适应并促进了这一历史潮流,这也是洋务运动最
大的历史贡献,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虽然对自然经济也有一定的瓦解作用,但这不是它的最大历史贡献,故B项错误;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虽
然是从洋务运动中脱胎而生的,但这也不是洋务运动最大历史贡献,故C项错误;奠定了中国制度变革基础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活动而非洋务
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A重难归纳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年级学科:高三历史教材章节:二轮复习大荔
县2020年中小学疫情防控时期网络课程主讲教师:路向阳任教学校:城郊中学大荔县教学研究室监制2020年3月晚清时期-- --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阶段一: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
40~1894)阶段二: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2)时空定位把脉高考·定考情考向阶段特征甲午战争后至中华民国成立的时段特征甲午战
争后,巨大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华民族。

觉醒、探索构成了1895年至1912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
形成。

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深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政治上:屈辱线索:
列强发动
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清政府统治于1
912年结束。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

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3.思想上:清朝统
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
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
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阶段一: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政治(1)列
强的侵略——两次鸦片战争①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清政府战败,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签订《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①背景:鸦片战争后,封建压迫和西方侵
略激化矛盾②过程:爆发——金田起义;高潮——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转折——天京变乱;防御——陈玉成、李秀成
指挥军事,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失败——天京陷落(3)革命纲领①《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②《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
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经济(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农产品日
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洋务运动兴起:1
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甲午中
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企业产生,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文化(1)“新思想”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
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
自强”的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3)早期维新思想: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
制度社会生活(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并行不悖(2)交通与通信的进步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②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③1877年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
报纸阶段二: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2)政治(1)沉重的民族危机①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
的生存危机。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
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中国人民的抗争①戊戌变法:1895年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②义和团运动: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着盲目排外
的局限性。

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
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的斗争等(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
登上历史舞台文化(1)维新变法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
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2)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思想,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
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社会生活(1)物质生活的变化①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2)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
路网的基本格局(3)通信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4)大众传媒的发展①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主题一
中华民族意识在抗争中觉醒1.(2019·高考天津卷)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

这反映了(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D.先
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点睛:(1)为什么吴玉章在1903年没有选择社会主义理论主张?他当时选的是什么?(2)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吴玉章在1903年留学日本期间“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但只是对这种学说“感到……很新鲜”,这
反映出社会主义学说在当时还不能很好地契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故选D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
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在1903年的时
候,广大的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成为广大青年的目标追求,排除B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
中国革命理论形成,排除C项。

答案:D2.(2018·高考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
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
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点睛:(1)日本利用外交规则争取国际舆论支持,清政府的反映说明了什么?(2)历史解释。

解析:C对:题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运用舆论和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而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说明当时清政府不熟悉
近代外交事务。

A错:舆论可以影响战争,但是无法左右战争进程。

B错:日本想利用舆论影响为自己争取道义支持,而非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D
错: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日对待舆论影响的策略或态度,没有反映西方媒体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答案:C1.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千年未
有之变局(1)变局之因:外敌入侵(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较量)。

(2)具体表现①政治上: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政局满洲贵族势力削弱,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官僚地主势力增强斗争性质进入反封建反侵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太平天国是民主革命的先声社会阶层买办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
层兴起②经济上: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经济特权加紧侵略,促使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产生。

③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
政策破产,转向被迫对外开放;“理藩”外交被冲击,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

④思想上:传统的“夷夏”观念开始转变,“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
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2.社会各阶层的应变反应(1)清政府①态度: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对外开放;由抵制西方先进文明到学习
西方先进科技。

②原因:列强侵略打开中国大门;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客观需要。

(2)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①态度:抑制外来侵略,“师
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②原因: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知识分子的爱国立场。

(3)地主阶级洋务派
①态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

②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统治集团内部分化;总理衙门推动;洋务派掌握地方实权。

(4)农民阶级①态度:洪秀全领导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②原因:鸦片战争后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有关,也是由其小农经济地位与立场决定的。

(5)资产阶级①态度: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改革科举,倡导实业救国,发起戊戌变法运动。

②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
的传播;救亡图存的驱动。

1.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乡绅何玉成在其一诗中写道“下以保家
室,上以纾国忧”。

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A.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C.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D.已经走
在近代化前列解析:根据材料“上以纾国忧”说明当时的一些乡绅具有爱国意识,故A项正确;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人民群众自发的,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饱读儒家经典著作,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当时的一些乡绅保家卫国的意识,不能反映走在近代化前列,故D项错误。

答案:A
2.时空观念——外交观念变化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
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

这反映了()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B.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D.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
解析: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错误;由材料“清政府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1864年翻译出版国际法教科书,1873
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可知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向近代外交的转变,故B项正
确;材料强调的是近代外交思想的发展而非传统外交观念,故C 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外交事务而非崇洋媚外,故D项错误。

答案:B主题二晚清70年社会的转型与变迁1.(2019·高考全国卷Ⅰ)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点睛:(1)由读书人转型为企业家,说明歧视工商的观念有所改变。

(2)家国情怀、历史
解释。

解析:B对:表格里列举的川沙县三位名人都是传统知识分子,但后来都经商,由材料“上海招商局”“朱丽记花米行”“机器轧棉厂”可知,他们投身工商业等实业,成为新的社会阶层。

A错: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士人从商,而不是科举制选拔实务人才。

C错:由材料看不出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错:在当时的经济结构中,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答案:B重难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