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_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发布时间:2022-03-29T02:51:00.03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1期作者:陈正洪
[导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历史宝库中的文化精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之一陈正洪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新寨镇中学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历史宝库中的文化精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之一,滋养过无数炎黄子孙,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学生的精神世界。
然而在我国当下语文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师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学生学习应试化倾向过重等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对学生吸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造成一定困难或障碍。
因此当下语文学科教学应以创新传统文化表达与展现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传统文化知识理解难度的基础上,巧妙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涵与精髓,为中学生掌握初中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措施
1.语文学科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因素的意义
语文学科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通常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学生的成绩。
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文化熏陶,让学生接触多元化的语文知识,才能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得到全方位地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
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现代文相比阅读门槛较高,语文教师可借助课本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积极拓展教学方向,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接触传统文化的同时,理解和领悟其精神内核。
在语文学科课本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元素与媒介,引导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与行为态度。
如部编版语文课本中分年级地引入儒家先贤孟子的《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三篇文章,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借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课文篇目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输出,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2.语文学科教学中深化传统文化因素的措施
2.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课堂主体依然是教师,学生很难主动地去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错误的观念,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避免在进行传统文化讲解时盲目、硬性地植入知识,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现实特点的情况下,有的放矢的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如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本《愚公移山》这一课文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知识储备,课堂中角色互动,课后学生自主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地展示其学习成果,在获得学习满足感的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所学知识的理解。
2.2发挥教师的创新性
课堂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非常重要,这种有经验、有意义的引导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严谨、认真地思考。
要思考如何构建适合传统文化渗透的课堂氛围,也要思考如何在课后持续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如在讲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课本《岳阳楼记》这一课文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展示历朝历代留名青史的文人名士,将他们的名言一一为学生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名言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相同之处,最后教师对儒家的入世哲学进行细致讲解,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
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名人志士的故事搜集讲解小活动,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兴趣。
2.3利用网络资源的便捷性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仅仅依靠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承担传统文化多途径渗透的责任,利用网络搜集、分享资源便捷性的特点,为初中学生创设能够持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在拓宽初中阶段学生文化视野的同时,以更好地方式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日常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其与网络中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
如在结束部编版九年级第三单元关于古代名楼题记的学习后,教师主动开展有关文化遗迹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在网络中搜寻国内知名的名胜古迹,将与其相关的故事以及其中的文化蕴含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邀请有感悟的学生分享心得体会,同时也能让听课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性。
2.4改变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当前语文学科的“学考分离”现象非常严重,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整体不高。
在讲解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时,教师还可能会存在照本宣科、内容单一等问题,最终影响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应当认真思考如何利用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挖掘其中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亮点,避免一味地进行生字生词、文言句式的灌输讲解。
教师改变自身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枯燥的现状,能够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激发自主探索学习的欲望,而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具有重大意义。
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本中的简单植入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精力和努力,对每一堂传统文化教学课都要提起重视,在解放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升初中阶段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郭光耀.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探讨[J]. 学周刊,2021(13):135-136.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21.13.067.
[2] 李建伟.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 学周刊,2021(6):17-1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21.06.008.
[3] 乔岩. 浅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南北桥,2021(1):116.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1.114.
[4] 李华羽.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2):44-46. DOI:10.13525/ki.bclt.202002013.
[5] 崔广宇. 探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 学周刊,2020(11):81-8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20.1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