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的辩证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与环境的关系,就像是“先有鸡还是蛋”的经典因果困境,它们是互相孕育、互相影响的。

我们现在所处的生存环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很大程度都是基因所造就的。

生物都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多样性由基因的多样性决定。

而生物又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造就了不同的自然环境。

同样,基因决定了人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造就了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

而反过来,环境又对基因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是环境可以使得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物理因素如紫外线、电离辐射、来源于发射性物质和宇宙射线;化学物质比如环磷酰胺、亚硝酸盐、溴乙锭、甲醛等等,这些环境因素都会使得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即基因的变化。

而是由达尔文学说以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知道,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会发生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则被淘汰,而存活下来的生物的基因保存下来,被淘汰的基因便会消失。

由此,环境对基因进行“淘汰”,即环境对基因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环境和基因是互相孕育、互相影响的。

接着,我想讨论一下先天和后天的关系。

在人类方面,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影响人类的性状和性格。

同卵双胞胎如果在不同的环境中被抚养成人,他们会有多少不同之处?在几乎相同的环境下成长的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他们有多少相同之处?类似的研究有很多。

在关于先天和后天的关系的辩论中,心理学家参与度很高。

比如在人类的语言方面,针对语言是如何产生的,心理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一方认为,语言是天生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

他认为婴儿先天具有一种语言获得装置,到了一定年龄该装置就会被自动激活,从而产生语言。

然而另一方却认为,语言是社会学习的结果,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语境,认为人之所以会说话,是因为婴儿对成人语言进行了模仿。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婴儿首先模仿成年人发出的声音,然后受到强化继续发出同样的声音。

随着该进程的持续,婴儿语言不断受到强化,越来越像成人语言。

乔姆斯基的理论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批评,他过于强调语言的先天性,忽略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狼孩”的出现便是一个最好的反驳论据——他们直到死都不能像人类一样说话,仅仅学会了最简单的几个词汇。

但不管怎么说,人类语言的获得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个方面,而应该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产物。

目前大多数发展科学家认为与许多其他方面的发展一样,语言获得取决于先天与后天的交互作用,无论是耳聪儿童还是失聪儿童,都可能有一种获得语言的先天能力,这种能力受经验的影响,或被激活或被抑制。

此外,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教育决定的?这是一个在心理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了“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观点,奥国心理学家彪勒夫妇提出“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乃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的运动过程,外界环境在这里只起促进或迟缓这个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的遗传决定论的观点,他们都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

但是,固然遗传会对儿童产生影响,我们也不能忽视后天环境的影响。

总所周知,孩子出生后,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遗传素质仅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

环境和教育则规定了儿童心理发展,其中教育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环境和教育条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发展。

因此,在儿童心理这一角度,并不能绝对地说完全是由先天或是后天一种因素影响和决定的,应该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先天和后天之间并不是独立的,他们相互孕育、互相影响,共同造就最后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