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突围方略:文言文虚词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突围方略:文言文虚词篇
【知识导学】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兼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乎、何、故、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等等。

文言虚词的数量虽然远不及实词多,但使用频率之高,用法之灵活,语法功能之强,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变化之大,都远远胜过实词。

可见,掌握虚词意义及用法十分重要。

一、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中借用过来,或由实词虚化出来的,因此,许多词既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

在学习时,必须注意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辨别某个词在句中是实词还是虚词。

可以说分清虚词实词是学好文言虚词的第一步。

如“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中的“顾”,当“探望、拜访”讲,是实词;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中的“顾”,当“却”讲,是虚词。

二、辨明用法
虚词大都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它的意义。

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夫”,在句首,是发语词。

而“今若是焉,悲夫”(《黔之驴》)中的“夫”,在句末,是助词。

又如“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中的“而”,是连接动词和宾语的;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中的“而”,却是表示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

可见,同一个虚词,所表达的意义有时是不同的,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判断。

不同的虚词又
可以表示相同的意义,如“以三保勇而多艺”(《冯婉贞》)中的“而”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中的“以”字,意义相同,都是连接前后部分的连词。

又如“子何恃而往”(《为学》)中的“何”,与“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中的“胡”字意义相同。

因此,对待虚词需要我们随时留心,多加辨析,既注意同一个虚词的不同作用,又注意不同虚词的相同之处。

三、通晓古今
要了解虚词的作用,还应该与现代汉语比较,了解它的变化,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
1.有的沿用下来。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中的“且”,今作“而且”“况且”讲。

又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中的“然后”,今天仍然作“然后”讲。

2.有的消失了。

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作发语词;“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中的“者”,起停顿作用。

现代汉语中就没有这种用法。

3.有的意义或用法发生了变化。

如“虽我之死”(《愚公移山》)中的“虽”,是“即使”的意思,表示退一步说;现在则与“但是”“可是”相照应,表示语意的转折。

又如“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所以”,起提出结果以究其原因的作用,而现在则用于“因为……所以”的句式,只起表明结果的作用。

4.有的改用别的词代替。

如“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中
的“何”改成“什么”;“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中的“乎”改成了“呢”;“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之战》)中的“兮”改成“啊”;“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改成了“唉”等等。

5.有的虚词从义演上转成别的词。

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中的“顾”,当“却”讲,现在就用“却”了。

又如“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中的“曾”,当“竞”讲,现在就用“竞”了。

四、特殊情况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值得注意:
1.兼词,它兼有两个词的意义。

如“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诸”相当于“之于”的含义。

又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中的“焉”相当于“于之”的含义。

2.有些原为两个单音词,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个双音词,其古今意义不同。

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中的“以为”的含义是“以此作为”,是两个单音词,现在是表示主观认为的一个动词。

又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与妻书》)中的“以及”的含义是“由此推及到”,是两个单音词,现在是一个连词,相当于“和”的意思。

3.文言文中有虚词连用的情况,这连用的词起主要作用的是最后一个。

用在句首的,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这是三个叹词连用。

用在句尾的,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
子·梁惠王上》),这是三个语气词连用。

五、体会语气
对于文言虚词,如果我们能多读书,归纳出它的用法,并借助工具书,从上述几方面作些分析,就能基本上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也就能体会到它所表达的语气。

体会虚词与句子语气的关系,有以下两点:
1.体会虚词本身所表示的语气。

如“庶竭驽钝”(《出师表》)中的“庶”,表示希冀的语气。

“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中的“何”,表示反诘的语气。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中的“也”,表示判断的语气,等等。

可见,关于这一点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2.注意全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其中的“乃(竟然)”字用在句中表示惊叹,作者强烈地反映出了一种“桃花源”般的仙境;而“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垓下之战》),项羽说这句话败局已定,他不甘心失败但又无可奈何,所以“也”的语气应是愤郁而悲凉。

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表达的是十分赞赏、肯定的思想感情,“者也”连用的语调应该是十分的肯定;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表达的是盼人警醒的心情,“哉”的语调应该是高扬的。

由此可见,同一个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可以不同,这种差别只有根据语言环境去细心揣摩,才体会得出。

体会虚词在语气上的作用,往往对文句的理解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阅读演练一】
石油
沈括
鄜、延①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

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

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今齐、鲁②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石炭烟亦大,墨人衣。

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鄜、延:宋代鄜、延路下属的延安府、鄜州、坊州保安军、绥德军、银州。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沈括任鄜延路经略使。

②齐、鲁:今山东地区。

探究练习
1.下列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于水际
..水际:水边
B.颇似淳漆
..淳漆:清漆
C.松山大半皆童.矣童:儿童
D.旋.卓穹庐学塞人旋:很快、不久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

①试扫其煤以为.墨。

()
②遂大为.之。

()
③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
④自余始为.之。

()
3.请你补出下列句子所省略的成分。

①乃采入缶中。

②试扫其煤以为墨。

③颇似淳漆。

4.填空。

古代对石油的称谓不一,如文中的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然而,“石油”最早是_______(谁)赋予的名称。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②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阅读演练二】
董遇谈“三余”勤读
陈寿
人有从学者①,遇②不肯教,而③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④。

”从学者云:“苦渴⑤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⑥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董遇传)
[注]①人有从学者: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

②遇:指董遇,
东汉人。

③而:却。

④见:同“现”,显露出来。

⑤苦渴:苦于……。

⑥时:此指一年四季。

探究练习
1.下列句子与“人有从学者”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村中少年好事者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环村居者皆猎户
2.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见”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才美不外见
C.我见相如必辱之
D.冀君实或见恕也
3.下列句子与“冬者岁之余”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亚父者,范增也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刘备,天下枭雄
4.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与“或问三余之意”的“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B.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C.云霞明灭或或睹
D.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5.以下几种说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代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

②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

③阴雨是白天的多余时间。

④“岁之余”是最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放在“三余”首位。

⑤“夜者日之余”时间段相对较“岁之余”短,但积累起来也不
少,所以排在“三余”第二位。

⑥“时之余”由于时间并不固定,所以排在“三余”最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③④⑤⑥
D.①
②④⑤
参考答案
阅读演练一:
1.C(童:没有草木的山。


2.①做②制造③是④利用
3.①乃采(之)入缶中②试扫其煤以(之)为墨③(石油)颇似淳漆
4.脂水;石漆、石脂水、猛火油;沈括
5.①这种墨(石油)以后一定广泛流行在世上。

②制造这种石墨的人,大概还不知道石炭烟的好处。

阅读演练二:
1.D
2.B
3.C
4.D
5.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