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56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56
(总分70, 做题时间90分钟)
单项选择题1-20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世纪曾形成了以( )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二战后,逐渐形成了以( )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SSS_SINGLE_SEL
A 罗马;英国
B 英国;美国
C 美国;法国
D 罗马;日本
分值: 2
答案:B
2.
为恢复受二战破坏的经济,稳定各国汇率,平衡国际收支,1944年44个国家在美国召开会议,决定成立( )。

SSS_SINGLE_SEL
A 布雷顿森林体系
B 联合国
C 华约
D 北约
分值: 2
答案:A
3.
1945年,在美国国务院举行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仪式,宣告了( )和( )的正式成立。

这是两个在业务上保持密切联系的姊妹机构,总部均设在华盛顿。

SSS_SINGLE_SEL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C 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
D 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分值: 2
答案:B
4.
( )是二战后一个调整各国贸易关系的法律框架,又是一个进行多边贸易谈判、争夺市场的场所,还是一个调解和解决争议的机构。

SSS_SINGLE_SEL
A 布雷顿森林体系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世界银行
D 关贸总协定
分值: 2
答案:D
5.
1947年签订的( )标志着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SSS_SINGLE_SEL
A 布雷顿森林体系
B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 世界银行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分值: 2
答案:B
6.
二战后,调整当代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不包括( )。

SSS_SINGLE_SEL
A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 世界银行
C 联合国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分值: 2
答案:C
7.
二战后世界经济走向统一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多样性,出现了“两种体系、三种国家”,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类型的是( )。

SSS_SINGLE_SEL
A 苏联型
B 东欧型
C 东南亚、南亚型
D 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型
分值: 2
答案:C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 )。

SSS_SINGLE_SEL
A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独占鳌头
B 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C 欧洲在战争中严重削弱
D 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形成
分值: 2
答案:D
9.
二战结束后,下列对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国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SSS_SINGLE_SEL
A 美国独占鳌头
B 苏联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C 英国开始依附美国,法国受到削弱
D 中国加入大国行列
分值: 2
答案:C
10.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

SSS_SINGLE_SEL
A 对德、日法西斯国家进行严重制裁
B 实现国际间长久和平与合作
C 划分美、苏两大国的势力范围
D 巩固和扩大战时建立的同盟关系
分值: 2
答案:C
11.
近现代以来,国际关系中先后出现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

关于这三个体系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SSS_SINGLE_SEL
A 在战争后建立起来的
B 重新划分了国际关系格局
C 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D 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分值: 2
答案:D
12.
杜鲁门提出“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这一主张付诸实行后( )。

SSS_SINGLE_SEL
A 所有对日本作战国家的军队共同占领了日本
B 战争结束后所有外国军队撤出了日本
C 美国和苏联两国联合控制了日本
D 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占领了日本
分值: 2
答案:D
名词解释21-28小题。

1.
莫斯科保卫战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1941年6月22日,德国在西线获胜后,发动了对苏联的突然袭击,占领了大片苏联国土,进抵莫斯科城下。

在苏联人民的顽强抵抗下,法西斯攻势受阻。

冬季到来后,大部分德军没有御寒装备,不得不转人防御而又立足未稳,苏军抓住战机大局反攻,战场主动权易手。

莫斯科之战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它标志着德国闪击战的破产,也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2.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上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

经过200多天的艰苦努力,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

3.
珍珠港事件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二战中,日军突然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战争。

日军认为美国太平洋舰队是威胁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1941年12月7日,日本舰队在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指挥下,用舰载机对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在港内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覆没。

这是二战中继德国进攻苏联后又一次举世震惊的突然袭击,它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激发了美国人的爱国和反法西斯热情。

第二天,美英对日宣战。

4.
中途岛战役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太平洋战争期间,日美为争夺太平洋地区的中途岛而展开的一场现代海空大战。

为了保持战略主动权,日本集结了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200多艘军舰,决心进攻中途岛。

由于美军破译了日军密码,对日本的突然袭击进行了反伏击。

日本赖以取胜的航空母舰以及训练有素的舰载机飞行员损失惨重,日本从此丧失了中太平洋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

5.
阿拉曼战役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阿拉曼地区的著名战役。

1942年7月,德意联军自利比亚突人埃及,进抵阿拉曼地区。

但由于盟军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权,驻北非德军因兵力及装备补给不足而无力继续向前推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与此同时,英国在美国的支援下,由英军将领蒙哥马利发动代号为“捷足”的反攻,在突破德意军的防御地域后,迅速向西挺进,将德意军全部逐出北非。

阿拉曼战役以英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在这场战役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局的转折点。

此后,德意法西斯军队在北非地区节节败退,直至1943年5月被完全逐出非洲。

6.
诺曼底战役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而进行的一次登陆作战。

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苏三国经过多次协商,终于在1944年5月达成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一致。

1944年6月6日,盟军3个空降师在诺曼底的德军防线后方空降。

双方争夺滩头阵地和集结后备部队,后盟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由于德军顽强抵抗,使得诺曼底登陆战役持续了近2个月,最终盟军以法国首都巴黎的光复而获得了胜利。

7.
《大西洋宪章》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大西洋宪章》是二战中英美两国首脑为联合反对纳粹暴政而发表的宣言。

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当局认识到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是称霸世界的前奏,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北大西洋纽芬兰附近的一艘军舰上会谈后,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宣称两国不承认法西斯国家通过侵略所造成的领土变更,表示了反对纳粹暴政的决心。

宪章虽然具有欺骗性,但在当时对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8.
《联合国家宣言》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联合国家宣言》是二战中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联合发布的反法西斯宣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元旦,英、美、中、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9.
雅尔塔会议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雅尔塔会议是在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形下,1945年2月由英、美、苏三国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的会议。

会议就如何处置战后德国、波兰的疆界及其政府、联合国的机构及安理会国家组成、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基本达成协议,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

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协调盟国加快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确保早日打败法西斯,建立联合国都起到了进步作用。

不足之处是作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美苏双方背着中国政府签订了有关以中国领土主权作为交易的秘密协定,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也暴露了雅尔塔会议的大国强权色彩。

这是美苏为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两分天下的产物,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10.
波茨坦会议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波茨坦会议是在德国已经投降、欧洲战争胜利结束、日本在垂死挣扎的情形下,于1945年7月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召开的二战期间的最后一次会议。

此次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欧洲各国政府组成、国际组织、战争赔款等问题,还讨论了对日作战等问题;决定了占领德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原则,处理战犯和参加联合国组织等问题。

会议期间了发表了敦促日本立即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这次会议是二战期间开得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使三国的战时联盟得以继续维持,对于加速反法西斯胜利具有积极意义。

11.
《开罗宣言》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开罗宣言》是二战中为确定对日作战计划由美、苏、中三国发表的宣言。

1943年11月22日~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举行会议,商讨联合对日作战计划。

12月1日德黑兰会议结束时,三国首脑发表了《开罗宣言》。

宣言庄严宣告: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使朝鲜自由独立等。

《开罗宣言》表示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力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的结果。

《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

12.
《雅尔塔协定》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在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形下,1945年2月由英、美、苏三国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的会议,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

在《雅尔塔协定》中苏联承诺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三国将和其他盟国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由中、英、美、法、英、苏五国担任常任理事国,并确定于1945年4月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

还有一项未征得中国同意而牺牲中国主权的“秘密协定”:苏联承诺对日作战,条件是:①外蒙古现状“须予维持”;②
日俄战争中,俄国失去的权益要收回,即: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继续租用旅顺;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中苏共同经营;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协议》对促使反法西斯胜利早日到来,建立联合国等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秘密协议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13.
《波茨坦公告》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1945年7月~8月,苏、美、英三大国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召开了二战期间的最后一次会议,会议期间发表了《美、中、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

《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同时宣布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等基本原则。

苏联随后也签署并承认了《波茨坦公告》。

《波茨坦公告》具有极大的进步的历史意义,它吹响了盟国向日本进攻的号角。

14.
戴高乐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战士,法国著名总统。

戴高乐积极抵抗德国法西斯侵略者。

法国政府投降后他流亡英国,在伦敦成立“自由法国”(后称“战斗法国”)。

在异国,戴高乐继续进行卓有成效的抵抗运动,赢得了法国内外人们的尊重。

1944年6月,出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首脑。

1945年11月,在巴黎组织政府。

戴高乐为法国在二战中的胜利和战后大国地位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12月,再次当选法国总统,1965年连任,在任期间制定一系列经济措施,努力发展国民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并推行了坚持独立自主、争取和维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

1970年病逝。

戴高乐总统以其一生的努力赢得了法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重。

15.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
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

在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6. 论述题
1.
二战爆发前夕,英法对法西斯侵略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表现。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20世纪30年代,面对法西斯势力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两国做出的反应就是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

作为一项长期推行的政策,绥靖政策有着深刻的根源,就英法两国而言,共同的原因有:第一,战后人民普遍厌战,和平主义盛行。

一战给英法造成的巨大伤亡,使人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普遍厌恶战争,向往和平。

这种和平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政策的制定。

第二,英法两国想靠牺牲东欧各国特别是苏联的利益来换取德国对其自身利益的尊重。

就英国而言,它长期在欧洲推行“大陆均势”,一战后总想扶持德国来牵制法国,推行扶德抑法的政策,因而推行绥靖政策以扶持德国;当德、日、意法西斯逐渐走上扩张道路、向其全面挑战时,英国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拥有许多利益的世界性殖民帝国,其实力却不足以维护所有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首先关心的是大英帝国本身的安全,企图靠牺牲一些局部利益来保住其根本利益,因此,英国的绥靖政策是其战略摊子太多与其实力不足这一矛盾的产物;而且英国在30年代仍然坚持保守的财政政策,不敢应用赤字财政来刺激经济,因而导致军费严重不足,军事实力下滑,从而使得英国政府只能以外交上的绥靖政策来平息各种事件。

就法国而言,它在一战后的外交活动基本上是建立在英法合作的基础之上的,每当它想实施其建立欧洲霸权的计划时,总会遇到英、美的联合反对,无法有所作为,不得不返回到英法合作的道路上来;而且法国是陷入经济大危机较晚的国家,也是在危机后恢复最慢的国家,持续时间比别的国家长,经济困难;与经济危机相伴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经济社会矛盾导致了整个30年代法国政局的分裂和动荡不安,内阁的频繁更替,使得法国不能形成稳定的、长期的对外政策,因而只能追随英国;当法西斯侵略势力日益膨胀时,英国坚定地走上绥靖道路,法国也只得尾随其后,执行绥靖法西斯侵略的政策。

2.
二战前后,苏联对法西斯侵略行为的态度。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苏联20年代的外交政策是:反对、防止帝国主义国家策划新的反苏武装干涉。

30年代转变为:争取联合英、法、美等国建立国际反法西斯战线,
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二战前夕,苏联对法西斯德国的政策在慕尼黑会议前后有所不同: (1)在慕尼黑会议召开前,苏联外交活动的侧重点是争取与英法等国的联合,建立反对法西斯侵略的集体安全体系。

主要表现在:陆续同美国及其他一系列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参加国联并担任常任理事国、支持共产国际确定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向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等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提供援助、积极参加英法苏三国谈判等多个方面。

这种政策与行动是正确的。

(2)慕尼黑会议上,英法两国无视反法西斯的大局,把苏联排斥在整个事件之外,顽固地推行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严重破坏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

为了争取主动,苏联改变了以往的对德政策。

苏联外交政策成为“中立自保”,其目的是防止苏联首先成为法西斯德国的进攻目标。

为此,1938年8月,苏德之间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划分东欧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一方面使苏联避免了首先成为德国侵略的目标,赢得了宝贵的备战时间;另一方面也分裂和削弱了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斗争,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助长了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气焰。

《秘密议定书》更是苏联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霸权主义的突出表现。

3.
二战前后,美国对法西斯侵略行为的态度。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美国在二战前夕面对法西斯在全球的侵略扩张,采取了以“中立主义”为主的政策。

这既与美国历史上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一脉相承,又与罗斯福政府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实施罗斯福新政、解决国内经济危机有关。

(1)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之时,美国动用了“中立法”与“不干涉”政策,禁止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

但是,由于侵略的一方往往做好了战争的充分准备,中立法对被侵略的一方有更大的危害性。

所以,很多学者认为中立法也具有绥靖政策的特点。

(2)对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美国采取的是不承认政策,不承认日本对中国造成的既定的侵略事实。

也有的学者把此时的美国对日不承认政策评价为“远东慕尼黑”。

对于如何看待美国的中立主义,当前学术界大致有以下五种不同的观点:其一,中立主义是美国牌的绥靖政策,美国充当了欧洲绥靖主义的积极伙伴。

这种观点对中立主义持基本否定的观点。

其二,罗斯福反对希特勒法西斯的立场是前后一致的,只不过在30年代经历了一个由隐蔽转为明朗的发展过程,因此是值得肯定的。

其三,中立主义是矛盾的组合体,反对法西斯侵略是主要的,但也有绥靖主义的一面。

应该采取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

其四,中立主义披着民主、自由的面纱,实际上是对欧洲英法的绥靖政策的支持,是一种应该受到批判的观点。

其五,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外交政策呈现出阶段性、隐蔽性特征,其核心内容是扩张主义,贯穿了30年代美国外交实践的全过程。

中立主义是美国扩张主义的变种。

4.
列举二战全面爆发、扩大、进一步扩大及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性事件。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1)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国法西斯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2)1940年4~5月,德国发动对北欧丹麦、挪威,对西线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的战争,标志着二战规模的扩大; (3)1941年6月,德国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把战火烧到整个欧洲地区,标志着战争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4)1941年12月,日本发动侵略美国的太平洋战争,包括美国、中国以及拉美、大洋洲各国在内的反法西斯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宣战,英、法、苏等国也对日宣战,二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5.
苏德战争初期。

苏联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苏军在初期失利的原因,既有政治上对战争时机估计失误,也有经济军事上的准备不足以及敌我双方总实力对比上的差异等。

其具体原因在于:(1)在战争之初德苏实力对比上,德国大大超过苏联。

德国入侵苏联之前,已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总计人口达2.9亿,采煤量达4亿吨,钢产量达4500万吨。

这都是短期内苏联难以比拟的。

(2)德军在兵力武器装备方面占优势,事先又做了周密的部署和准备,特别是击败法国之后,解除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倾巢出动,加上德军官兵都有近两年的实战经验,所以战争一开始就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3)苏联对当时的战略形势和战争提前发生的态势估计不足,对德国闪击战认识不足,对德军主攻方向判断错误;由于国境线的推进,使旧防线废弃,而新防线构筑尚未就绪;对有关的重要情报分析错误,以致造成苏军的种种被动和失利。

(4)苏联的“肃反”殃及大批军队指挥人员,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5)希特勒德国总是施展一种突然袭击的战术,这种突然袭击战术同现代化的军事技术(空军、坦克和机械化装备)相结合,使得苏联在初期严重不利,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战略效应。

6.
简述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背景、内容、意义。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大国为了协调军事行动,争取尽快打败法西斯,重新安排战后的国际事务而先后召开了三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1)1943年底,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有利于
反法西斯阵营的根本性转折的情况下,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在伊朗的首都德黑兰进行。

德黑兰会议商讨了开辟第二战场问题。

会议还就彻底歼灭德国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波兰疆界的变迁、建立国际组织、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会后通过的《德黑兰宣言》表示三国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并在战后继续合作。

(2)第二次大国首脑雅尔塔会议是在德国败局已定、二战胜利指日可待的情形下召开的。

1945年2月,三大国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就如何处置战后德国、波兰的疆界及其政府、联合国的机构及安理会国家组成、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基本达成协议。

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协调盟国加快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确保早日打败法西斯,建立联合国都起到了进步作用。

不足之处是作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美苏双方背着中国政府签订了有关以中国领土主权作为交易的秘密协定,暴露了雅尔塔会议的强权色彩。

(3)第三次大国首脑波茨坦会议是在德国已经投降、欧洲战争胜利结束、日本在垂死挣扎的情形下,于1945年7月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召开的。

此次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欧洲各国政府组成、国际组织、战争赔款等问题,还讨论了对日作战等问题。

会议期间了发表了敦促日本立即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这是二战期间召开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

综观这三次会议,尽管大国首脑会议均有大国主宰国际事务、划分势力范围、争利争霸的倾向,但二战期间大国首脑会议在主流上都是为了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从而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的溃败,积极推动了二战的早日全面胜利结束,并为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新的世界秩序的建立做了必要的准备,因而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7.
试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地位。

SSS_TEXT_QUSTI
分值: 2
答案:
正确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规模最大、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法西斯主义的罪恶本性,二战的胜利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不可一世的德、意、日法西斯被彻底打败,主宰世界格局几百年的传统资本主义强国英、法等国也遭到了很大的削弱。

(2)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社会主义政治和民族民主政治得到了新的发展。

社会主义越出了苏联一国的范畴,欧亚社会主义国家连成了一片。

中国人民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极大地壮大了世界革命的力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规模空前的二战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

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解体,亚非拉一系列独立国家相继出现,加快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首先,战争显示了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战争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催化剂;再次,战争期间,各国政府均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刻地调整了战前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时期广泛地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