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
[摘要]学者们从理论和课程实施的实践两个层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理论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课程实施实践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态度的分析、课程实施中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总结、单一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运用、课程教材功效的发挥等。
从研究的视角、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上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近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1994-2008)中题名中含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就达1381条。
但是,其中有关课程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题名,只检索到19篇文献。
通过对已查阅到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主要从理论研究和课程实施的实践两个层面进行。
1.1理论研究层面。
1.1.1课程目标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课程名称的变革可以略见端倪。
师领(1999)撰文专门讨论了课程名称的问题,对《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卫生和咨询》、《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几个当时常见的课程名称进行分析,认为针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最合适。
但“总的说来,心理卫生的目的是预防和矫治各种精神疾病以及适应不良行为,保持和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心理健康。
”最初的课程目标是预防性的,以预防和矫治各种精神疾病以及适应不良行为为目标,反映出课程设置初期是为了解决大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
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和课程实施经验的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1999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上,兰州大学周玲和刘佛军撰文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的应从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向促进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和开发潜能转变。
”廖湘蓉(2001)对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探讨。
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增强他们自我心理教育能力,解决他们
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发展性问题,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使他们能不断超越自我,走向自我实现。
”可以看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已经由预防性目标向发展性目标转变。
虽然各学者具体论述不同,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性目标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
1.1.2课程内容研究。
程康和于立东(1999)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需求进行区分,并相应设置《大学生心理卫生》、《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性教育》、《大学生择业指导》四门课程。
桑志芹等(2004)指出,应建立“一套有系统、有针对性、分类型、分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潘柳燕等(2007)从提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原则人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构建。
他们认为,“狭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是指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包括系列延伸课程和系列专题讲座在内的课程群。
作为课程群,这是一个开放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它可以不断补充、壮大、发展和完善。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设置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涵盏大学生活全过程的课程体系,是学者们的共识。
但在课程体系构成以及课程内容上,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
1.1.3评价研究。
杨民和杨立红(2006)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较低,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应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
“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且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
1.2课程实施的实践层面。
1.2.1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态度的分析。
袁小平等(2008)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分别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及态度倾向、内容期望、形式要求和学生对心理教师的整体要求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就进一步改进教学形式、内容和质量提出了建议。
1.2.2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总结。
周玲等(1999)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注重多样性和可操作性,注重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培养。
段鑫星等(2004)总结了中国矿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经验。
例如以网络为依托,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实践“1+5”教学法,即“课堂讲授+新概念作业+心理影片+心理测试+网上辅导+学年论文”。
杨民和杨立红(2006)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
一方面,任课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任课教师适当应用心理测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素质训练等专业
手段,提高大学生的应对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的实际技能。
高艳玲(2006)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应包括:案例分析法、讨论分析法、行为训练法、启发式教学、心理测试法和心理调查法。
潘柳燕等(2007)认为,必须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课程组织形式,应围绕“一个中心”即大学生的发展、进步与成才;发挥“两个作用”即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与学生的自主自助作用;围绕“三个特性”即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实现“四个延伸”:即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相结合向学生自主学习延伸;心理测验与心理活动相结合向学生心理自我建设延伸;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向大学生自我成长延伸,理论教学与活动教学相结合向健康教育理念建构延伸;5,做到“五个结合”:理智启迪与情感培养相结合,理论传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教学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心理游戏与情景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咨询活动相结合。
可以看出,学者们在教学模式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但大多局限于经验总结,感性认识多,理论探讨不够深入。
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重大问题上,还未达成共识。
1.2.3单一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运用。
韩丹(2007)探讨了团体咨询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蔡宝鸿(2007)探讨了绘画自我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桂莉娜(2008)探讨了角色扮演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反映出教学一线的老师能够将最新的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深入的探索。
1.2.4课程教材功效的发挥。
丁志强(2008)认为。
教学实施过程中,教材的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能否达成。
就如何充分发挥课程教材功效,提出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合理选用心育教材;深入研究课程教材,合理使用内容材料;深入研究教学对象,合理采用教学方法;深入研究反馈机制,合理平衡教材内容。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研究视角。
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某个高校或者某些侧面。
已有研究大都从研究者所在的学校或者专业出发。
对课程实施的探索或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侧面展开研究,立足于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度、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很少。
2.2研究内容。
从查阅国内有关文献资料看,现有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宏观层面的课程内容研究以及课程实施实践层面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总结两方面。
可以看出:
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性目标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
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是一个课程体系,但在体系构成上尚未达成共识,为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空间。
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仍然是课程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④课程实施实践层面的研究正向纵深发展。
研究范围由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总结向学生对心理课的态度、单一教学方法运用、教材功效等方面拓展。
反映出各高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必要对教学模式的经验进行总结。
但深层次、系统性的理论提升尚显薄弱。
2.3研究方法。
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方法还局限于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调查法。
总体上讲,定性研究运用多,实证研究较少。
缺乏将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跨学科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