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送别诗教学方法略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送别诗教学方法略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广泛开展的背景下,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被广泛运用到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而送别诗又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因其年龄、认知的限制,往往很难充分地体会到送别诗中表达的充分的情感与意蕴。

因此,教师应当在送别诗教学中加强对多种科学教学手段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送别诗;教学方法。

引言:
送别诗是我国古诗词中极为典型的一类诗词,通常是用来抒发诗人在离别场景中的离愁别绪,以“言情”为核心,注重对多种情感表达手法与氛围烘托手法的运用,也可带有如激励劝勉、感慨友情的色彩。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认知能力受限,对有关“离愁”的情感也通常没有深切的体验,送别诗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一般很难充分高效地开展,广大教学工作者应当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点燃学生对送别诗的想象力、感受力与学习热情,促进课堂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
小学语文送别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
在教学改革的推进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相比过去已经有了长足的改善,具体表现为教师加强了对多种科学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有了
良好的改观,很多学生想起古诗词已不再是过去枯燥乏味的印象,而是有了较为
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就目前的现状来讲,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模式的影
响依然较为严重,其教学方式更侧重于对古诗词知识的单方面传授,与学生“死
记硬背”的古诗词练习,教学手段缺乏心意,学生的学习十分被动,自然学习情
况也不够良好。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人民优秀的文化结晶,其字里行间中蕴含的深
刻意蕴、表达的深切的思想感情皆体现了我国文学独有的特色,是我国文学史上
宝贵的财富,教师应当借助如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先进手段,对古诗词
中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进行进一步发掘与呈现,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
语文核心素养真正得到提升[1]。

1.
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能力有限
首先,我国古诗词中的送别诗之所以在长久的发展中展现了独树一帜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代交通、通信都极为不便,亲人、友人往往一别数载难以见面,因此古人在离别时的思想感情更为复杂、浓烈,甚至出现了折柳、设酒等独
特的送别文化,催生了一批又一批颇具魅力的送别诗词。

这种文化背景对于在交通、通讯极为发达的21世纪出生的小学生而言,理解上本就存在一定困难,更
何况小学生年龄小,通常没有经历过丰富的离别体验,自然送别诗相对于山水诗、田园诗等诗类而言就更为难教;其次,送别诗在意象、内容、风格上相对其他诗
类更为复杂,许多看上去普通的意象背后可能蕴含了深刻的内涵与感情,例如长亭、柳树、酒等。

而部分送别诗甚至还带有一定的劝勉意味,其思想内容更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另外,送别诗在风格上也较为丰富,有的送别诗
豪放爽朗,有的送别诗词浅情深,有的送别诗深沉婉约,这都造成送别诗的教学
相对较为复杂。

二、小学语文送别诗教学方法略谈
1.
创设诗歌情境,展现诗歌意蕴
情境教学法是多年来在各大科目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尤其是送别诗教学时,其优势更为可观。

教学情
境一般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与对象设计出的教学环境与背景,针对送别诗,
其主要可指送别的场景、人物、环境、氛围等,这些情境要素能够将诗歌的内容
与感情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吸收。

另外,这种教学方法能
够化诗句为形象生动的情境画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送别诗的学习兴趣[2]。

以教学《赠汪伦》这一首诗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与《赠
汪伦》有关的动画短片,注意不要一次播放完,可以结合诗歌句子的顺序,进行
分段播放。

例如,“李白乘舟将欲行”这一句,动画中出现李白乘着刚从岸上出
发的小舟,遥望辽阔的天际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对李白此时的
心情展开想象,接着,“忽闻岸上踏歌声”,岸上突然传来了边走边唱的送行歌声,这出乎诗人的意料,教师此时可以停止动画播放,让同学讲讲此时李白应该
是什么心情,是欣喜、激动,抑或意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忽闻”这个词
进行体会;接着,汪伦到来,诗人分外欣喜,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汪伦这样
不期而至的出现,表现了汪伦的什么特点?如果你是李白,你此刻会是什么心情?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汪伦与李白是一对感情真挚、不拘世俗、自然快乐的友人,以及李白难忘汪伦深情厚谊的思想感情。

此种教学方法能够以生动直观的情
境展现诗歌的意蕴、主旨,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欣赏、思考中自然而然就掌握了诗
歌的学习内容。

1.
深情朗诵诗歌,展现韵律之美
我国的古诗词在长久的历史中,更多是为民众谱曲、传唱,其长短不一的句子、音律起伏的词语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韵律美、节奏美,送别诗的韵律、节奏多
为传达诗歌的离愁别绪而服务,其特点通常更为突出,读起来或朗朗上口,或语
调深沉,教师尤其应当重视对送别诗的朗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诗歌韵律美、
节奏美的进一步认识,自然地激发起学生对学习送别诗、朗诵送别诗的兴趣。

以教学《别董大》这首诗为例,此诗先勾勒了送别时萧瑟寒冷的自然景色,
烘托了诗人愁苦、困顿的心情与离别的深沉气氛,但又话锋一转,“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将离愁别绪化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具有语言质朴、格调豪迈的特色。

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朗读,在进行前一句的朗读时,教师要尽
量放慢语速,力求凸显诗歌营造的萧索的自然氛围,读后一句时,则可以先抑后扬,突出作者感慨的情绪、真诚的情谊,展现诗歌豪迈健美的色彩。

接着教师可
以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时转着听每一名学生的朗读情
况并进行及时的引导,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朗读中体会到诗歌充分的韵律
美与节奏美[3]。

1.
加强诗歌背诵,丰富知识储备
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诗歌的知识储备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理解
能力、诗歌感悟能力、诗歌创作能力而言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尤其应当注重古
诗词教学中的诗歌背诵、默写环节,除让学生背诵教材中的送别诗外,还可以额
外为学生补充一些教材外的典型送别诗,引导学生背诵,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例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针对诗中出现的柳树这一意象,为学生拓展一些与折柳送别有关的古诗词,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刘禹锡的《杨柳支词》等等,让学生形成更为系统、全面的知识储备,学生在进
行诗歌鉴赏、写作时自然就能够对这些知识信手拈来了。

1.
引导独立创作,培养品诗技巧
学生自主创作诗歌是对诗歌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的进一步升华,教师也可以
在进行送别诗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穿插这种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由于送别诗创作通常需要广泛的素材和突发的灵感,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
不时培养学生这种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的意识,主动融入生活,观察自然环境,实
现对创作能力的厚积薄发。

例如,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
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模仿作者写写这种典型的由自然描写作为起始,由
情感抒发作为结尾的送别诗,由于小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有限,最终的创作结果
以基本意思表达到位即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鼓励学生多想、多写、多改,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送别诗教学进一步升华。

结语
综上所述,送别诗作为我国古诗词宝库中较为典型的一种诗别,小学生因年龄、思维、生活体验的受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事情。

教师应当注重对如情境教学法、朗诵教学法、诗词背诵、诗词创作等几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机会,打造出更为高效的小学语文送别诗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程小侠.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01):42-43.
2.
杨化玲.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J].散文百家(理论),2020(12):113.
3.
徐忠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0(23):11-12.
作者简介:刘庆恩1962年民族:汉族籍贯天津市宁河区大专学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喜欢古典文字从事乡村小学教育近4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