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习题6将相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将相和
扩大视域,连词成句地读。
初读课文,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记录所用时间为____分____秒。
我了解到课文主要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
再读课文,尽量扩大视域,捕捉关键信息。
阅读第2自然段时,尽量一眼看完整句话,捕捉的关键内容是:赵王得了和氏璧,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来换。
阅读第10自然段时,捕捉的关键内容是:赵王赴约,蔺相如随行,廉颇在边境接应。
一、初读课文,根据拼音写字词。
蔺相如没有直接将和氏璧xiàn gěi(献给)秦王,而是要秦王yǔn nuò(允诺)先把十五座城划归赵国,并在ɡōnɡ(宫)里举行隆重的diǎn lǐ(典礼)。
蔺相如反复思量,派人chāo xiǎo lù(抄小路)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二、请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脉络。
1.本课共1600余字,我的阅读时间为略分钟。
2.《将相和》选自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是根据其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
文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课文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3.自读课文,提取课文信息填空。
4.“将”和“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
三、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
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
(1)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略。
(2)我知道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蔺相如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
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1)读这段话,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略。
(2)这是对蔺相如的语言描写,写出了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的品质。
四、课内外对比阅读。
选文一:将相和(节选)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
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选文二:和氏璧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pú),便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专家鉴定后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
武王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石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于是文王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
为了表彰卞和献玉的功劳,文王就把这块宝石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两篇选文,我大约用了略分钟,我发现两篇选文都是围绕和氏璧来写的。
2.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选文一的主要内容:蔺相如用计取回和氏璧,并要求举行典礼。
我初步了解到选文二主要讲了卞和(人物)三次献玉的故事。
3.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蔺相如拿回和氏璧的经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读完选文,可以感受到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卞和是一个忠贞、执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