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39张PPT)(共39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州3的.权地力方。 贫弱。
制钱 谷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握; 设置_转__运__使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 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 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 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 北宋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 •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又称上军,由各地军队的精壮者
抽调而成。宋太祖为了控制兵权,对禁军进行了改编, 大约一半部署在京师,另一半安置在各地。 • 厢军是地方军,很少进行军事训练,多从事工役和杂役, 因而也称为“役兵”。 • 乡兵,分处在各地,战时征召,闲时务农,类似于民兵 性质。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6.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
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D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1.(2016·岳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
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D )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
2.《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 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
的历史事件是( D)
• 结果: • 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 区
思考:北宋是否完成了国家的全部统一?为什么?
没有完成统一。 原因:北宋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 的分裂局面。但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 还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 政权。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 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A.澶渊之盟 B.郾城之战 C.靖难之役 D.陈桥驿兵变
3.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C )
①将兵权收归中央 ②派文官任知州 ③设节度使 ④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大部分收缴中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朝统治者的这
种做法( D )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 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 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 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
目的: 消除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一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北宋的建立
• 时间: 960年
• 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 建立者:赵匡胤
(宋太祖)
• 都城: 东京(汴梁)






979
十 国 局
陈桥驿
北 宋 东京

965年
963
灭后蜀
978

963年
971年
(二)、北宋的统一
• 方针: •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重文轻武的弊端
消北极宋影年间响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表格 ①军队战斗力下降; ②办事效率下降; 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积贫见积P32弱知的识拓局展面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 朝 武 将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宋 代 文 臣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太祖誓碑
北宋政治有何特点?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课堂小结
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

加强兵权(“兵”)
宋 的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行政权(“权”)—中央、地方

(重点)

加强财政权(“钱”)
1.原因:
2.措施: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重文轻武
重文抑武,文臣统兵 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3.影响:积极+消极
影响: 积极: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造成机构的臃肿。
影积收兵精响极① ② ③::控解经中制除常对调_央禁_换__军__军集军___将队队_权的领将调的强领动兵,化,权定;,期到;换前防。所未有的 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消夺其极①②:在在1中地.军央方::队采派取战_文__分__斗臣__化___担力事_任_权_弱各_的地;方州法县,的削长弱官_相;__权__; 权 实施2_三_._行年__一_政_换__效制度率;低各州下府设;置_通__判__,以分
重文轻武的政策
• 1.目的: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 2.政策:
轻武:(一)重用文官,抑制武将,形成文官统兵的局面。
重文:(二)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 3.积极影响: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②杜绝武将专权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宋朝对军队是十分重视的,军费开支占财政开支的七 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万。
北宋的科举
• 文举: 宋太祖时进士科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到太宗时的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又赐进士 180多人,总录500多人。真宗时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 录取进士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科举取士的名额大 幅度增加。 • 武举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5.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 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
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B )
每3年一次,每次最多30人。后来逐渐增额,以至于3 取1。1110年规定限额,每次考试只能取10人。
誊录、糊名
《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具体措施:
事:宰相之下又设立副丞相若干人,与宰相
分化 共同议政;
事权
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 权。
影响: 积极: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消极:造成机构的臃肿。
地方:
目的: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具体措施: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②实施地方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③各州府设置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 ④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运 归中央。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
二府三司制度
皇帝
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盐户 支铁部 (三司)
参 知 政 事
中 书 门 下
枢 密 院 (二府)
•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 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具体措施:①解除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了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 之权;(统兵权和调兵权相分离) ③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 系,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影响: 积极: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消极: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中央:
目的: 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神童诗》
——汪洙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科举制的影响:
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杯酒释兵权
后来各将领自动要求辞职,赵匡胤批准,并 给予丰厚赏赐。北宋的军队欧阳修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 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 《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 参知政事。
行政权
兵权
材料: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 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 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 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 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 之九十。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赵匡 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众 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周恭 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
7.一位学者评论他所处的朝代,认为当时地方州郡之所以“日就困弱” ,是因为朝廷把各州的“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政刑一切收了。”
该学者所处的朝代是( C )
A.秦朝 B.西汉 C.宋朝 D.唐朝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北宋文官出行图
宋代的预设阵图作战法
注意:“武”不是武备,不是军队,而是武将。
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值周发布的各项官 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