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史经典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律史经典名言
1. “法者,治之端也。
”——荀子这句话强调了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开端和基础,有了良好的法律制度,国家才能有序发展。
2.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意思是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百姓,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王符表明法律得到严格执行,国家就能治理得好;法律松弛,国家就会混乱。
4.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王安石强调了制定良好法律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5.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欧阳询指出没有法律国家会混乱,而法律一成不变也会导致国家衰落。
6.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李悝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不论亲疏贵贱,都依据法律来判断。
7.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韩非子说明法律不偏袒有权有势的人,墨线不向弯曲的地方倾斜。
8.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意思是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
9.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强调了执法者对国家强弱的关键影响。
10.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苏辙说明上面确立了法律,下面就会形成习俗。
11.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主张把道作为常规,把法作为根本。
12.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形象地指出法律是
天下的规程、万事的准则。
13.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强调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工具。
14.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认为先有好的法律制度,然后才有善于治理的人。
15.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虽说不是直接谈法律,但在法治中也适用,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民众就会服从;选拔邪恶的人,罢黜正直的人,民众就不会服从。
16.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张居正指出立法不难,难的是法律一定要得到执行。
17. “法者,定分止争也。
”——商鞅说明了法律能够确定名分,制止纷争。
18. “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
”——鬼谷子表明睿智的人善于制定法律。
19. “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周礼·秋官·大司寇》体现了根据国家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刑罚力度。
20.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韩非子说明懂得法律、尊重法律的国家会强大,轻视法律的国家会弱小。
21. “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
”——司马迁法律公正,百姓就诚实;处罚恰当,百姓就服从。
22. “法严而任宽,则无狡情。
”——王符法律严格而任用宽容,就不会有狡诈的情况。
23. “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
法令行而私道废。
”——韩非子表明立法令是为了废除私利,法令施行私利就会被废除。
24.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刘禹锡法律得到广泛推行,正确的就是正确的,错误的就是错误的。
25. “法立于上,教弘于下。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上面确立法律,下面弘扬教化。
26.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商鞅治理国家,观察风俗立法就能治理好,考察国情抓住根本就适宜。
27. “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
”——苏东坡法律不考察民情就确立,就没有威信。
28.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
”——商鞅禁止奸邪、制止过错,不如使用重刑;刑罚重而且一定能抓获,百姓就不敢尝试犯罪,所以国家没有犯罪的百姓。
29. “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
”——张居正法律不分古今,只有适合当时的情况和让百姓安定。
30.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再次强调法律的公正平等,无论是智者还是勇者都不能违抗,惩罚和奖赏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