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案例上课走动(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篇
一、案例背景
小王是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二年级学生,患有自闭症。

自闭症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兴趣和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

小王在学校上课时,经常出现走动、打闹、大声喧哗等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和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

为了帮助小王改善这一状况,教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二、案例分析
1. 小王上课走动的原因
(1)生理因素:自闭症患者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导致身体协调能力较差,容
易发生走动行为。

(2)心理因素:小王可能因为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希望通过走动来缓解自己
的情绪。

(3)教育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忽视了小王的需求,导致小王感到无聊、
厌学,从而产生走动行为。

2. 解决问题的策略
(1)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手势等方式与小王进行交流,关注他的
需求,使他在课堂上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2)调整教学方式:针对小王的兴趣和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故事、图片等
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吸引他的注意力。

(3)设置课堂规则:明确课堂纪律,让小王了解在课堂上应该遵守的规则,培养
他的自律意识。

(4)开展个性化教育:针对小王的特殊情况,教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满足他的学习需求。

(5)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王的学习和生活,形成教育合力。

三、实施过程
1. 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在小王上课走动时,给予他充分的关注和鼓励。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眼神、手势等方式与小王进行交流,了解他的需求,引导他参与课堂活动。

2. 调整教学方式
教师根据小王的兴趣和特点,采用游戏、故事、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例如,在讲解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拼图、计数等游戏,让小王在游戏中学习。

3. 设置课堂规则
教师明确课堂纪律,让小王了解在课堂上应该遵守的规则。

例如,上课时保持安静、不随意走动、不干扰他人等。

4. 开展个性化教育
教师针对小王的特殊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例如,为他提供个别辅导,关注他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5. 家校合作
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王的学习和生活。

家长在家中也给予小王适当的关注和引导,形成教育合力。

四、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王上课走动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能够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习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

同时,他的心理状况也得到了改善,自信心逐渐增强。

五、总结
本案例通过分析小王上课走动的原因,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他改善了这一状况。

这一案例表明,在特殊教育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2篇
一、背景
在我国,特殊教育是指为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旨在满足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需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特殊教育学生常常会出
现一些行为问题,如上课走动、注意力不集中等。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案例,探讨特殊教育学生上课走动行为的管理与干预。

二、案例介绍
学生姓名:小明(化名)
年龄:10岁
性别:男
诊断:自闭症
家庭背景: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家庭环境较为和睦。

小明自入学以来,上课时经常出现走动行为,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以下为具体表现:
1. 上课时,小明经常离开座位,在教室内走动,甚至走出教室。

2. 老师讲解知识点时,小明会随意打断,提问与课堂无关的问题。

3. 课堂纪律不佳,小明与同学互动频繁,导致课堂秩序混乱。

三、案例分析
1. 原因分析
(1)自闭症症状:小明患有自闭症,社交障碍、沟通障碍是其主要症状。

在课堂上,小明可能因为无法理解老师的讲解或表达自己的需求,而选择走动。

(2)环境因素:教室环境嘈杂、座位安排不合理等,可能导致小明感到不适,从而出现走动行为。

(3)心理因素:小明可能因为缺乏安全感、焦虑等因素,而在课堂上寻求关注。

2. 影响分析
(1)教学效果:小明上课走动,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效果。

(2)同学关系:小明与同学互动频繁,可能导致同学对其产生排斥心理。

(3)教师压力:小明上课走动,让教师难以管理课堂,增加教学压力。

四、干预措施
1. 课堂教学策略
(1)简化教学内容:针对小明的认知水平,简化教学内容,使其更容易理解。

(2)运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手段,提高小明的注意力。

(3)分组教学:将小明安排在小组中,便于教师关注,同时提高其社交能力。

2. 环境调整
(1)优化教室环境:保持教室安静,调整座位安排,让小明坐在教师视线范围内。

(2)设置安全通道:在教室内设置安全通道,方便小明在需要时离开座位。

3. 心理辅导
(1)建立信任关系:教师与小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其在课堂上感到安心。

(2)情绪管理:教导小明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因焦虑、不安等情绪导致走
动行为。

(3)家长配合: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共同制定干预措施。

五、效果评估
通过以上干预措施,小明的上课走动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

具体表现在:
1. 课堂上,小明走动次数减少,注意力更加集中。

2. 与同学互动减少,课堂纪律得到改善。

3. 教师教学压力减轻,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六、总结
针对特殊教育学生上课走动行为,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通过优化教学策略、调整环境、心理辅导等手段,帮助特殊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效果。

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为特殊教育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