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枢神经生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递质、受体 ②突触间隙:
水解酶 ③突触后膜:
受体、离子通道
⑵分类: 轴-胞、轴-树、轴-轴、树-树突触。 兴奋性、抑制性突触。
2、突触的传递过程与原理
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
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通透性改变—Ca离 子通道打开,Ca离子内流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与 前膜接触、融合、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递质与后膜 的受体结合,后膜Na+或Cl-离子通道打开,离子Na+ 或Cl-内流,分别引起后膜去极化和超级化 —产生局部 突触后电位。
皮层、边缘前脑、下丘 脑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 角、侧角、前角的纤维。
黑质-纹状体、 结节-漏斗、 中脑边缘系统。
5-HT
5-HT1 5-HT2
↓cAMP ↑IP3/DG
↑K+ ↓K+
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 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 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 前角。
三、反射活动
(一)反射
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γ
态。
环
● 脑干某些中枢
调节肌紧张是通过
兴奋γ 环实现的。
γ 运动N元兴奋
梭内肌收缩 肌梭的
敏感性↑兴奋性↑ α 运动N元兴奋
梭外肌收缩
持续轻微 牵拉伸肌
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
(4)脊休克(spinal shock)
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
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Ca2+内流:降低轴浆粘 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 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 道开放——Cl- (主) 、K+通透性↑——膜电位增大, 局部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神经元胞体 突触小体
图 11 扫神 描经 电元 镜胞 像体 及 表 面 的 突 触 小 体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髓反射与运动单位
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
运动单位与最后公路的概念
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 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
脊髓前角α 运动N元
1.脊髓前角α 运 动N元是躯体运动反 射的最后公路。
最后公路 骨骼肌纤维
牵张反射
2.一个α 运动N元 及其所支配的全部 肌纤维所组成的功 能单位称为运动单 位。
2.肌紧张与牵张反射
⑴牵张反射: 与神经中枢保持正
常联系的骨骼肌,在受 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 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 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 张反射(stretch r特点:
梭外肌:αN元支配, 与肌梭呈并联关系。
梭内肌:γ N元支配, 与肌梭呈串联关系。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Ca2+内流:降低轴浆粘 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 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 道开放——Na+(主)、Cl-、K+通透性↑——Na+内 流、 K+外流——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兴奋性 突触后电位(EPSP)。
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 先的潴留变为失禁。
二)、脑干对肌 紧张的调节
(1).脑干网状结构 ①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
的区域,称为抑制区(范 围较小);
②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 的区域,称为易化区
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 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 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 明:
(三) 中枢递质
1.概念: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统称。 神经递质的标准:•
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物质及酶系统,能够合成该递质。 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 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如重摄取)。 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
肾上腺素能受体(α、β) 突触前受体 中枢递质的受体:5-HT受体、氨基酸类受体 等
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递质 受 体 第二信使 拮抗剂 通道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
N1
(肌肉型烟碱受体)
筒箭毒 十烃季铵
N2
(N元型烟碱受体)
筒箭毒 六烃季铵
ACh
M1 ↑IP3/DG 阿
M2 ↓cAMP
(心)
托
M3 ↓cAMP
(1)概念:嵌在细胞膜中大分子蛋白质分子,能识别特
定的递质,并与之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改变细胞膜对某些 离子的通透性。
配体
激动剂 拮抗剂
(2)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3)分类: 分布部位分:突触前受体、突触后受体 生物效应分: 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激活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受体
结合递质分: 胆碱能受体(N、M)
⑴结构基础: 轴 2- 轴 1- 胞 3 串 联 突 触 。
⑵概念:通过改变突触
前膜(轴1)电位使突触后N 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
突触前抑制。
⑶意义:减少或排除干扰 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 更为精细。
实验A:刺激轴突1时,胞3产生 10mV的EPSP;
实验B:先刺激轴突2,再刺激 轴突1时,胞3产生5mV的EPSP。
(二)反射弧 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N、 中枢、 传出N、 效应器。
(三)分类: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外感受性反射 内感受性反射
躯体反射 内脏反射
防御性反射、保护性反射、食物反射、性 反射、朝向反射、探究反射等。
(四)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 一个——多个、传入神经。
2.聚合 多个——一个、传出神经。
递质主要分布
α 1 ↑IP3/DG 酚妥拉明 ↓K+
NE
(突α触前2 膜 ↓cAMP
小肠)
酚妥拉明 育亨宾
↑K+ ↓Ca2+
β1
(心)
↑cAMP
心得宁 阿提洛尔
β2
丁氧胺
D1,D5 ↑cAMP
多巴胺
D2,D3,D4 ↓cAMP
↑K+ ↓Ca2+
外周: 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
中枢: 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
第三章 中枢神经生理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各系统之间 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同时,人体 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 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断作 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神经系统。
第一节 总 论
兴奋一N元 抑制另一N元
意义:调控其它N元,以便
活动协调同步。
交互抑制
②回返性抑制:
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
突
侧支兴奋
触 后
抑制性中间N元
膜
产 生
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递质
EPSP
突触后膜产生IPSP
兴奋 效应细胞
原兴奋的 N元抑制
意义:调控N元本身,使其活
动及时终止。
回返性抑制
(2).突触前抑制
叩击肌腱 梭外肌拉长 肌梭张力↑ 肌梭兴奋性↑ 传入冲动↑
★α N元兴奋→梭外肌收缩→对抗牵拉刺激。
★γ N元兴奋→梭内肌收缩→维持和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使 梭外肌维持于持续缩短的状态,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
(2)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 指快速牵拉肌腱
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2.神经递质分类
分类
家族成员
胆碱类 乙酰胆碱
单胺类
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NE)、
肾上腺素(E)
吲哚胺: 5—HT
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
肽类 下丘脑调节肽、ADH、催产素、阿片肽、
脑-肠肽、AⅡ、心房钠尿肽等
嘌呤类 腺苷、ATP
气体 NO、CO
脂类 PG类
3.受体学说
激活α 、γ N元;
激活γ N元;
对皮层无反馈环路。
对皮层有反馈环路
2. 加强肌紧张;
2. 调节肌紧张;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
协调随意运动。
设计
随
执行
意
皮
基底N节
运动
运
层
前区
运
动
联
和皮
的
络
设
区
外侧小脑
层运 动区
小脑
动
中间带
想
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示意图
上、下运动神经元麻痹的区别
类型
上运动神经元麻痹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
(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 大脑皮层运动区 主要运动区
其他运动区
部位: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 辅助运动区 第二运动区等
(4区)
(6区)
(纵裂内缘及扣带回)
肢体远端肌 肢体近端肌
(5、6、7、8、18、19区)
功能: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
设计运动动作 协调随意运动
特征: ①交叉支配:
特点:腱反射是单突触 反射,所以其反射时很短, 耗时约0.7ms。
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 某些功能状态。
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 有损伤; 若腱反射亢进,说 明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 用减弱。
(3) 肌紧张机制:
高位中枢下传冲动 重力作用
●γ 环?
●γ 环的意义:使
肌肉维持于缩短状
⑷机制: 先刺激轴2
轴2兴奋释放递质(GABA)
轴1部分去极化(Cl-电导↑)
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1
轴1产生AP幅度↓
轴1 Ca2+内流量↓
轴1释放递质量↓
胞3EPSP幅度↓
特征:是去极化抑制。
胞3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 = 胞3抑制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调节
一、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麻痹特点 损害部位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 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 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
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低等动物恢
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
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
的反射先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 (如对侧伸反射等)。
品
M4 ↑IP3/DG
(腺体)
↑Na+ 和其 他小 离子
↑Ca2+
↓K+
外周:
所有自主N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 维、少数交感N节后纤 维、骨骼肌N纤维;
中枢:
脊髓前角运动N元、 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 觉投射N元、脑干网状 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
状体、边缘系统等。
递质 受 体 第二信使 拮抗剂 通道效应
3.连锁状与环状联系 连锁状:空间加强或扩大范围。
环状: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
(三)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环式 链锁式
(五)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
1.中枢兴奋过程的特征 ⑴单向传递 ⑵突触延搁 ⑶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⑷后放: ⑸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缺氧、CO2↑、
药物敏感(如pH↑→N元兴奋性↑;士的宁→递质释 放↓;咖啡因→递质释放↑)。
⑹易疲劳性
2.抑制过程的特征
(1).突触后抑制 ①侧支性抑制: ②回返性抑制:
特征:是超极化抑制。
兴奋冲动 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性递质 突触后N元产生IPSP 突触后N元发生抑制
①侧支性抑制:
兴奋冲动传入
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N元
突
触 后
抑制性中间N元
膜
释放抑制性递质
产
生
EPSP
突触后膜产生IPSP
一、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1、神经元
(一)、神经细胞 1.基本结构:
⑴胞体:接受、整合信息部位 ⑵树突:接受、传导信息部位 ⑶轴突始段:产生可传导信息(AP)部位 ⑷N纤维:传导信息(AP)部位 ⑸末稍:递质释放部位
2.分类:
⑴感觉神经元 ⑵运动神经元 ⑶中间神经元
(二)突触 1.突触的结构: ⑴结构: ①突触前膜:
↓
抑制γ N元兴奋性
↓
肌梭敏感性↓
↓
肌紧张和肌运动↓
网状结构背外侧部 (包括中脑背盖)
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 (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
网状脊髓束
↓
加强γ N元兴奋性
↓
肌梭敏感性↑
↓
肌紧张和肌运动↑
特 点 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
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
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
(三)、姿势反射
1)姿势反射的概念 2)姿势反射的类型: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 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 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 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 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横断脑干切线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
抑制区
易化区
部 位 网状结构内侧尾部
上级中枢 大脑皮层运动区、 纹状体、小脑前叶引部
(与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
下传通路 作用
网状脊髓束
肌 梭:内有二种感受器:
环旋末梢:是牵张反射的感受 装置,兴奋由Ia类 N纤维传入。
花枝末梢:可 能 与 本 体 感 觉 有 关,兴奋由Ⅱ类N纤 维传入。
②机能特点:γ N元兴奋
梭内肌收缩 牵拉肌梭环旋末梢 肌梭敏感性、兴奋性↑
传入冲动↑ γ
α N元兴奋 梭外肌收缩 肌梭张力↓ 肌梭兴奋性↓ 传入冲动↓
(除上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
②倒置分布:
(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
③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 ④功能定位精确:
双侧支配
2. 锥体系及其功能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
3.锥体外系及其功能
协调随意运动。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功能特点
锥体系
锥体外系
1. 对侧支配;
1. 双侧支配
有单突触联系(占10~20%); 皆多单突触联系
水解酶 ③突触后膜:
受体、离子通道
⑵分类: 轴-胞、轴-树、轴-轴、树-树突触。 兴奋性、抑制性突触。
2、突触的传递过程与原理
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
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通透性改变—Ca离 子通道打开,Ca离子内流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与 前膜接触、融合、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递质与后膜 的受体结合,后膜Na+或Cl-离子通道打开,离子Na+ 或Cl-内流,分别引起后膜去极化和超级化 —产生局部 突触后电位。
皮层、边缘前脑、下丘 脑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 角、侧角、前角的纤维。
黑质-纹状体、 结节-漏斗、 中脑边缘系统。
5-HT
5-HT1 5-HT2
↓cAMP ↑IP3/DG
↑K+ ↓K+
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 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 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 前角。
三、反射活动
(一)反射
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γ
态。
环
● 脑干某些中枢
调节肌紧张是通过
兴奋γ 环实现的。
γ 运动N元兴奋
梭内肌收缩 肌梭的
敏感性↑兴奋性↑ α 运动N元兴奋
梭外肌收缩
持续轻微 牵拉伸肌
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
(4)脊休克(spinal shock)
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
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Ca2+内流:降低轴浆粘 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 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 道开放——Cl- (主) 、K+通透性↑——膜电位增大, 局部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神经元胞体 突触小体
图 11 扫神 描经 电元 镜胞 像体 及 表 面 的 突 触 小 体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髓反射与运动单位
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
运动单位与最后公路的概念
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 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
脊髓前角α 运动N元
1.脊髓前角α 运 动N元是躯体运动反 射的最后公路。
最后公路 骨骼肌纤维
牵张反射
2.一个α 运动N元 及其所支配的全部 肌纤维所组成的功 能单位称为运动单 位。
2.肌紧张与牵张反射
⑴牵张反射: 与神经中枢保持正
常联系的骨骼肌,在受 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 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 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 张反射(stretch r特点:
梭外肌:αN元支配, 与肌梭呈并联关系。
梭内肌:γ N元支配, 与肌梭呈串联关系。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Ca2+内流:降低轴浆粘 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 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 道开放——Na+(主)、Cl-、K+通透性↑——Na+内 流、 K+外流——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兴奋性 突触后电位(EPSP)。
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 先的潴留变为失禁。
二)、脑干对肌 紧张的调节
(1).脑干网状结构 ①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
的区域,称为抑制区(范 围较小);
②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 的区域,称为易化区
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 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 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 明:
(三) 中枢递质
1.概念: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统称。 神经递质的标准:•
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物质及酶系统,能够合成该递质。 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 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如重摄取)。 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
肾上腺素能受体(α、β) 突触前受体 中枢递质的受体:5-HT受体、氨基酸类受体 等
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递质 受 体 第二信使 拮抗剂 通道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
N1
(肌肉型烟碱受体)
筒箭毒 十烃季铵
N2
(N元型烟碱受体)
筒箭毒 六烃季铵
ACh
M1 ↑IP3/DG 阿
M2 ↓cAMP
(心)
托
M3 ↓cAMP
(1)概念:嵌在细胞膜中大分子蛋白质分子,能识别特
定的递质,并与之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改变细胞膜对某些 离子的通透性。
配体
激动剂 拮抗剂
(2)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3)分类: 分布部位分:突触前受体、突触后受体 生物效应分: 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激活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受体
结合递质分: 胆碱能受体(N、M)
⑴结构基础: 轴 2- 轴 1- 胞 3 串 联 突 触 。
⑵概念:通过改变突触
前膜(轴1)电位使突触后N 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
突触前抑制。
⑶意义:减少或排除干扰 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 更为精细。
实验A:刺激轴突1时,胞3产生 10mV的EPSP;
实验B:先刺激轴突2,再刺激 轴突1时,胞3产生5mV的EPSP。
(二)反射弧 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N、 中枢、 传出N、 效应器。
(三)分类: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外感受性反射 内感受性反射
躯体反射 内脏反射
防御性反射、保护性反射、食物反射、性 反射、朝向反射、探究反射等。
(四)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 一个——多个、传入神经。
2.聚合 多个——一个、传出神经。
递质主要分布
α 1 ↑IP3/DG 酚妥拉明 ↓K+
NE
(突α触前2 膜 ↓cAMP
小肠)
酚妥拉明 育亨宾
↑K+ ↓Ca2+
β1
(心)
↑cAMP
心得宁 阿提洛尔
β2
丁氧胺
D1,D5 ↑cAMP
多巴胺
D2,D3,D4 ↓cAMP
↑K+ ↓Ca2+
外周: 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
中枢: 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
第三章 中枢神经生理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各系统之间 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同时,人体 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 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断作 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神经系统。
第一节 总 论
兴奋一N元 抑制另一N元
意义:调控其它N元,以便
活动协调同步。
交互抑制
②回返性抑制:
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
突
侧支兴奋
触 后
抑制性中间N元
膜
产 生
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递质
EPSP
突触后膜产生IPSP
兴奋 效应细胞
原兴奋的 N元抑制
意义:调控N元本身,使其活
动及时终止。
回返性抑制
(2).突触前抑制
叩击肌腱 梭外肌拉长 肌梭张力↑ 肌梭兴奋性↑ 传入冲动↑
★α N元兴奋→梭外肌收缩→对抗牵拉刺激。
★γ N元兴奋→梭内肌收缩→维持和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使 梭外肌维持于持续缩短的状态,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
(2)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 指快速牵拉肌腱
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2.神经递质分类
分类
家族成员
胆碱类 乙酰胆碱
单胺类
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NE)、
肾上腺素(E)
吲哚胺: 5—HT
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
肽类 下丘脑调节肽、ADH、催产素、阿片肽、
脑-肠肽、AⅡ、心房钠尿肽等
嘌呤类 腺苷、ATP
气体 NO、CO
脂类 PG类
3.受体学说
激活α 、γ N元;
激活γ N元;
对皮层无反馈环路。
对皮层有反馈环路
2. 加强肌紧张;
2. 调节肌紧张;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
协调随意运动。
设计
随
执行
意
皮
基底N节
运动
运
层
前区
运
动
联
和皮
的
络
设
区
外侧小脑
层运 动区
小脑
动
中间带
想
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示意图
上、下运动神经元麻痹的区别
类型
上运动神经元麻痹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
(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 大脑皮层运动区 主要运动区
其他运动区
部位: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 辅助运动区 第二运动区等
(4区)
(6区)
(纵裂内缘及扣带回)
肢体远端肌 肢体近端肌
(5、6、7、8、18、19区)
功能: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
设计运动动作 协调随意运动
特征: ①交叉支配:
特点:腱反射是单突触 反射,所以其反射时很短, 耗时约0.7ms。
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 某些功能状态。
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 有损伤; 若腱反射亢进,说 明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 用减弱。
(3) 肌紧张机制:
高位中枢下传冲动 重力作用
●γ 环?
●γ 环的意义:使
肌肉维持于缩短状
⑷机制: 先刺激轴2
轴2兴奋释放递质(GABA)
轴1部分去极化(Cl-电导↑)
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1
轴1产生AP幅度↓
轴1 Ca2+内流量↓
轴1释放递质量↓
胞3EPSP幅度↓
特征:是去极化抑制。
胞3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 = 胞3抑制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调节
一、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麻痹特点 损害部位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 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 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
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低等动物恢
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
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
的反射先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 (如对侧伸反射等)。
品
M4 ↑IP3/DG
(腺体)
↑Na+ 和其 他小 离子
↑Ca2+
↓K+
外周:
所有自主N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 维、少数交感N节后纤 维、骨骼肌N纤维;
中枢:
脊髓前角运动N元、 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 觉投射N元、脑干网状 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
状体、边缘系统等。
递质 受 体 第二信使 拮抗剂 通道效应
3.连锁状与环状联系 连锁状:空间加强或扩大范围。
环状: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
(三)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环式 链锁式
(五)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
1.中枢兴奋过程的特征 ⑴单向传递 ⑵突触延搁 ⑶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⑷后放: ⑸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缺氧、CO2↑、
药物敏感(如pH↑→N元兴奋性↑;士的宁→递质释 放↓;咖啡因→递质释放↑)。
⑹易疲劳性
2.抑制过程的特征
(1).突触后抑制 ①侧支性抑制: ②回返性抑制:
特征:是超极化抑制。
兴奋冲动 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性递质 突触后N元产生IPSP 突触后N元发生抑制
①侧支性抑制:
兴奋冲动传入
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N元
突
触 后
抑制性中间N元
膜
释放抑制性递质
产
生
EPSP
突触后膜产生IPSP
一、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1、神经元
(一)、神经细胞 1.基本结构:
⑴胞体:接受、整合信息部位 ⑵树突:接受、传导信息部位 ⑶轴突始段:产生可传导信息(AP)部位 ⑷N纤维:传导信息(AP)部位 ⑸末稍:递质释放部位
2.分类:
⑴感觉神经元 ⑵运动神经元 ⑶中间神经元
(二)突触 1.突触的结构: ⑴结构: ①突触前膜:
↓
抑制γ N元兴奋性
↓
肌梭敏感性↓
↓
肌紧张和肌运动↓
网状结构背外侧部 (包括中脑背盖)
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 (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
网状脊髓束
↓
加强γ N元兴奋性
↓
肌梭敏感性↑
↓
肌紧张和肌运动↑
特 点 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
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
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
(三)、姿势反射
1)姿势反射的概念 2)姿势反射的类型: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 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 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 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 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横断脑干切线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
抑制区
易化区
部 位 网状结构内侧尾部
上级中枢 大脑皮层运动区、 纹状体、小脑前叶引部
(与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
下传通路 作用
网状脊髓束
肌 梭:内有二种感受器:
环旋末梢:是牵张反射的感受 装置,兴奋由Ia类 N纤维传入。
花枝末梢:可 能 与 本 体 感 觉 有 关,兴奋由Ⅱ类N纤 维传入。
②机能特点:γ N元兴奋
梭内肌收缩 牵拉肌梭环旋末梢 肌梭敏感性、兴奋性↑
传入冲动↑ γ
α N元兴奋 梭外肌收缩 肌梭张力↓ 肌梭兴奋性↓ 传入冲动↓
(除上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
②倒置分布:
(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
③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 ④功能定位精确:
双侧支配
2. 锥体系及其功能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
3.锥体外系及其功能
协调随意运动。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功能特点
锥体系
锥体外系
1. 对侧支配;
1. 双侧支配
有单突触联系(占10~20%); 皆多单突触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