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模拟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已知Ca(HCO3)2═CaCO3+CO2↑+H2O.一定量的Ca(HCO3)2固体在密闭容器中受热分解(此过程CaCO3不分解).下列图象表示该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趋势,其中错误的是( )
A.B.
C.D.
2.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x7.2 2.8
A.x=2
B.d是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C.c不是化合物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3.在反应X + 2Y → M + 2N中,已知M和N的摩尔质量之比为,当1.6g 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 M。
则在此反应中Y和N的质量之比为
A.B.C.D.
4.下列问题的研究中,没有利用
....对比实验思想方法的是()
A .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
B .比较金
属活动性
C .研究燃烧的条件
D .研究二
氧化碳与水反应 5.已知:2
2Mg OH M O (gO+H )
,CaCO 3
高温
CaO+CO 2↑。
取12.9gMg (OH )2和CaCO 3的
混合物,加热,剩余固体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 点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 3、MgO 和Mg (OH )2
B .y 点剩余固体中镁元素质量为1.2g
C .z 点发生的反应为CaCO 3
高温
CaO+CO 2↑
D .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 3和MgO 6.将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a 和b ,只向b 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另一份微微加热。
则放出氧气的质量(m )与反应时间(t )的关系的图象正确的是( )
A .
B .
C.D.
7.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步骤如下:①通入N2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a中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可以证明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的燃烧
B.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C.实验过程②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只需要足够的氧气
D.对比①②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达到一定的温度
8.如图所示为硫化氢(H2S)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硫、氢元素质量比为1:2
B.丙代表的是纯净物
C.34g硫化氢完全燃烧至少需48g氧气
D.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2:1
9.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一定质量洗净、粉碎后的鸡蛋壳样品放于烧杯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整个过程不考虑盐酸的挥发和气体的溶解),实验测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与加入盐酸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所取的鸡蛋壳样品的质量为125g
B.当滴入150g稀盐酸时,样品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反应完全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9g
D.该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10.我国一些城市使用焦炉煤气作为生活燃料。
以下实验流程是对焦炉煤气的成分进行局部探究。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焦炉煤气可能含有 CO B.X、Y 都是碳酸钙
C.上述流程中可能有化合反应发生D.焦炉煤气中一定含有 CO2和 CH4
1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后,测得物质如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x y z q
前(g)2202020
后(g)待测102624
A.y是反应物
B.z、q是生成物
C.这个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x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12.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容器
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A.B.
C.
D.
13.下列有关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红色火焰,并放热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14.在加热条件下,向装有10gCuO的硬质玻璃管中通入H2一段时间,最终玻璃管中剩余固体8.4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CuO反应,H2是过量的
B.反应生成Cu的质量为8.4g
C.反应生成H2O的质量为1.6g
D.参加反应的CuO占原总质量的80%
15.化学家已经开发出多种酯类人工香料,如丁酸甲酯(C 5H 10O 2)具有苹果香味.下列有关丁酸甲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丁酸甲酯属于氧化物 B .丁酸甲酯由17个原子构成
C .丁酸甲酯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58.82%
D .丁酸甲酯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0:5:16 16.已知:CO+CuO
Δ
Cu+CO 2.如图表示向一定质量的CuO 中通入CO 后,加热的过程
中,某变量y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y 表示的是( )
A .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B .参与反应的CO 的质量
C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D .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
17.工业上以CaO 和HNO 3为原料制备Ca (NO 3)2•6H 2O 晶体.为确保制备过程中既不补充水,也无多余的水,所用硝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 A .41.2%
B .53.8%
C .58.3%
D .70.0%
18.下列关于实验室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操作先后顺序中不正确的是 ( ) A .先检查制氧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 B .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再对着药品加热
C .等导管口排出的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盛水的集气瓶中
D .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19.已知: 2Δ
CO+CuO
Cu+CO 。
如图表示向一定质量的CuO 中通入CO 后,加热的过程中
某变量y 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y 表示的是
A .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B .参与反应的CO 的质量
C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D .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
20.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2↑+O2↑=2H2O
B.2KMnO4K2MnO2+MnO2+2O2↑
C.Fe2O3+6HCl=2FeC13+3H2O
D.2NaOH+CuSO4=Cu(OH)2↓+NaSO4
2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足量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B.②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
C.③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④等质量形状相同铁和锌加入到足量的同一种稀硫酸中
22.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组成(或结构)相互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物质性质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都相对稳定
B.碳单质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是因为同种原子化学性质不同
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是因为微粒之间有空隙
23.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3O— 3个氧元素B.H— 1个氢分子C.K— l个钾原子D.Ca+2— 1个钙离子24.下列关于物质除杂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杂的方法
A KCl KClO3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加热
B CO2CO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C NaCl KNO3加水溶解、蒸发结晶、过滤
D Mg粉Zn粉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A.A B.B C.C D.D
25.对于化学反应a+b→c+d,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c、d为盐和水,则反应可能属于中和反应
B.若c、d为单质和化合物,则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C.若a、c均为金属,则b和d可能为可溶性盐溶液
D.若a、b为金属和盐酸,则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实验装置图中图1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如图2所示。
(1)X曲线表示的是_____(填“温度”或“氧气的浓度”)。
(2)结合X、Y两条曲线,解释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
(3)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下:
实验前实验后
测量项目烧杯中水的体积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瓶中剩余气体的体积
体积/mL80.046.4126.0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
(4)若测得的实验结果明显偏小,可能的原因是①______;②________。
27.探究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CO2并探究CO2与过氧化钠(Na2O2)的反应。
查阅资料得知: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与CO2,H2O发生反应:
Na2O2+2CO2═2Na2CO3+O2,2Na2O2+H20═4NaOH+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利用装置A制取CO2的优点是.(2)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CO2中混有的HCl,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D的作用是.
(4)装置E中收集到的气体是(填化学式),该气体还可以用下列图2装置中的
进行收集(填写字母序号).
(5)为探究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3实验:
根据判断,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为.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A、B、C、D、E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均含一种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其中A 是单质;B、C在常温下均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E在常温下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①中出现火星四射现象) 。
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图中“”表示转化关系,其中的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E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请写出下列变化的符号表达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图中A-G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G为氧化物,其中A和B的组成元素相同,C、D、E和F为单质,其中F为红色固体;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己略去。
(1)C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G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2)写出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和B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其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0.A~H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D、E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H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H的化学式为_____。
(2)反应④的反应类型可能是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写一个即可)。
(4)反应③的一种用途为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碳酸氢钙刚开始受热没有气体生成,故质量不变,当有气体生成时,固体的质量减少,当反应停止后,固体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B、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故碳元素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C、当碳酸氢钙完全分解后,碳酸钙的质量不变,故错误;
D、加热一段时间后,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增加,当碳酸氢钙完全分解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故选C。
2.D
【解析】
【分析】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a的质量减少了6.4g-5.2g=1.2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2g;同理可以确定c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7.2g-4.0g=3.2g;d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b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3.2g-1.2g=2g,故x的数值为3.2g-2g=1.2g。
【详解】
A、x=1.2,故选项说法错误;
B、d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a和b,生成物是c,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C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3.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反应的质量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现M和N的摩尔质量之比为,那么M与N反应的质量比=22:18=11:9,。
根据题意生成4.4g M,那么生成N的质量为11:9=4.4g:N,N=3.6g。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那么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4.4g+3.6g-1.6g=6.4g。
故此反应中Y和N的质量之比=6.4g:3.6g=16:9.故选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利用白磷燃烧,消耗空气中氧气,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集气瓶内,所以根本不存在对照实验,符合题意;
B、Zn和Ag分别与CuSO4溶液接触,Zn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Zn>Cu;Ag与CuSO4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铜>银;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锌>铜>银;通过对比可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C、过程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通过对比可知,燃烧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D、实验过程中,左边集气瓶中的干花不变色,右边集气瓶中的湿花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色,通过对比可知,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D
解析:D
【详解】
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
A 、12.9g 为CaCO 3、Mg(OH)2的混合物,加热,Mg(OH)2首先分解跑掉水蒸气,固体质量开始减少,当固体质量变为12g 时,Mg(OH)2分解完,生成水的质量为12.9g-12g=0.9g ;所以x 点表示Mg(OH)2正在分解的阶段,即x 点剩余固体物质为CaCO 3、Mg(OH)2和MgO ;
B 、y 点对应阶段为CaCO 3尚未分解的阶段,固体为CaCO 3和MgO ,根据生成水质量0.9g ,设氢氧化镁及氧化镁质量分别为m 、n 。
2
2ΔMg(OH)MgO +H O
5840
18m n 0.9g ,得m=2.9g ,n=2g ,氧化镁中镁元素质量为:2g×2440
=1.2 g ,碳酸钙质量为12.9g-2.9g =10g ;
C 、z 点表示CaCO 3分解的阶段,方程式为:CaCO 3高温CaO+CO 2↑;
D 、若剩余固体为CaCO 3和MgO ,说明Mg(OH)2已经反应完、CaCO 3还没有分解(如果开始分解,剩余固体中肯定有氧化钙);此时剩余固体为12克,其中有10克碳酸钙,则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表示为:
4010100%100100%33.3%12g g
⨯⨯⨯=,不等于36%,D 选项错误。
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 、过氧化氢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放出氧气,不是从一开始加热就产生氧气,错误;
B 、质量相等的两份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反应后收集到的氧气的量应该是相等的,与催化剂没有关系,错误;
C 、加入催化剂反应速度要快,但生成的氧气的量相等,过氧化氢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放出氧气,本试题考察的是反应时间,故应从最开始就有氧气生成,正确;
D 、加入催化剂反应速度要快,但生成的氧气的量相等,过氧化氢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放出氧气,本试题考察的是反应时间,故应从最开始就有氧气生成,错误。
故选C 。
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 、①通入N 2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a 、b 中均无明显现象,该实验可以证明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的燃烧;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 、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 2,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干扰实验;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 、②改通O 2片刻,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a 中红磷不燃烧,b 中红磷燃烧,实验过程②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同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D 、对比①②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达到一定的温度;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硫化氢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22222SO H S+3O +2H O 点燃;
A 、甲是硫化氢,硫、氢元素的质量之比=32:(1×2)=16:1,故选项A 不正确;
B 、丙中含有多种分子,是混合物,故选项B 不正确;
C 、设34g 硫化氢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是x
22222H S+3O 2SO +2H O
6896
34g
x 点燃 6896=34g x
X=48g
故选项C 正确;
D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1,故选项D 不正确。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微观粒子的反应示意图,首先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再依据化学方程式逐项进行解答。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 、由坐标图可知,加入稀盐酸质量为0时,固体的总质量为25g ,即所取的鸡蛋壳样品的质量为25g ,A 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当滴入100g 稀盐酸时,充分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15.1g ,继续加入50g 稀盐酸,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
为165.1g ,恰好增加50g ,说明后面加入的50g 稀盐酸没有参与反应,故当滴入100g 稀盐酸时,样品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B 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根据B 选项的分析可知,当滴入100g 稀盐酸时,样品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5g+100g-115.1g=9.9g ,C 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 、根据C 选项分析可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9g ,设生成9.9g 二氧化碳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则有:
3
222CaCO 2HCl CaCl H +=++100
44x
C g O O 9.9↑ 由100x =449.9g 解得x=22.5g ,该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22.5g 100%=90%25g
⨯,D 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1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焦炉煤气点燃后产生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可能含有 CO ;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 、焦炉煤直接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白色沉淀X 是碳酸钙,焦炉煤气点燃后产生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白色沉淀Y 是碳酸钙;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 、上述流程中干燥后的气体点燃,产生水雾,可能是混合物气体中,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该反应符合“多变一”,可能有化合反应发生;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 、焦炉煤气中一定含有 CO 2 、可能有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等气体;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
1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
反应后y 的质量减少,y 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y 的质量为20g-10g=10g ,反应后z 的质量增多,z 是生成物,生成z 的质量为26g-20g=6g ,反应后q 的质量增多,q 是生成物,生成q 的质量为24g-20g=4g ,10g=6g+4g ,所以待测值为2,该反应是y==z+q ,x 在该反应中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
A. y 是反应物,此选项正确;
B. z 、q 是生成物,此选项正确;
C. 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这个反应属于分
解反应,此选项错误;
D. x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此选项正确。
故选C。
【点睛】
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差量确定出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过程中木炭质量逐渐减少,因为氧气过量,最终木炭被反应完,质量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B、刚开始未反应时二氧化碳质量为零,所以图象应从零开始,反应完二氧化碳质量不再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因为氧气过量,所以最终氧气应有剩余,不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D、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所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3.D
解析:D
【解析】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A错误;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烧至红热,放出热量,故B错误;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C错误;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D正确;故答案为D。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设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X,同时生成铜的质量为Y,生成水的质量为Z。
固体的质量之差
CuO+H Cu+H O
22
80641816
X Y Z 1.6g
80641816
===
X Y Z 1.6g
解得X=8g
Y=6.4g
Z=1.8g
【详解】
A、最终玻璃管中剩余固体8.4g大于6.4克,所以氧化铜没有全部参加反应,故氢气的量不足,所以A错误;
B 、反应生成的铜的质量是6.4g ,所以B 错误;
C 、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是1.8g ,所以C 错误;
D 、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810
×100%=80%,所以D 正确。
故选D 。
15.D
解析:D
【解析】
A.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丁酸甲酯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
B.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一个丁酸甲酯分子由17个原子构成;
C.
=100%⨯⨯化学式中某原子的个数其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丁酸甲酯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216100%21610512
⨯⨯⨯++⨯ ≠58.82%;D. 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丁酸甲酯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60:10:32=30:5:16。
选D
16.B
解析:B
【解析】
A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开始固体中含有铜元素,不会是0,错误;
B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要先通入一氧化碳一会再加热,所以开始通入的一氧化碳没有参与反应,待试管中空气排尽,点燃酒精灯加热,此时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参与反应的一氧化碳逐渐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一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变化,正确;
C 、开始固体氧化铜中含有氧元素,不会是0,反应后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不断减少,不会增加,错误;
D 、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错误。
故选B 。
点睛: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应首先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分析图像时要做到“五看”:看坐标、看比例、看起点、看终点、看特点;要重点关注图像的横纵坐标、图像的起点和图像的拐点。
1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工业上以CaO 和HNO 3为原料制备Ca (NO 3)2•6H 2O 晶体.为确保制备过程中既不补充水分,也无多余的水分,也就是硝酸溶液中的水全部参与化学反应生成Ca (NO 3)2•6H 2O 晶体,反应方程式为CaO+2HNO 3+5H 2O ═Ca (NO 3)2•6H 2O .
设硝酸的质量为126g ,则:
CaO+2HNO 3+5H 2O ═Ca (NO 3)2•6H 2O
126 90
126g 90g
所以硝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26g
100%58.3% 126g+90g
⨯≈
故选C.
1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先检查制氧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否则装置漏气时会浪费药品,故A正确;
B、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再对着药品集中的部位加热,防止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故B 正确;
C、等导管口排出的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盛水的集气瓶中,否则可能会收集的气体不纯,故C正确;
D、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试管内的气压降低,水槽中水会倒流到试管中,引起试管的炸裂。
故D错误。
故选D。
1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实验开始时氧化铜中含有铜元素,不会为0,故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要先通入一氧化碳会再加热,所以开始通入的一氧化碳没有参与反应,待试管中空气排尽,点燃酒精灯加热,此时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参与反应的一氧化碳逐渐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一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变化,故符合题意;
C、开始固体氧化铜含有氧元素,完全反应生成铜中无氧元素,所以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不断减少,不会増加,故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责的质量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2H2O 通电
2H2↑+O2↑,错误;
B.2KMnO4K2MnO4+MnO2+O2↑,错误;
C.Fe2O3+6HCl=2FeC13+3H2O,正确;
D.2NaOH+CuSO4=Cu(OH)2↓+Na2SO4,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式的书写,难度偏大为易错点,学生容易审题不细致,马虎大意而导致错误。
该题主要检查化学式是否正确、是否配平、气体符号或沉淀符号是否该有、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是否是等号。
21.A
解析:A
【解析】A、红磷和氮气不反应,氮气质量不变,故A正确;
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减小(减少了氧气的质量),故B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增加,但是反应前铁丝为固体,所以固体的质量不能为0,故C错误;
D、相等质量形状相同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铁产生的氢气比锌多,但是锌比铁活泼,因此锌比铁快,故D错误。
2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都相对稳定;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碳单质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是因为物质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得到的产物不同;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是因为微粒之间有空隙;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C
解析:C
【解析】
A. 元素符号的前边加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3O— 3个氧原子;
B. H— 1个氢原子;
C. K—微观表示l个钾原子;宏观表示钾元素,或金属钾;
D. 离子符号书写:元素(或根)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右;Ca2+— 1个钙离子。
选C
2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氯酸钾中引入了新杂质二氧化锰,故违背了除杂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