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个性飞扬在阅读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个性飞扬在阅读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个性飞扬。
一、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
课堂上,我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坚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比如,在教学小学语文“踏花归来马蹄香”这篇阅读短文时,我问学生:“主考官选中的是哪副画?”由于学生已浏览了短文,因此很容易地说:“选中的是一位画家用蝴蝶追逐马蹄表现花‘香’的那副画”。
我点头认可后又问:“为什么?”大部分学生稍思后说:“当然是文中所述的这位画家独具匠心的构思和创作了”,看到学生已对这位画家独辟蹊径的思维很佩服时,我又因势利导:“你们是否能根据‘深山藏古寺’这句话来想象一幅奇妙的画呢?”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可以画几座很高的山,再在山的高处画一座寺庙”,有的说:“画个云遮雾掩的山中有一座寺庙,庙前有树,有和尚”,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一座山中有一条崎岖陡峭的小路一直延伸到远处,一个和尚正挑着水往山里走”,话音未落,有的同学质疑了:“那古寺呢?”那个同学说:“和尚挑水上山去哪呢?”这时,大家不约而同的鼓起了掌,我也趁机对这个同学大大的夸奖,说他善于开动脑筋,敢于发表不同于他人的意见,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我们要培养的就是这种“想他人没有想到的,说他人没有说过的,做他人做不成的”能力。
在我的这种鼓励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
二、启发学生的心灵交流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总有些人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而有些人却没有什么表现,为什么呢?那是因为阅读者带有强烈的阅读主体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体验。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不管什么样的文章,都有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教师是一座桥梁,是作者、文章和学生心灵的桥梁。
于是在教学中,我便着重引导学生把自己放进文本,走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把自己化作文中的一个角色,跟随作者去参与活动。
比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能,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你们想当铁路工程师吗?”“想!”回答异常响亮。
我接着问:“如果你们的技术高超的话,愿意接受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吗?”“愿意!”回答声音小了许多,也只有几个人。
我连着发问:“如果有许多人极力阻挡你修路,而且这条路地形又陡峭复杂,你还想修吗?”这时教室鸦雀无声了。
我心里窃喜,知道他们走进了我的圈子,却故作惊讶的问:“怎么了,这么快就改变主意啦?”这时,一个学生说:“太难了!人为、自然困难这么大,我们可不敢想啊!”这是
学生真实的心里话,我知道此时让他们走近詹天佑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我接着引导说:“是啊,太难了,但是否就不可能了?”学生们没有回答,似乎都在沉思。
片刻后,我又说:“詹天佑不是就毅然接受任务了吗?假如詹天佑是我们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一大堆由衷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面对外国列强的阻挠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假如你就是詹天佑,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答案不外乎以国家利益为重、顽强地同困难做斗争等。
其实,在我步步为营的诱导之下,孩子们已经不由自主地走进了詹天佑这个角色里。
孩子们的这些心声,是他们独具特色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特点的真实写照。
三、引导学生的自主实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体。
教学中,我总是努力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我还经常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带有实践性的问题和作业。
比如,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后,我问孩子们:“你们想当记者吗?你们会采访吗?你们愿意主动走向生活——去采访一个你们感兴趣的陌生人或名人吗?”孩子们热情高涨,积极思考讨论,投身实践,在了解采访的知识和采访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体验,从而重新生成了我们的教材,让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