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 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1课时熔化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本节课要先会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再研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课时是熔化和凝固的第1课时,首先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然后研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为接下来学习凝固过程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物质的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而且也对三态之间的变化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所以在初中阶段,除了规范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之外,还要让学生明白三种状态之间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本课时中的熔化过程就是从生活过程中的现象入手,让学生认识熔化以及熔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知道熔化的含义。
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了解熔化曲线的物理含义。
2.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学习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关注自然现象,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核心素养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难点: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环节一:认识晶体
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酌情展示
一些常见晶体和非晶体的实物、模型、图
片资源,让学生初步认识晶体和非晶体。
学生观察
教材图片,了解
晶体和非晶体。
通过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
趣,引起学
生对知识
的思考。
环节二: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晶体和非晶体不同
的形状和不同的加工工艺,猜想:它们可能
存在不同的熔化规律。
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
题: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过程
有什么特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究
竟有什么不同?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制订出分工合理、
实用高效的探究计划和实验设计方案。
选择水、海波、蜂蜡、松香等材料,分
成若干组,每组选取一种晶体和非晶体,分
别用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在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的过程中,教
师应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了解红液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构造
特点、温度范围及分度值。
(2)学会测量温度,知道用红液温度计
测量温度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划分
小组,动手实
验。
学生在教
师的引导下一
步一步解决问
题。
学生
通过探究
过程,了解
认识熔化
过程的规
律。
让学
生动手操
作、观察实
验,培养学
生自主学
习实践的
能力。
续表
教学反思
第2课时凝固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本课时从熔化过程出发,认识凝固过程,知道凝固过程是熔化过程的逆过程。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课时是熔化和凝固的第2课时,首先认识凝固过程是熔化过程的逆过程,然后利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凝固的规律,最后利用习题进行巩固。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熔化过程,认识了熔化过程的规律,这节课学习凝固过程,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区别,并利用一些习题进行巩固。
教学目标
1.认识凝固过程是熔化过程的逆过程。
2.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关注自然现象,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核心素养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凝固过程。
难点:熔化和凝固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熔化过程,晶
体的熔化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这节课我们学习凝固。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让学
生复习巩
固已学知
识,为这节
课的学习
做准备。
环节二:液体的凝固
(1)列举生活、生产、技术上的液体凝
固实例。
例如,水结成冰,塑料颗粒熔化后注
入钢模冷却凝固成塑料盒,熔融状态下的
玻璃轧制成玻璃板……
(2)凝固过程和凝固曲线。
引导学生对比冰(晶体)熔化过程的三
个阶段,采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水(液体)凝固
过程的三个阶段的吸、放热特点和温度变
化特点。
要明确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
相同,但两种曲线却具有不同的物理含义。
同时总结归纳出熔融状态下的晶体凝固的
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放出热量。
对比分析熔融状态下的晶体与非晶体的凝
固过程的异同点,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
对固液变化的认识。
教师布置课外实验探究活动:利用冰
箱设计实验,研究水的凝固过程并画出水
的凝固图像。
学生认真
听讲,并进行思
考。
学生划分
小组,动手实
验。
学生
通过生活
中的现象,
了解认识
凝固过程。
让学
生动手操
作、观察实
验,培养学
生自主学
习实践的
能力。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环节二:液体的凝固
(3)组织学生综合运用熔化和凝固规
律,分析讨论教材第109页“讨论交流”。
熔岩在流淌的过程中,将因向周围放
热而导致温度不断降低。
虽然刚从火山口
喷出时岩浆的温度相同,但是凝固点(熔点)
高的矿物岩浆将先凝固,这些凝固的矿物
要么沉积下来,要么随未凝固的岩浆向前
推移,直到所有岩浆均在火山口周围依山
傍势凝固。
基本上按橄榄石、辉石、角闪
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排列。
例小明和小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想
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不知道给药品降温
用冰好,还是用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
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温度计时,有量程分别为
“-2℃~102℃”的温度计甲和
“-20℃~102℃”的温度计乙,应选择温度计
乙(选填“甲”或“乙”),这样选择的原因是盐
水的凝固点可能低于-2℃。
(2)在测量过程中,他们同时发现所测
得盐水的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
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都是装有200mL
水,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华加了3汤
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可能
与盐水的浓度有关。
接着他们进行了多次
实验得出了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
记录如下表:
学生阅读
教材思考,交流
讨论。
学生思考、
答题,教师讲
解。
让学
生自主观
察思考。
从习
题中,培养
学生分析
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
力,也可以
让学生自
己改变习
题的形式,
来考查自
己。
其中浓度为15%时,盐水的凝
固点如图所示,其凝固点为-11℃。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
增大时,其凝固点将先降低后升高。
(3)小明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结论:当盐
水浓度为21%时,盐水的凝固点最低。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环节二:液体的凝固你认为该结论是错误(选填“正确”或“错
误”)的,如果你认为是错误的,你将通过
怎样的实验来说服小明,请在下面横线
上简要地写出实验方法;如果你认为是
正确的,下面横线空着不填写。
取浓度在21%周围的盐水测出其凝
固点进行比较。
(4)实验后,他们联想到冬天在冰雪
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去冰雪,原因
是撒盐后冰雪的熔点变低(选填“高”或
“低”)了。
让学生用
身边的实例,作
为习题,从生活
走向物理,从物
理走向世界。
培养学
生观察生活、
分析生活的
能力,体会生
活的细节,增
加个人体验,
培养学科素
养。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凝固1.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熔点和凝固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作熔点。
(2)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叫作凝固点。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课堂练习课堂8分钟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1.《七彩作业》第5章第2节第2课时。
2.自我评价第3、4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