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篇誗
方法展示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
文|冯文敏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核心学科,知识较为繁杂,其中所包括的语言文字以及文章内容等是先辈智慧的结晶,灵活反映了民族精神风尚。
与此同时,语文极具艺术特性,文学语言的形象性、音乐性、情感性、准确性等特点突出,也以此营造出了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等多种美的元素,继而赋予其良好的美学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立足教学内容,创新渗透审美教育,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学生文化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好文章赏析和审美元素教学工作,使审美教育能够真正深入渗透于语文的文字及文本教学中。
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不断加深,文化认知不断提升。
另外,审美教育的融入能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最终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更多的知识,使知识体系架构得以不断完善。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内容较为抽象繁杂,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死记硬背不可取且效果差。
通过融入审美教育,指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去理解,学生阅读能力会大幅提升。
比如,学习议论文时如果我们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那么阅读理解能力也会大幅提升。
如此一来,语文学习也会变得事半功倍。
(三)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旨在奠定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兼顾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等。
小学生年龄尚幼,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加上社会阅历不足,经验缺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干扰。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导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其以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状态投入学习及生活中,塑造健全人格,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审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知识传授而忽略审美教育,致使审美教育严重滞后甚至是缺位,影响育人成效。
其中,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是首要问题。
一方面,有些教师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基于审美角度的深层次挖掘和针对性指导,片面认为语文教学主要是提升学生文学修养,而非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传统教学中多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育,在这种教师本位而非学生本位的课堂模式下,学生学习极为被动,对于美的认知尤为局限,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
(二)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工作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课本知识的讲解。
学生更多的是形成对学科知识的概念性了解,并没有从审美角度出发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思考。
目前,教师过度依赖教材,而教材中审美元素和审美方式又较为落后、不够突出。
教学内容单一也会影响审美教育的渗透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文化知识的丰富、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
可以说,渗透审美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学生学习成效有效提升和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单一以及教学方式古板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制约教学成效,基于此,着重探究审美教育渗透策略,包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落实审美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学科审美教育优质资源、突出学科审美教育情感元素,以期对今后教学实践提供有力指导。
73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篇誗
方法展示
(三)教学方式古板
相较于其他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略显枯燥乏味。
也正因为如此,教师需要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
然而,有些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起来很吃力,过多钻研理论知识却理解不透,审美能力更是难有提升。
另外,有些教师只能简单陈述语文知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无法感同身受,审美教育难以渗透且难有成效。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课堂教学是育人主阵地,在渗透审美教育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需要教师做好内容的整合与利用,在立足学生实际语言感知与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深入挖掘与充分感知文章中所蕴藏的审美元素。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对知识性内容的理解以及知识与技能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要追求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而这里所说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就需要依托审美教育去实现。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出发,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引导其发现美、感知美以及表达美。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合理把控好知识教育和审美教育,做到二者融合发展,在相互渗透与穿插中实现并重并举、协同推进。
小学生年龄尚幼,心智发展不够成熟,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干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一味地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始终围绕课文内容进行知识讲解分析,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知识教学目标都难以达成,更谈不上审美了。
所以说,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围绕课本文字内容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应当创新教学方法。
比如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采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元化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打造情景化体验式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审美教育的力度与成效,打造高效课堂并强化育人成果。
(二)落实审美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要具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并且还要坚定有效地落实。
小学语
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在课程教学中既要落实文化知识教育,也要渗透审美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审美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助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观点与想法,促使学生对优美语言文字、精神品质等的审美理解,改变以往对课程内容的刻板学习。
在课程教学中,学生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思想养分,获得精神指引,发挥对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教师除了要挖掘教学内容以落实教学目标之外,也要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为学生创造真切的身心体验,以引导其审美走向成熟。
比如,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全方位打造优质的教学环境,将审美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线上,我们可以利用如微信、微博及抖音等新媒体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宣传,设置“仁、义、礼、智、信”等专题教学模块,鼓励学生从课内外文本中灵活取材并排演课本剧,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大家,更好地落实审美教育,塑造良好的审美价值取向。
线下,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古诗词品鉴与朗诵大会、走进历史名人等研学活动,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实践渗透和落实审美教育。
(三)构建学科审美教育优质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其中构建学科审美教育优质资源是基础和关键。
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融入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情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要素以及艺术元素,教师在指导学生品读文章时,应当充分认识并利用这些教学资源。
教师要摒弃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善于深入挖掘,精准掌握文本的深刻内涵,指引学生深入体会与感知,真正领悟其中所蕴含的审美元素。
与此同时,也要注重活学活用,尝试去应用与表达,达到形神层面的协调统一,有效培养学生自觉发现美、感知美以及表达美的意识与能力,形成审美品位、审美意向以及审美素养。
7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篇誗
方法展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整合与优化教学资源,突出学科审美教育元素,做到有主有从、轻重分明和目标明确。
其中,重难点内容要做到精讲、细讲,次要内容要简化或适当省略。
教师要善于均衡感性材料与理论经典,基于审美教育去彰显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以此为引领不断完善学生人格,不断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不断积累学生的审美经验等,最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增加现代课堂教学素材,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之前,要提前整理好素材内容,避免素材文字表达缺少现代审美元素,或者是相冲突的情况发生。
教师在充分利用相关历史教学素材以增加学生爱国情感及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要对存在争议或冲突的内容、容易对学生学习构成错误引导的部分学会辩证地分析。
另一方面,教师要酌情删减过时的教学素材,有的古文内容的语言表达较为含蓄、晦涩,可能同时具有多层含义,给学生学习理解带来了一定难度,影响课程进程以及教学实效。
对此,教师可以将那些晦涩且落后的素材进行中心思想式的概括与讲解,同时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情景化构建,指导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理解。
以此,有效提升审美教育素材质量,有力推动审美教育的落地。
(四)创新应用审美教育可行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必须创新应用审美教育的可行方法。
以此,突出学科审美教育情感元素,以情感为引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落实审美教育,达到知识育人与思想育人相结合。
第一,要在语文课堂中做好情感互动,教师要着力打造互动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交流互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情感元素,积极推动审美的发展。
传统教学中,小学生存在审美被动化、浮躁化甚至极端化的问题,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及思想文化的干扰影响。
与此同时,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审美环境与现实中的主流审美也有差别。
如此一来,导致以往课堂中审美教育落实面临诸多困难,最终成效不尽如人意。
对此,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突出学科审美教育情感元素,将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分化与重组,制作成集图、文、声等元素于一体的专题教学课件,生动展现审美意象。
划分学生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讨论,鼓励他们去认知和表达,结合评价指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第二,分析并利用教学中的情感要点,指导学生重点分析和深入理解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情感元素。
具体来讲,教师要注重并强化学习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他们掌握教学中的情感要点。
比如在戏剧等篇目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排演舞台剧的方式让学生分饰不同角色,以激发学生参与和学习兴趣的同时,深入感知文学的魅力。
基于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突出教学中的情感要点,使学生充分感知美、体验美,以此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
第三,要总结审美教育中的重难点。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推进审美教育,就必须突出学科审美教育的情感元素,既要从宏观上做好顶层设计,又要从微观上创新教学手段。
而其中,教师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及方法,指导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高效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有效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具体来讲,性格外向的学生大多表达能力较好,活泼好动,对此可以指导他们通过演讲或表演的方式去学习。
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大多心思比较细腻,清幽喜静,对此可以指导他们通过观看视频,撰写读后观、观后感等方式去学习。
采用契合学生特点的方式去引导,才能实现个性化教学。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极具必要性,对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鉴于传统教学中的问题及不足,教师应当创新探究,不断研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可行策略,实现教育与育人的协同,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梅.培养小学生审美意识,提升美育鉴赏能力[J].智力,2021(3):53-54.
[2]苟秋峰.试论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回归[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4).
[3]程啻.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构建[J].语文世界,2023(2):14-15.
(作者单位:甘肃省成县广化学校)
编辑:李琴芳
75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