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辨证法论文---生态消费模式建设研究

合集下载

2021自然辩证法小论文(标准格式范文8篇)范文

2021自然辩证法小论文(标准格式范文8篇)范文

2021自然辩证法小论文(标准格式范文8篇)范文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是人们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重要方法, 在辩证思维的指导下, 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思维体系、形成科技发展的战略眼光。

本文整理了8篇“自然辩证法小论文范文”,供有需要的读者参考。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标准格式范文8篇)之第一篇: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及其生态意义研究 摘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晚年作品《自然辩证法》关键思想,一直以来肯定其价值以及批判其思维的两派学者各抒己见争执不休。

随着研究深度逐步提升,学术界逐步认识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积极意义,同时认识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诠释“人”、“自然”以及“实践”三要素的重要价值,这对于当代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绿色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的中国政府而言可谓意义重大。

关键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和谐社会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的成就一向被马克思的光辉遮蔽,这就导致恩格斯很多哲学思想并未得到应有重视。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作为恩格斯晚年着作《自然辩证法》中的重要组成,其最初引发关注的原因竟然亦是与马克思相关。

当时“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实证的马克思主义”两派学者针对马克思主义是否属于纯粹科学进行激烈论辩,作为马克思密切伙伴的恩格斯,其晚年阐释的自然辩证法成为两派学者争论的桥头堡。

伴随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热度持续提升,与其相关的学术研究观点亦是层次不穷,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时至今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依旧热度不减,并且逐步在现代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及驳斥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提出之后,正反两派泾渭分明,研究初期主要以批判为主,认为恩格斯忽然人类的重要性,存在形而上学的缺陷。

后期伴随对于恩格斯研究逐步趋深,开始认识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具备积极意义,并对于批判认知进行驳斥。

1.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 大部分先驱学者都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呈否定态势,卢卡奇、霍克海默、悉尼·胡克、施密特、让·萨特、诺曼·莱文为代表的大量学者对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进行批判,其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与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摘要:作为战略性能源,石油资源的安全供给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有着巨大影响,这使得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

本文通过针对如何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自然辩证法论述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着重探讨了节能为本、环境优先、加快天然气和新能源发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实现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环境一、引言历史的车轮承载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美好希冀和巨大压力进入了 21 世纪。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

人们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 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创造出了比以往所有世纪都多的社会财富。

人类社会不断取得的进步是无法抹杀的。

但是,在工业文明建立的同时, 许自然和社会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其中资源枯竭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 来考察作为这一关系中的客体的自然界, 作为这一关系中的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以及作为这一关系的中介的科学和技术。

从上可知, 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与自然及人与人和谐统一和协调发展; 而自然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恰恰是在科学地解决人和自然界的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也是为合理地处理人和自然界的矛盾服务的, 即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近十几年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与生态论文(精选五篇)

环境与生态论文(精选五篇)

环境与生态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环境与生态论文环境与生态论文坏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坏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坏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1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坏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我的家乡是河南,不久前豫皖两省发生跨省污染事件,近日安徽获得来自河南的首笔400万元污染赔款。

近年来,类似跨省界水污染纠纷呈逐年增加之势。

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以部门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流域管理体制,束缚了管理效力的发挥,加上流域上下游间的污染转嫁,存在流动性和不好定性等问题,增加了协调治理污染的难度。

前段时间,留言板接连收到不同地区有关地下水污染问题的留言。

3月14日,有浙江绍兴网友称,当地一在建污水沉井由于施工工艺原因,使用后可能会泄露,造成地下水及土壤污染,建议采取相关补救措施。

3月15日,河南网友发帖称,位于开封市通许县的某公司将工业污水通过深井排入地下,给周围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威胁。

两则留言都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回应,表示“未发现污水排入深井的情况”、“不靠的。

但类似留言的集中出现却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民众对于当前地下水污染问题严重性的担忧。

据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几乎无Ⅰ类地下水。

其中,直接可以饮用的Ⅰ—Ⅲ类地下水仅占22.2%,且沿地下水流向下游逐渐变为以Ⅳ类地下水为主,至中部平原下游和滨海平原主要分布为Ⅴ类地下水。

这说明在华北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地下水污染已经到了一个很严峻的地步。

几乎是与此项研究相佐证,近日,山东、河北等地相继爆出地下水污染事件,而当地环保部门的一些回应,更是引起媒体和网友的质疑。

《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朱鸿亮梁新娜在国际社会发展大背景与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日益严峻,生态花园的重建刻不容缓。

因此,本文首先以《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切入点,接着从三个方面阐述和探讨其对我国当前生态建设的启示,最后论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我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虽然通过诸多仁人志士的共同探索和努力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这些远远不足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在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时期,协调日渐突出的生态文明与经济科学技术的相互矛盾,是当代非常重要的历史任务。

深入研究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极其深刻的生态思想及其现实价值,将这些宝贵的思想理论融入我国生态建设的实践工作中,以期促进国家的全面改革和健康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自然辩证法主要从哲学和科学两者结合的视角下对于自然及其本身规律、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详实的研究。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生态问题没有明确给定概念,也没有针对生态思想发表论著,但我们通过对《自然辩证法》一书仔细研读和探讨,依然可以从当中收获丰富的生态思想。

这些博大精深的生态思想体系在新时代下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对于今天人类从根本上认识生态幸福和环境正义、人与自然和谐提供了基本的方法指导和理论借鉴。

1.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关系。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很好地证明了,我们人类是自然界物种长期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说:“人靠自然界生活。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自然界远远比人类生命广大,它不仅仅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而且人类的所有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又不得以自然界为基础。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既定的事实:自然界是人类发展的永恒基础。

其二,自然界需要人类。

人类创造和使用工具后按照自己的需求尺度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整个自然界的发展促使人去寻求各种可能,制造工具并且参加劳动生产,为自然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马克思说:“神从来不是劳动的唯一主宰。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旨在研究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则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

本文将探讨自然辩证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包括统一性、对立性、变化性和发展性等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事物间的联系。

其中,对立性原理强调事物内部的矛盾冲突,统一性原理则指出事物的相互渗透和依存关系。

变化性和发展性原理则说明事物具有无止境的发展变化。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例如,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对立关系,同时也相互依存和共生。

了解这些对立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另外,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也需要我们认识和适应,例如气候变化、物种演化等,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和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1. 科学评估与生态保护自然辩证法强调对立性,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来识别和解决生态环境中的问题,比如对环境污染的研究、生态系统的评估等。

同时,有了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我们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经济模式的探索自然辩证法强调统一性,我们可以探索生态经济模式与生态环境的统一性。

通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效益,推动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统一。

3. 生态教育与公众意识提升自然辩证法强调变化性和发展性,我们可以借鉴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加强生态教育,提升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和保护意识。

通过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和行为,促进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

4. 生态文明与全球合作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也提醒我们,生态环境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应对。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再构建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为历代思想家所关注。

从远古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统一到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自然归宿”,不同国别、不同理论派别的哲学家、思想家们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精彩的论述。

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一直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

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显现其强大生命力。

本文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中找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人,自然,和谐关系,基本途径一、当代社会关系失衡的集中表现1.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人类在这个地球上不是孤独的,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定要与特定的资源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离开了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从谈起。

小至个人,大到民族、国家,都是如此。

人类从太阳和地球那里可以得到满足个体生存以及种族维持的足够的甚至可以说过剩的能量。

但是,人的需求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被人类自身“制造”出来的。

人类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这种追求本身会遇到时间、空间和各种资源的限制,于是人们也就不断的为自己制造出了更多的难题和更大的麻烦,于是又要花力气发展自己以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难题。

自然资源的无限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人类可以从自然界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产生活资料;二是人类可以毫无顾忌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地球具有无限的自净和纳污能力。

需求无限,既包括人们的物质需求,也包括人们的精神需求。

追求物质需求、追求物质享受是无限的。

当代社会面临的许多严重问题与我们的这些观念有关。

[1]自然资源的有限和人类需求的无限的矛盾在当前社会表现的日益突出。

比如上海的内环线,现在由于车太多而拥挤,特别是高峰时间,车速很慢,甚至堵塞,于是有很多司机就开骂政府,说为什么当初不设计成双向六车道。

很多时候,有些人总是嫌这嫌那的,认为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好,仿佛自己做,就一定做好。

自然辨证法论文---从自然辩证法论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辨证法论文---从自然辩证法论生态文明建设

从自然辩证法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本文从自然辩证的角度来探析生态文明的建设,并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未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和对策。

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研究和分析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这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是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今所进行的实践反思和理论应答,人类希望能通过一种文明建设活动来解决在工业文明中所面临的困境,而生态文明正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又一种新的形态。

生态文明主要由物质、精祌和制度性的内容所构成,其中物质性的内容包括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化改造,精神性的内容包括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对应的文化成果和精祌成果,至于制度性的内容主要包括能有效调控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政策和法规。

生态文明更强调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自觉性,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为核心,以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化为手段,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第一,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在人类产生之初,人类认识及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于自然界是一种敬畏的态度。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人类也在与自然界的“对抗中”占居了主动。

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认为,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使人类在长期的进化中学会了各种各样的生存技巧,同时也适应了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生存。

正是由于自然界的这种选择才使人类在生存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自然界为社会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基础条件。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论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和对策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论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nstruction in China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多项指标超额完成。

然而由于忽视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过度消耗和污染,我国的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国家五年规划,期盼在国内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道阻且长,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民众没有普遍建立生态文明价值观、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环境破坏严重、相关法律法规和体制尚不健全等等。

因此,我们应在精神、制度和技术支撑等方面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真正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received rapid economic andsocialdevelopment. However, due to ignoring the excessive consumption and pollution caus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In 2012,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formally pu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to the national five-year plan, hoping to establish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of respecting nature, conforming to nature and protecting nature in China, and endeavoring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and achieve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form will take a long time, because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still facing many problems - people do not generally establish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xtens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do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the relevant laws, regulations and systems are not yet sound and so on. Therefore, we should continuously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aspects of spirit, system and technical support so as to balanc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引言自工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工业化和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取代了原本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方式,各国经济社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对自然资源的无情掠夺和肆意污染同时也导致了大面积的环境破坏现象,当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便是典型的案例。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生态环境视角下生态消费观的构建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生态环境视角下生态消费观的构建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适用于课程论文、提交报告)科目: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师:XX姓名:XXX 学号:XXXXXXX 专业:XXXX 类别:XXXXXXXX 上课时间:XXXXXXXXXXXXXXXXXXXXXXX考生成绩:阅卷评语:阅卷教师(签名)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生态环境视角下生态消费观的构建摘要反思传统的消费主义消费观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认为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绿色消费、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为基本原则的生态消费是未来消费的发展趋势。

提倡用生态消费观来重建人们的消费理念,指导人们的消费行为,生态消费观的构建和推广对于拯救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环境消费生态消费观构建0 前言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断地向大自然索求的过程,也是人们消耗各种生活、生产资料的过程。

[1]所以,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大自然发生了一系列的关系,比如人们把消耗后的废弃物扔向大自然等等。

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结果对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消费观能够指导人们消费什么、消费方式等。

由于受到时代和文明程度的限制,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消费观。

但是,科学合理的消费观有利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不合理的消费观不利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甚至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

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就是不合理的消费所带来的生态危机。

[2]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把消费需求看作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这种以消费为目的的消费主义消费观极大的加快了资源的消耗。

人们也加快了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掠夺,从而使地球上资源贫乏、环境持续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危机。

生态环境的的持续恶化使人们开始怀疑消费主义消费观的正确性,带着问题来探索一种可以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消费观—生态消费观。

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拯救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摘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传统经济增长类型和人们环保意识淡薄等因素, 造成了对环境要素的破坏。

本文通过介绍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不重视环境保护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后果,倡导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又介绍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对立关系和辩证统一,最后号召人们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使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持续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和谐发展之路,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对立;辩证统一;双赢。

目录摘要 (I)目录 (II)引言 (1)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二不重视环境保护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后果 (2)(一)影响人的生存环境 (3)(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三)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3)三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4)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关系 (4)五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 (5)六采取措施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6)七结论 (6)参考文献 (8)引言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再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论文

生态中心主义摘要:生态中心主义是一种主张把伦理学视域扩展至大自然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思潮之一。

以生态学与生态链相互联系为学科背景与论证依据,以实现整体主义生态价值观为主要诉求是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特质;在其规约与统摄下,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拓宽道德关怀视域,即伦理关照从传统人与人之间扩至整个生态系统。

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系统具有内在价值的诘难是难以成立的。

相反,生态中心主义及其内在价值观念的确立对于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自然价值生态中心主义是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夸大了人的地位和对自然的作用,在本质上违背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对自然肆意掠夺提供了思想支点。

由此人类开始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活动,在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正是由于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应运而生,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自然具有内在价值。

通过对自然价值的确认,来实现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健康持续的进化,并以此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1]。

生态中心主义以生态学为学理根基,是一种用种际伦理取代人际伦理,从而把伦理学视域扩展至大自然,把道德关怀域延伸至物种与生态系统的新颖、富于挑战性、激进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思潮之一[2]。

生态中心主义以生态学为根基,是激进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范式之一”,它用种际伦理取代人际伦理,从而把伦理学视域扩展至大自然,把道德关怀域延伸至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新颖性,富于挑战性。

美国学者利奥波德所倡导的“大地伦理”是生态伦理学发展史上较早自觉而又系统阐发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伦理关系的思想体系。

美国学者罗尔斯顿继承和发展了利奥波德的环境伦理思想,他提出的自然价值论是从传统价值论伦理学出发确立生态系统内在价值,为建构完整的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体系提供哲学前提,但确立一种新的自然价值观并非是罗氏理论最终归宿,他希冀能够从客观自然价值观中推导出遵循自然道德义务并把其应用到具体环保实践中来。

自然辩证法与人类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辩证法与人类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辩证法与人类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上的一个概念,强调了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

它对于人类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最核心的原理是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一个无限多样的、发展变化的整体,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冲突和变化,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去解决的。

辩证唯物论将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相互作用。

因此,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呈现出了极端的不平衡和不可持续性。

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崩溃,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平衡和可持续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

人类应当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各国纷纷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每个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监管。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大对环保科技的研发和投入,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引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朝着低碳、节能、环保的方向转变。

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企业应当转变发展理念,将生态环保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企业应当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第一篇:“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看到论文标题,我们不禁会问“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查百度百科可知其定义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那“什么又是美丽中国”呢?查百度百科又可知其定义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是的,以上两个观点正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提出“五位一体”的新提法,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决策,也是一种无比美好的“中国梦”。

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党把改善民生作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

十七大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被写入党的章程。

通过对比,今年十八大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成就,让百姓能充分享受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

十八大报告还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一论述,深刻而准确地抓住了建设美丽中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美丽中国”首先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共生”。

真正做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共同繁荣昌盛,自然生态成为人类的美好“家园”,人民得以美好“栖居”。

其次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不仅实现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且自然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好保护,真正做到青山绿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

再次应该是人的生存权与环境权的有机“统一”。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人类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全球范围的重要议题。

而在这一进程中,自然辩证法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基本原理,以及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自然辩证法是指在对待自然和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研究中,采用辩证的思维方式。

它旨在揭示自然界的矛盾、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制约。

自然辩证法是近代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的形成与西方哲学家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思想密切相关。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辩证思维:自然辩证法倡导用辩证思维方式来看待自然界的事物。

辩证思维强调整体与个体、内因与外因、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具有超越狭隘的思维模式的作用。

2. 矛盾统一: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自然辩证法强调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发展规律:自然界的事物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自然辩证法强调揭示和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以此为基础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

三、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自然辩证法通过揭示自然界的矛盾和发展规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只有深入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才能更好地保护自然、利用自然资源。

其次,自然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

在面对复杂而多变的生态环境问题时,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显得力不从心。

而采用辩证思维方式能够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从而有助于制定科学可行的环保措施。

再次,自然辩证法的矛盾统一思想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如何正确处理矛盾却并非易事。

自然辩证法通过强调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思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辩证法》的续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辩证法》的续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辩证法》的续写【摘要】本文探讨了《自然辩证法》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的重要性和定义。

在正文中,讨论了绿水青山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金山银山在当今社会的反思,以及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探讨。

还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关系,以及生态文明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

结论部分则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并探讨了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关键词】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 自然辩证法, 生态环境, 社会反思, 路径探讨, 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发展, 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1. 引言1.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辩证法》的续写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辩证法》的续写"是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绿水青山正是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传统的金山银山观念注重的是物质财富的积累,而绿水青山观念则强调的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续写,可以更深入地探讨绿水青山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

这篇文章的撰写将有助于引起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思考,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为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的深入探讨和续写,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1.2 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的定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强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统一。

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认识逐渐从简单的利用转向了更加综合和全面的理解。

绿水青山代表着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而金山银山则象征着经济繁荣和财富积累。

自然辩证法对消费主义的批判

自然辩证法对消费主义的批判

自然辩证法对消费主义的批判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基于对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而产生的哲学概念和方法。

它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关系,并注重整体和局部、数量和质量、变化和固定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在当代社会中,消费主义作为一种观念和行为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将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对消费主义进行批判。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源于古代哲学家对自然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后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和唯物辩证法等。

这些原理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反差,并指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

二、消费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消费主义是指以消费为中心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中,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生产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消费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日益强烈,从而形成了一种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文化氛围。

三、消费主义的问题与挑战尽管消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升,但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与挑战。

第一,过度消费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消费主义追求的是短期享受与满足,无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受能力。

大量的废弃物、能源浪费和污染物的排放,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第二,消费主义激发了人们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盲从潮流、追求名牌和攀比奢侈品的现象,导致很多人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不惜铤而走险,陷入经济困境。

四、自然辩证法对消费主义的批判自然辩证法可以对消费主义进行有力的批判。

首先,自然辩证法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消费主义强调个体的享受和满足,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需要。

只有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人类才能够长久地享受物质和生活的福祉。

其次,自然辩证法的质量互变原理指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

消费主义忽略了质量和数量之间的辨证关系,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导致了质量的下降和生活质量的降低。

最后,自然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原理暗示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存在曲折和飞跃。

论自然辩证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自然辩证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研究生课程论文(2015—2016学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课程类型:公共选修课论文题目:论自然辩证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授课教师: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论自然辩证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人口总数不断增长,生态环境危机逼近,生态文明重建迫在眉睫。

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视角探讨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绿色中国梦。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生态文明;启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奇迹般地增长,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

但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空气质量、食品安全等事件频发发生。

如何将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转换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

一、自然辩证法视野下的生态危机与生态自然观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课题,即生态危机问题。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它的哲学基础。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打破了神、人、自然的三级结构,却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词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要区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现状近十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且处于多种环境问题并存的环境转型期,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和风险都将是深远的。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一)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从建国初期的150万平方公里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的17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消费模式建设研究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马盼盼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世界范围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得以提升。

“病态式消费”模式,这使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克制消费欲望、调整消费行为,才能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才能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消费;生态文明;人与自然0 引言工业革命在加快人类社会进步步伐的同时,却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日益缺乏,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些环境问题将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1]。

当今人类已普遍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方式所内在包含的消费理念。

人们已普遍意识到:当今,倡导一种更加符合环保要求的消费方式,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转变消费方式,提倡绿色消费方式已成为摆脱生态危机、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我们将在本文中探讨生态消费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以及如何实现生态消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1生态消费模式及其特征生态消费模式是指“绿色的”、“生态化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消费模式,是指符合物质生产发展需要的,适应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又不对环境产生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2]。

它指出,人类的消费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类的消费要服从生态系统对其的约束,达到二者的协调统一。

与传统消费模式相比,生态消费模式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生态消费模式具有适度性的特点。

生态消费模式是以有限的环境资源为约束条件来从事的最优消费活动,目的是建立一种与环境相协调的、低资源消耗的、高质量的消费体系。

其次,生态消费模式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

不同代际人的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生态消费模式得以满足。

它认为,当代人所享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同样适用于后代人。

所以,当代人在消费时就要充分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为后代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再次,生态消费模式具有无害性的特点。

生态消费将维护生态平衡、保持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新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来代替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克制自身的欲望,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效率。

最后,生态消费模式还是一种精神消费模式。

人的精神需要是生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的学习相比物质需要来讲更具有价值性意义,越来越多高素质的公民就充分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和水平[2,3,4]。

2生态消费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消费模式的变迁。

生态消费模式是人类对自身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后的理性选择和重新定位,这种全新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

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有力支撑。

构建生态消费模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造成当今环境恶化与全球生态危机表面上直接的原因,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的经济活动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自身,但真正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消费需求增长引起对自然的过度开发造成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

传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无论是在代内还是代际,都无法表现出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公正、平等、合理、协调的性质,能体现的只是一种发展的不可持续性[6]。

传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过分强调物欲满足,忽视经济与环境、社会、文化诸方面协调发展.对物质消费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消费的异化。

甚至人性的扭曲。

造成人类精神家园的空虚和失落。

生态消费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它作为一种公平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以追求当代人与后代人共同消费需要的满足为立足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

生态消费模式提倡遵循生态规律。

调节消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是一种从生态伦理角度对消费进行理性审视,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消费模式。

因此,推进消费方式的转变。

构建生态消费模式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生存基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3 推进消费模式转变和生态消费的建议生态消费模式所提倡的生态式的新节俭主义是合理性与合道德性的统一体,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以下给出由普通消费向生态消费转变的几点建议。

塑造“生态公民”。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当他们意识到仅仅依靠自身转变消费方式尚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时,他们自觉地实现另外一种转变,即由单纯的消费者而变成自觉维护和捍卫自身生态权利的现代新公民——“生态公民”[7]。

所谓生态公民是指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其核心理念与基本目标,依法享有生态环境权利和承担生态环境义务,具有参与生态环境管理事务并担任公职资格的人。

生态公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同时也是和谐社会体系建立和运转的前提,培养生态公民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培育一种具有环境责任感的环境公民或居民,使之能够认识并关注环境及其相关问题,并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具备面向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或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承诺”,加强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有利于自下而上地贯彻和实现国家既定的生态文明价值、战略、计划。

近年来,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水平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人们对环境生态问题的认识还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仍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要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

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

要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普通消费者不仅要作为消费者捍卫自己的消费权益(如购买某种产品必须货真价实),而且还要作为具有生态权利的主体,来捍卫自己的生态权利和义务。

他们和企业家、政府官员一样,有权利占有和使用公共的生态资源,如空气、水等,有权利要求所使用的商品有利于环境保护。

当他们发现自己生活所依赖的生态资源被侵占、环境被污染,所使用的商品使环境遭受破坏,从而影响到广大公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时,他们应该自觉站出来抵制这些政策和活动。

首先,强化生态公民意识。

生态环境的保护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有赖于全体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

因此,要通过大力推进公民意识教育,强化公民的参与意识,树立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意识。

其次,充当企业和政府的生态责任的监督者。

对企业和政府的生态责任进行有效的监督,一方面要求公民树立环境污染的监督意识,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政府在行政决策时,进一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另一方面是加强新闻舆论监督,这是公众监督行之有效的土壤与根基。

最后,每个公民作为普通消费者有责任自觉地转变消费方式,把适度的、理性的绿色消费方式,贯彻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商场购物自带购物袋,拒绝使用塑料袋,尽量少使用塑料制品多使用布制品和纸制品;尽可能买有机蔬菜,减少化肥及农药的摄入;尽量用散装的茶叶,少泡茶包,节省资源,减少污染;尽量用蓄电池或可充电的电池,少用普通电池;离开房间时关掉电灯和空调;节省用纸,必要时才影印或电脑打印;喷雾剂会破坏臭氧层,尽量用其他替代品;尽量坐公交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在旅游过程中,不乱丢垃圾污染自然景观等。

4 结语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传统的消费观念盛行,这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仅绝对数量十分巨大,而且铺张、浪费等现象十分严重。

因此,要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就应该坚持适度消费、减少浪费、生态消费的模式,这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树立生态消费意识,使社会成员在观念认识上自觉地摒弃高消费的愿望和行为,为实践生态消费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满足当代人及后代人的利益;通过不断完善相应的社会机制,如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的转变,使人们从制度层面落实生态消费的价值理念。

可以说,生态消费模式不仅是出于当前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应激性反应,而且也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1]祝黄河,吴瑾青.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的重要内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2).[2]牛文浩.生态消费模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J].生态经济,2012(8).[3]廖福霖.再谈生态文明及其消费观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4]李慧明,刘倩,左晓丽.困境与期待:基于生态文明的消费模式转型研究评述与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4).[5]胥树凡.绿色采购和消费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J].环境经济,2010(1).[6]李瑞芳.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的和谐消费模式构建[J].商业时代,2010(25).[7]刘艳.从普通消费者到生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主体性策略[J].湖南示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