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三次大瘟疫与结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历史上三次大瘟疫与结局
前言:瘟疫通常是由细菌、病毒等具有强烈致病性的物质引起的传染病。

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造成大规模的死亡。

而这其中“黑死病”、天花和大流感三次大瘟疫造成的影响又尤为突出,对人类思想、社会制度和医疗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史上的这三次大瘟疫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推动了人类文明与制度的改革和进步,促进了人类医疗技术飞跃!
一、中世纪“黑死病”——加速了欧洲文艺复兴1.1、“黑死病”从开始到蔓延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属国际检疫传染病。

世界上曾出现过三次大规模鼠疫,其中影响最严重、破坏性最大的当属在14世纪中叶的欧洲爆发的“黑死病”。

黑死病是1347-1351年大规模爆发于西欧的极具毁灭性的烈性传染病,其实际上是一种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可分为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三种类型。

该病患者身上会出现许多出血点,而后演变成紫黑色的斑点,这是黑死病名字的由来。

也正如其名黑死病一样恐怖,它将14世纪中叶的欧洲拉入了真正的黑暗当中。

黑死病传播蔓延路径
黑死病的起源和传入西欧的路径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是:黑死病源起于蒙古,随着蒙古帝国的军事和贸易扩张于13世纪末或14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向西传到中东和地中海一带。

在西欧内部,黑死病沿着陆路到达克里米亚后,通过热那亚在黑海的商业中心经海洋到达意大利,之后北上西进直到席卷几乎整个西欧。

黑死病的蔓延
资料来源:环球地理志,神华研究院
1346年蒙古人从亚洲征战到欧洲,他们曾经围攻过克里米亚的卡法。

蒙古军队围城进攻时,将因瘟疫而死去的士兵用炮车抛射到城墙里,这一举动使得惊恐的热那亚商人逃回到西西里岛,也将瘟疫带回
了欧洲。

1347年,一些商船从卡法驶向意大利热那亚,很快黑死病就蔓延于整个意大利半岛和法国马赛。

之后,黑死病又兵分三路蔓延:西路传入伊比利亚半岛,在西班牙西南部为祸最重;西北路经波尔多北上,进入法兰西北部平原区;东北路经奥地利传入神圣罗马帝国境内。

1349年,黑死病由法国传入大不列颠,1350年侵入斯堪迪纳维亚。

几乎整个西欧都受到这次瘟疫的袭击,只有低地国家和地区、比利牛斯山脉西部及波兰中部等地幸免于难。

1351年末黑死病在西欧北部边缘消失。

但于1353年又在俄罗斯爆发,直至1354年几乎完全销声匿迹。

但1354年并不是黑死病的终点,在之后的1361-1363年,1369-1371年,1374-1375年以及1400年黑死病又发生过多次。

黑死病对欧洲造成的影响
源于亚洲的黑死病却在欧洲肆虐,达到顶峰,一方面是因为黑死病本身的传染性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欧洲的虚弱。

黑死病的肆虐给欧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总量急剧下降,农业萧条。

黑死病的蔓延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西欧人口总量急剧下降。

根据美国作家皮特·布鲁克史密斯在《未来的灾难》中的描述:“1351年瘟疫消退时,己有大约二千五百万欧洲人死亡,约占总人口的1/3。

”许多人口密度较大城市的人口死亡率都在50%以上。

最可怕的是人口死亡的速度,“在巴黎,每天约800人,在维也纳约600人,而法兰西的吉弗里每天死亡约1500人。


黑死病导致欧洲人口骤减(万人)
资料来源:《未来的灾难》,神华研究院
大量人口死亡,大片耕地荒废,社会各层面受到冲击,欧洲进入中世纪最黑暗的时期,也被西方学者称为“欧洲农业萧条时期”。

长远来看,在黑暗和萧条之中也蕴藏着变革的契机。

农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创造城市经济复兴的条件。

人口的大量死亡导致劳动力严重缺乏,农民的地位得以改善,农奴制逐渐消亡。

人口减少还导致粮食需求减少,谷价严重下跌。

在利益驱动之下,人们从单纯谷物种植向多种经营转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也逐步上
升。

西欧开始迈入商品经济时代。

以工业等技术行业为主的城市经济恢复速度相对较快。

瘟疫后的幸存者开始追逐享乐、奢华的生活,布匹、丝绸、皮毛、珠宝等需求量大增,手工产品等的价格随之升高。

叠加谷物价格严重下跌,财富从各个地区向城市转移,为城市经济复苏创造了条件。

黑死病为城市经济复兴创造条件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神华研究院
宗教地位动摇。

瘟疫中难以遏制的大规模死亡,引起教徒们的极度恐慌,并开始对基督的爱心和教会的作用产生怀疑,同时教士数量在经历瘟疫后大幅减少,教会的专制地位动摇,为宗教改革埋下伏笔。

1.2、黑死病的爆发与欧洲文艺复兴关系
与黑死病联系在一起的,不仅仅是人口危机、经济动荡,也还有文艺复兴运动。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思想,黑死病的爆发加速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艺复兴的心脏——佛罗伦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神华研究院
首先,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

面对黑死病,教会提出“神谴说”,认为黑死病是上帝对人类罪孽的惩罚,人们只有不断忏悔,抑制自身欲望,才能求得上帝的宽恕,从而消除黑死病。

但无论人们如何祈祷,每天仍有成千上万的人死去,为上帝服务的教士和修女也不能幸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上帝万能产生了怀疑,神学逐渐失去了思想上的垄断地位。

其次,加速了教会政治地位的衰落。

黑死病不仅在思想上动摇了教会的专制地位,也使其政治地位逐步衰落。

黑死病蔓延过程中,有许多教士拒绝照看病人,甚至弃职而逃。

但也有品行高尚的教士奋不顾身,不过却也常因此而亡。

在德国,约有三分之一的教士死于瘟疫。

教会匆匆培训出的新教士大多难以尽职,种种原因导致教会不断衰落。

教会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逐渐成为主流力量。

再者,促进新人文主义精神复苏。

随着教会地位动摇,以及面对黑死病时的极度恐慌之下社会心理发生变化。

教会的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被打破,人们不再理会教会的清规戒律,开始珍视生命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把目光从对来世转向现世,提倡现世生活和享乐,新的人文主义精神逐渐复苏。

文艺复兴先驱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正是在黑死病大流行时完成,他在书中强烈抨击了教会的禁欲主义。

最后,促进了理性和科学思想的萌芽。

教会所倡导的祈祷和忏悔未能遏制黑死病的蔓延,一些医生开始从科学上去解释病因。

这加快了医学挣脱神学束缚的步伐,理性的思维逐渐成为一种主流。

此外,因人口锐减,迫使人们将资金投向可节省时间的新技术的研发,这促进了经验科学的萌芽,而自然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进步也是文艺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疑,黑死病加速了文艺复兴的进程,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并不能过度夸大黑死病对文艺复兴的作用。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乃至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黑死病的爆发是偶然的,且发生于文艺复兴之后,它使人们认识到了自己居于危巢之下的本质,加速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进程,但它并不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根本促进因素。

二、17世纪天花大流行——免疫学诞生2.1、天花的肆虐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可怕的烈性传染病,因为感染者在发病时全身都会布满红疹,然后结痂,最后会在脸上留下永久性的瘢痕,俗称麻子,故而得名天花。

天花痊愈后可获终生免疫。

天花是人类有记载的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距今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就是人类有记载的第一位天花病例。

1600多年前,我国古代医学家葛洪在医书《肘后备急方》里记载了天花。

大约6世纪,天花传入欧洲。

16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又将天花带到了美洲大陆。

被史学家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事件甚至不是靠枪炮,而是靠天花实现的。

15世纪末,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那里居住着2000-3000万原住民,为征服美洲大陆,欧洲殖民者把天花患者用过的物品送给了印第安人。

约100年后,原住民人口剩下不
到100万人。

天花肆虐导致印第安人急剧减少(万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神华研究院
17、18世纪天花在西半球肆虐,其发病率甚至跟今天的感冒一样普遍,但当时天花的死亡率大约在30%左右。

20世纪50年代初,全世界每年仍出现约5000万个天花病例。

天花在人类历史上肆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神华研究院
古代世界大约有60%的人口受到了天花的威胁,近1/4的感染者会死亡,历史上因天花而死的有证可考人数数亿以上。

天花的传播具有“人人平等”的特点,历史上有很多贵族乃至君王都死于天花,如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英国女王玛丽二世,俄国沙皇彼得二世,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西班牙国王路易斯一世,清初的豫亲王多铎、顺治皇帝等等。

此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清朝康熙皇帝也因感染天花而毁容。

天花如此恐怖,为什么现在却少有人提起?这是因为人类已经战胜了天花。

2.2、天花的治愈过程
1600年前,我国古代医学家葛洪记载了天花病症状并提出了治疗方法。

从葛洪开始,历朝历代的中医治疗天花基本上就是沿用他的方法:内服解毒去火的汤药,外敷消肿祛瘀的药物,但实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人痘接种法
因为天花危害极大,因此防治天花的研究在历史上从未断过。

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曾记载:“治小儿身上有赤黑疵方:针父脚中,取血贴疵上即消;治小儿疣目方:以针及小刀子决目四面,令似血出,取患疮人疮中汁黄脓傅之。

”这或是人痘接种法的起源。

人痘法具体操作有四种: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痘衣法就是让正常儿童穿天花患者的衣服;而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都是把轻型天花病人身上取下来的痘浆或痘痂去接触正常儿童的鼻腔。

人痘接种——痘衣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神华研究院
因为人痘接种法有一定的致死率,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大范围普及。

18世纪60年代,萨顿家族改良了人痘接种技术,降低了接种死亡率,进而推动了人痘接种在英国及其他国家的普及。

牛痘接种法
牛痘接种法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7世纪的天花大流行。

数以亿计的感染人数,上千万人的死亡,进一步促使医学家们不断研究天花的防治之法,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正是其中一员,1798年他在人痘接种法的基础上发明了牛痘接种法。

1840年,英国因天花疫情再度袭击导致大规模死亡,当年7月,英国颁布《1840年接种推广法案》,明确在全国范围推广牛痘接种。

1840年英国天花死亡人口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神华研究院
随着牛痘接种法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天花逐渐被消灭。

我国于1961年消灭天花。

1977年10月26日最后一名轻天花的自然患者在索马里出现。

1979年10月25日,被确定为“人类天花绝迹日”,至此天花成为人类第一个也是当前唯一一个战胜的病毒。

牛痘接种法与消灭天花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神华研究院
天花的肆虐促成了牛痘接种法的发明,而牛痘接种法的发明不仅仅是战胜了天花,更重要的是发现了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办法——接种疫苗,由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医学领域——免疫学。

也因此后世将爱德华·琴纳尊为“免疫学之父”。

三、1918大流感——人类开始认识病毒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它具有传染性大、传播迅速的特点,虽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但致死率并不高。

然而如今看似普通的流感却也有其致命的一面。

历次大规模流感概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神华研究院
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要结束之时,另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却悄然而至,其造成的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一战,这就是当年肆虐全球的1918年大流感。

3.1、大流感爆发过程
1918年大流感可以大体分为三波。

第一波:1918年春季
1918年3月4日,美国堪萨斯州的军营发生了第一例有记录的流感,在随后的几个月中,美国各地都出现了流感的踪影。

1918年3月,美军被运往法国参加一战,4月,法国出现流感病例。

同年3月中国、5月西班牙、6月英国,都相继发生病情,但致死率并不高,如法国军队4万名入院者中的死亡人数不到100人。

1918年6月,随着德军将英法俘虏带回军营,流感病毒在德军中爆发,而此时英法军队的士兵已经相继痊愈,并暂时获得了免疫力,德军因此溃败。

德国陆军将领鲁登道夫,在回忆录里把这次的流感称之为:“阻止德国取得最后胜利的无形之手”。

第二波:1918年秋季
第二波流感发生于1918年秋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

1918年8月,在英国一艘船上,发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该船抵达英国之前,75%的船员被感染,7%的船员死亡。

1918年8月,流感传入美国,并在波士顿的码头工人间传播,法国的布莱斯特几乎在同一时间爆发流感;9月,流感在欧洲和美国普遍传播,并在数星期内传到世界各地,仅有亚马逊河口的马拉若岛成为当时世界上没有感染报告的人类聚集地。

10月,美国国内流感的死亡率达到了创纪录的5%,20万美国人在这个月死去,1918年美国的平均寿命因此比平常减少了12年。

1918年,美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正处理流感受害者
资料来源:ZUMA PRESS,神华研究院
在欧洲,德国普通民众的死亡率达到27.3%,西班牙包括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在内的800万人感染流感。

日本关岛有10%的人死于流感。

第二波流感和过去的流行性感冒不同,在20-35岁的青壮年族群中死亡率特别高,如时年28岁的奥地利绘画巨子席勒在1918年10月因流感而病逝。

大流感在1918和1919年在欧洲和美国的死亡人数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神华研究院
第三波:1919年冬季至1920年春季
1919年12月,当大家以为流感已经过去时,第三波流感再度袭来,死亡率介于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间。

大约在1919年冬季,许多地方相继出现流感,但在随后的1920年春季起,便逐渐神秘地消失了,而其病株从来都没有被真正的辨认。

1918年大流感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神华研究院
3.2、大流感造成的影响
世界人口减少数千万。

流感的传播与一战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流感的爆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而流感爆发造成的死亡人数不亚于一战,据有关统计,1918年大流感共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占当时世界人口17亿的近六成,造成全球2500-5000万人死亡,平均致死率约2.5%-5%,远高于一般流感0.1%的致死率。

1918大流感累计感染、死亡人数概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神华研究院
经济增速减缓,股市大幅下跌。

以美国为例。

美国经济增速在1919年大幅减缓,从1918年的27%降至1919年的3.3%。

美国GDP规模及增速
资料来源:Wind,神华研究院
美国股票市场也受到极大打击。

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19年10月的高点114点持续下跌至1921年8月的65点,跌幅达到43%。

道琼斯指数受流感影响大幅下滑
资料来源:Wind,神华研究院
英国的经济增速也在流感爆发后大幅减缓,从1918年的26.4%降
至1919年的1.3%。

与美国一样,也在1921年和1922年出现了经济衰退。

英国GDP规模及增速
资料来源:Wind,神华研究院
公共卫生观念的转变。

在大流感爆发之前,社会达尔文主义者错误的认为,有些种族或等级比另外一些种族或等级优秀。

他们认为:得了传染病的人只能怪责自己。

而在大流感中,虽然贫困人口和移民中的死亡率更高,但没有任何人可以免疫流感。

流感之后,很多国家在20世纪20年代成立或重组了卫生部,建立了更为先进的疾病监视体系,开始实施全民卫生保健,免费医疗。

1919年,在奥地利维也纳成立了国际流行病防治局。

1920年,英法主导下的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特别添设了国际卫生组织作为其附属机构,针对疫病扩散等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予以管控防治。

1924年,苏联政府提出了它对未来医生的愿景,世卫组织将有“研究导致疾病的职业和社会条件的能力,不仅有治愈疾病的能力,而且有提出预防疾病的方法的能力。

” 1948年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召开。

美国是大流感的起源地,也是受大流感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流感后的美国极为重视医疗体系的建设。

1925年,美国所有的州都加入了一个全国性的疾病报告系统。

近几十年来,美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更是不断提升。

1960年—2020年美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
资料来源: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神华研究院
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在大流感后极为重视医疗建设,近几十年来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快速提高。

不同国家/地区人均医疗卫生支出(购买力平价调整后)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神华研究院
3.3、人类认识病毒的过程
1918年大流感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加快了人类认识病毒的过程。

1918年大流感爆发之时,正是科赫的“细菌致病论”广为普及之时,“瘟疫是由细菌引起的”这一观点在大多数医学家心中根深蒂固。

1918年9月,在西班牙萨莫拉市的一份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关于流感的简短报道:“这场流感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叫做‘法伊弗氏杆菌’的细菌,这种细菌非常微小,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

”当时不仅西班牙,其他许多国家也都认为大流感是一场细菌引起的瘟疫。

当时也有少数科学家试图证明一个假想,流感是由比细菌更微小的病原体——病毒引起,这是人类认识病毒与疾病联系的开端。

但这种想法却被当时很多科学同行视为怪力乱神。

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才由电子显微镜证实病毒是大流感的元凶,但究竟是猪流感病毒还是禽流感病毒,至今没有定论。

重建的西班牙流感病毒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神华研究院
在当时,人类无法正确认识病毒,与当时落后的科技水平有关。

人类当时通过显微镜认识了细菌,但还未曾见过比细菌小近1000倍的病毒。

直到1931年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人类才第一次见到病毒。

三次大瘟疫与细菌、病毒的研究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神华研究院
自1918年大流感至今,已历时百年,当今的医疗技术比当初已是天壤之别。

在传染病防治方面,随着抗生素的发现,人类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能力提升。

接种疫苗成为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办法。

从疫苗诞生至今,疫苗的研发已经经历过减毒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技术不断迭代过程,当前以DNA疫苗、mRNA疫苗、重组载体疫苗等新技术路径开始不断涌现,未来新一代的疫苗品种也将不断问世,以应对临床未满足需求。

全球疫苗产业发展进程
资料来源:广发证券,神华研究院
根据WHO披露,目前全球上市的预防性疫苗种类约70种,可预防37种感染性疾病。

其中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是当前全球最畅销疫苗。

全球销售额前十大疫苗品种的历年销售额(亿美元)
资料来源:广发证券,神华研究院
瘟疫等疾病带动医疗技术大发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神华研究院
生物医药是当今科研的重点。

根据EvaluatePharma预测,2024年全球处方药市场将达到1.2万亿美元的规模。

其中抗肿瘤药物将占全球药物市场近1/5,是最大细分市场。

孤儿药与基因细胞疗法将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至2024年,全球药物市场20%为孤儿药,约0.26万亿美元,基因细胞疗法市场约0.11万亿美元。

疫苗方面,销售额较大的产品包括肺炎球菌疫苗、HPV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感疫苗。

全球处方药市场规模(十亿美元)
资料来源:Evaluate Pharma,神华研究院
2018年医药研发支出前十大公司和总市场格局
资料来源:Evaluate Pharma,神华研究院
历史上的这三次大瘟疫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推动了人类文明与制度的改革和进步,促进了人类医疗技术飞跃!瘟疫的大流行,造就了时代,无论医疗技术还是思想。

正如我们的生活和企业的经营,它会促使你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动力,并激发人们去实现。

战胜未知就会带来新的活力,1918年大流感促使了细菌研究向病毒研究的进发,促进了免疫学的蓬勃发展,将疫苗带入这个世界和大众的视野。

历史的车轮滚滚走到了100年后的2019年,如今,新冠肺炎病毒仍在全球肆虐,这场疫情的起源尚未可知,但病毒却是医学界较为熟悉的冠状病毒。

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新冠肺炎疫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16日6时30分左右,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204万例,共计2049888例,累计死亡逾13.3万例,共计133572例。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代表团通报会上表示,世卫组织已收到近200万新冠肺炎病例报告,死亡人数比上周代表团通报会时增加了4万多例,这是令人惊慌的悲剧性增长。

前有中国有效抗疫,而全球疫
情依然出现了如此规模的爆发,不得不令人深思,这为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1)人类与病毒的共存尚属缺乏认知。

无论病毒起源于哪里,它的存在都是对人类的一种警示。

从SARS、MERS到现在的COVID-19,人类在同冠状病毒斗争的时间已近20年了,但对冠状病毒的有效治疗却始终未获得进展,当前依旧靠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抵抗病毒的侵袭。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科技化时代造就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人类面对疾病仍然有太多的未知领域需要去探索,在自然面前仍需谦卑和敬畏。

(2)防控意识与公共卫生能力亟待提高。

在疫情发生之初,根据2003年的经验和教训,口罩就成为了一个必需抗疫选项。

但针对“戴”与“不戴”却引发了全球的“口舌之争”,或许那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也适用于公共卫生防控。

日本的防疫效果,是众多国家中较好的,这部分得益于其多年来形成了卫生意识。

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了“5G基站传播病毒”这样的说法,尊重科学在现代显得尤其重要。

我们拥有科技带来的便利,拥有科技造就的丰富物质,但科技的触角在公共卫生领域却未能伸长。

这也是下一阶段,各国亟待改进的领域。

(3)治国与治人。

我们不讨论各国制度的优劣,但我们从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人”一直是历史的核心,或者说人就是历史。

数百年前的“黑死病”加速了“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而西方自文艺复兴始,掀开了文明的新篇章。

通过此次全球抗疫行动,各国在治理国家和人民的道路上也会前进不少,而在治理领域,也确实有太大的空间可以提高。

虽然这次的病毒爆发仍旧在重复100年前发生的事情,但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代,巨变的点可能出在多个方面,比如政府治理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