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的综合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______
(2)神弗福.也______
(3)望其旗靡.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面对原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作为平民入朝见鲁庄公献计献策,说明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深谋远虑、充满自信的人。
B.本文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
这样安排详略得当,使文章中心突出,情节紧凑。
C.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不专衣食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
D.文章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既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也把曹刿与庄公进行对比,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答案】
1.(1)目光短浅(2)赐福,保佑(3)倒下
2.(1)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枯竭。
3.C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
词,如,鄙: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词类活用词,福: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保佑。
37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以:把。
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3.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才是“忠之属也”,才能取信于民。
【点睛】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
2.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
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
..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
然不若武昌黄鹤楼。
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
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
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注:①杰:高大。
②殊:差别。
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大观:雄伟景象。
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排空:一扫而空。
C.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薄暮:傍晚时分。
D.沙鸥翔集,锦鳞
..游泳锦鳞:美丽的鱼。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语段(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
4.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
【答案】
1.B
2.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3.看到阴惨可怖的景致,联想到自己身在异乡、人生坎坷,于是心生悲情。
(意思对即可。
)
4.第一问:用滕王阁、黄鹤楼层层铺垫,衬托岳用楼。
(意思对即可。
)
第二问:语段(二)目的就在岳阳楼本身,意在突出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
语段(一)目的不在岳阳楼本身,而是由岳阳楼引起下文,表达作者的情感。
(意思对即可。
)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B选项中的“浊浪排空”中的“排空”是冲向天空。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予”我;“胜状”,美好景色;“一”,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回的即可。
结合“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分析: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
“若夫”以下描写
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
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故而生“悲”。
264.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结合“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
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分析。
对用了对比或衬托的写法,突出了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
而《岳阳楼记》是借景抒情。
借美景抒发自己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主旨。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
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
及曹公克荆州,假①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
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②,随从入蜀。
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
渊众基精,忠推锋④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迁征西将军。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⑤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
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
”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追谥刚侯。
(选自《三国志·蜀书六》,有删改)(注)①假:临时的,代理的。
②委质:归顺,归附。
③葭萌:指葭萌关之战。
④推锋:手持兵器冲锋。
⑤关、马:指关羽、马超。
当时关羽镇守在外。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益州既.定/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B.素.非关、马之伦也/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C.遂.与羽等齐位/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D.明.年卒/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征西将军”中的“迁”指“升官”,《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即升官之人
B.“建安二十四年”中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二十四年”是一种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方法
C.“金鼓振天”中“金鼓”即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击鼓”表示要进攻,“鸣金”表示要收兵。
D.“追谥刚侯”中“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谥“文忠”。
15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⑵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5.文中的黄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1.是岁/ 先主为汉中王/ 欲用忠为后将军
2.B
3.A
4.⑴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
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⑵关羽在荆州听说了,恐怕一定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5.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的意思是: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选项中“既”分别为“已经”和“已经”;B.选项中的“素”的意思分别为“平常”和“白色”;C.选项中的“遂”分别是“于是,就”和“于是,就”;D.选项中的“明”都是“第二年”的意思。
故选B。
3.试题分析: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
“迁”在古代,即可以指升官,也指贬谪。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指的是“贬谪之人”,不是升官之人。
故答案为A。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常(经常)、冠(位于第一)、三军(全军)”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闻(听说)、悦(高兴)得无(莫非,该不是)”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55.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中具体的描写和事件分析作答。
本题从“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
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可以看出黄忠是一位对人忠诚、作战英勇、善于领兵打仗的将领。
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
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黄忠,字汉升,是南阳人。
荆州牧刘表用他作中郎将,跟随刘表的侄了刘磐驻军长沙攸县。
等到曹操故克了荆州的时候,临时行赏一些将军,黄忠仍就任中郎将,归长沙太守韩玄统领。
先主刘备征讨荆南四郡时,黄忠遂(随长沙太守韩玄)投靠刘备,并随刘备军队入川。
黄忠自葭萌关接受任务攻打刘璋后,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冠三军。
益州平定后,黄忠被封为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在汉中定军山战役中对阵夏侯渊的部队。
夏侯渊部是曹军的精英部队,黄忠仍带领士卒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更是斩杀夏侯渊,自此声名大震,被升为征西大将军。
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说道:“黄忠的名望一向不能跟关羽、马超并列,现在让黄忠与张飞、马超、关羽等人同位,马超、张飞因为离得近,亲眼看见黄忠在益州的战功,因此还能理解,但关羽却是远在荆州,可能会对此不满,您这样做恐怕不妥吧?”刘备坚持说:“我自会加以解劝的。
”因此黄忠最后得以与关羽等人齐位并列,赐爵为关内侯。
死
后被追封为刚侯。
4.文言文阅读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行县①,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②,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
”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③。
”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④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
过听⑤杀人,自拘当死。
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臣居⑥官为长,不与吏让位⑦;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今过听杀人,傅⑧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辞不受令。
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⑨,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注解)①行县:出行属县。
②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
③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④惠:恩惠.⑤听:偏听,偏信。
⑤居官:担当的官职。
⑦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
⑧傅:推诿。
④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越过)
B.不私.其父,非孝子也(私:偏袒)
C.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经过)
D.辞.不受令(辞:言辞)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C.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
1.B
2.A
3.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
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4.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
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
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解析】
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放纵);B项正确;C.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犯过错);D.辞.不受令(辞:推辞)。
2.“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的“以.”解释为:因为;A项的“以.”解释为:因为;B项的“以.”解释为:用,把;C项的“以.”解释为:来;D项的“以.”解释为:拿、向,用。
故选A。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罚”,刑罚;“过”,过失。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得出: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结合“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 得出: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得出共同点:知理守法(或敢于担当责任)。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
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
他放走父
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
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我的父亲。
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
”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
”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
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
”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自杀而死。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
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
文公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
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
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给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
”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
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
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
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
”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5.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溥①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③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④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
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⑤,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注释)①溥:张溥,明末文学家。
②钞:后来写作“抄”。
③已:完毕。
④斋:书房。
⑤毫:笔。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
(3)如是者六七始已始:
(2)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两文段的内容。
4..从以上两人的学习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答案】
48.(1)借(2)等待(3)才(4)完成
2.(1)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中浸几次。
3.(甲)作者学习之勤奋及从师求学之艰难;(乙)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4.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勤奋刻苦,不怕困难。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始”:才。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俟”作为生僻字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先
达”“叩问”“皲”“沃汤”等字词的翻译。
3.考查概括两文段的内容的能力。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甲文可从作者学习之勤奋及从师求学之艰难的角度作答。
乙文可以从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及由此名高一时的角度作答。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仔细阅读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两文中的两人的学习经历中,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学习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然后勤奋刻苦,不怕困难,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点睛】
(一)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二)译文: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
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