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初三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全册汇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初三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全册汇编
一、选择题
1.水平地面上的甲、乙、丙三小车同时同地在同一直线做匀速运动,甲、乙的s-t图像如图所示.运动10秒时,甲与乙的距离为2米,甲到丙的距离小于乙到丙的距离,下列关于丙运动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丙的速度一定大于甲的速度
B.丙的速度可能小于乙的速度
C.丙与甲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同
D.丙与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
2.“龟兔赛跑”是同学们熟悉的寓言故事。
如图所示,表示了寓言中的龟、兔的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其中直线段表示乌龟,折线段表示兔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赛跑中,兔子共休息了50分钟
B.乌龟在这次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0.1m/min
C.兔子最后冲刺阶段的速度为0.5m/s
D.兔子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5m/min
3.如图为一物体朝固定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在下列四种运动中,何者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最可能以如图表示()
A.汽车沿着直线自静止加速的过程
B.物体由静止自由铅直掉落的过程
C.机车沿直线运动,紧急刹车至静止的过程
D.保龄球在无摩擦力的水平面上,沿着直线滑动的过程
4.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根据图像信息所做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三个物体运动速度关系是v甲>v乙>v丙
B.相同时间它们运动的路程关系是s丙>s甲>s乙
C.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关系是t丙>t乙>t甲
D.若路程相同,同时出发丙最先到达终点
5.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如图所示是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2s内,小刚跑得较快
B.两人都做变速运动
C.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全程中,小刚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
6.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倡“吃动平衡,天天运动”,李老师喜欢绕东区广场行走,通过手机软件测得40min行走6000步,路程约4km.据此估计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行走的平均速度和进一步的长度.下列选项中最合理的一项是()
A.6km/h 65cm B.1.5km/h 1.2cm
C.6km/h 20cm D.1.5km/h 0.6cm
7.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论述错误的是()
A.以自动扶梯的地板为参照物,图中的人是静止的
B.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是静止的
C.起伏的连山向船尾跑去,所选参照物是船
D.运动员始终处在转播屏幕上是以跑道为参照物
8.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光滑弧形槽,一个为A1B1C1凸形,一个为A2B2C2凹形,两个相同小球分别进入两弧形槽的速度都为v,运动到槽的末端速度也都为v,小球通过凸形槽的时间为t1,通过凹形槽的时间为t2,则t1、t2的关系为
A.t1=t2B.t1>t2C.t1<t2D.无法确定
9.小明和宁宁两人多次进行百米赛跑,同时出发,每次小明都比宁宁提前10 m到达终点。
如果两人都以原来的速度跑,将小明的起跑线向后移动10 m,宁宁仍在原起跑线,两人同时出发,结果是()
A.两人同时到终点B.小明先到达终点
C.宁宁先到达终点D.无法确定谁先到
10.甲乙两人沿平直路面步行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同时出发
B.前5min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10min内两人的路程相等
D.第10min时两人速度相等
11.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
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
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A.2s~5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C.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D.5s~7s内,小车以3m/s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12.小军在操场。
上测量了一位同学沿直线骑车的路程和时间,获得如下图数据,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车的运动先快后慢B.车的运动先慢后快
C.车的运动先变慢后变快D.车的运动快慢始终不变
13.如图所示,是金秋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阅兵现场。
女民兵们英姿飒爽、意气风发、步伐整齐,走过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外国网友惊叹堪比“复制粘贴”。
对于女兵运动情况的描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于天安门城楼,女兵们是静止的
B.相对于脚下的地面,女兵们是静止的
C.相对于身边的同伴,女兵们是运动的
D.相对于手中的步枪,女兵们是静止的
14.甲、乙、丙、丁为四辆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小车,它们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其中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A.甲和丙B.甲和丁
C.甲、丙、丁D.乙、丙、丁
15.冰壶运动是冬奥会比赛项目之一。
冰壶被运动员掷出后,在冰面上减速滑行到停下的过程中,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
若冰壶以1.6m/s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了8m,则冰壶以
3.2m/s的速度被掷出,在冰面上滑行的距离为()
A.8m B.16m C.24m D.32m
16.一个人骑自行车前进,开始以2m/s的速度匀速走了40m,然后又以5m/s 的速度匀速走了10s ,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3m/s B.7m/s C.3.5m/s D.2.5m/s
二、选择题
17.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出“声能传递能量”这一性质的是()
A.用超声波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痕
B.用超声波清洗物体
C.利用声呐来探测鱼群
D.汽车利用倒车雷达来探测道路上的障碍物
18.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甲: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B.图乙:抽气的过程中,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图丙: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图丁: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19.我国海警“3901”号所携带的非杀伤性定向声波武器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定向声波武器是一种远距离声波设各,它可以发出高150分贝的高能波。使用时将该设各对准目标,集中施放高分贝警告音,令目标感到极度不适,头痛甚至休克,从而失去对抗能力。对此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定向声波武器施放的是超声波
B.分贝是声音频率的单位
C.该例子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距离远近不影响武器效果
20.国庆节前夕,同学们在操场上齐声高歌,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深情表白伟大祖国。
演唱中涉及到下列声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A.歌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听众的耳中
B.唱歌时声带振动的幅度越大,歌声的响度越大
C.“齐声高歌”指的是音调高
D.老师能通过音色分辨出是哪位同学在唱歌
2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太空中宇航员间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能传声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其中“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C.我们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D.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22.日常生活中,下列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A.正常人的脉搏跳动100次所需时间大约为1.5min
B.人们正常交流时的响度约90分贝
C.初中学生步行1km的路程经历的时间大约为100s
D.一支钢笔的长度大约为14dm
2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再把瓶内的空气抽出,听到声音变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经历了“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的科学探究环节
B.实验现象表明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C.空气越稀薄,手机的扬声器发声部位振幅越小
D.该实验可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24.如图所示,7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后,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
关于这种“水瓶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敲击时,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振动产生的
乙:最左边装水最多的瓶子发出的声音是上面七个音中的“7”
丙:7个水瓶发出声音的响度大致相同
丁:若改敲为吹,即用口向七个瓶中吹气,则右边装水最少的瓶子发出音调最低
A.甲和丙B.丙和丁C.乙和丙D.甲和丁
25.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A.拨动张紧的橡皮筋B.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
C.敲击水瓶琴D.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26.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C.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D.八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
同
27.小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能够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甲图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B.乙图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变小
C.丙图用嘴吹哨子的上端,向下拉动活塞声音变低
D.丁图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声音变大
2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真空可以传声
B.“女高音”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
C.天坛的“回音壁”的回音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发生反射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29.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
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实验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A.在瓶胆中加水和不加水进行比较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30.生活中经常用“高”来形容声音,下面说法中的“高”所描述的声音特性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A.男高音歌唱家B.引吭高歌
C.请勿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1.物理上常通过声波的波形图来反映声波的特点.如图所示,根据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音叉比乙音叉振动得快
B.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音调低
C.甲、乙两音叉发声的频率相同
D.甲音叉发声的响度比乙音叉发声的响度大
3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蝙蝠是靠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的
B.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C.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108m/s
D.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三、选择题
33.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下雪后人感到寒冷的原因是()
A.熔化吸热B.熔化放热C.凝固吸热D.凝固放热
34.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B.C.D.
35.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了,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
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冰花”是由空气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
B.“冰花”变小了主要是冰升华的原因
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一定为0℃
D.“冰花”变小过程中要放热
36.把温度为-8℃的冰块投入密闭隔热盛有0℃水的容器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关于容器中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的质量减少了B.冰的质量没变化
C.冰的质量增大了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
37.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发声的音叉的振动可以通过激起水花来体现,以下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
A.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B.研究熔化现象时,比较冰、烛蜡的熔化特点
C.研究真空能否传声时,根据现象推理进而得出结论
D.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
38.在纸盒内装些水,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
在纸盒内,水没有全部汽化前,纸盒不会燃烧,其原因是()
A.水沸腾时,温度达不到纸的燃点
B.酒精灯加热时间太短
C.纸盒材料太厚
D.水的温度太低
39.在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所示,由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判断正确的是()
物质熔点/℃沸点/℃
酒精-11778
水银-39357
铅3281740
A.温度达到-118℃时,酒精是固态,水银是液态
B.温度达到-38℃时,水银是固态,酒精是液态
C.温度达到356℃时,水银和铅都是液态
40.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凝华过程
B.乙为固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C.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D.甲为液态,由甲到乙是汽化过程
41.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t2
B.乙物质的沸点可能大于t2
C.甲物质在6~10min内可能没有吸热
D.乙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42.关于水的三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蒸气温度很高,小心烫伤
B.极寒地区,水只能是固态
C.寒冬,窗户上的白色冰晶是水凝固形成的
D.0℃时冰、水、水蒸气都可能存在
43.某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与测量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A.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越小越好
B.体温计因其特殊的结构,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C.随着科技的进步,有可能完全消除测量误差
D.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应迅速读数
44.我们能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
下列有关形成“白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打开盖子的热水瓶口处会出现“白气”,这是瓶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清晨能看到河面上有一团团的“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蒸发现象
D.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常会出现“白气”,这是冰箱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45.夏天小玲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
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46.以下对生活中温度的认知最接近实际的是()
A.0℃的冰比0℃的水冷
B.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30℃
C.冬天,人们感觉寒冷时,温度一定达到-20℃
D.洗澡热水时,水的温度大约为40℃
47.如图所示,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过程的是()
A.生成露珠
B.晨雾消散
C.冰雪消融
D.出现白霜
48.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内可直接使用100℃的沸水
B.甲、乙两图都会发生碘的升华现象
C.甲图实验比乙图实验更合理
D.乙图碘锤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比甲图碘锤中多1种
四、选择题
49.物理老师在实验室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
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所示)。
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和解释,其中可能合理的是()
A.玻璃缸对光线的折射作用B.光在混合液体中的传播路径不是直线C.白糖水的密度不均匀,越深密度越大D.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50.如图所示是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O可能是入射光线B.OB可能是折射光线
C.OC必定是反射光线D.BO必定是入射光线
51.如图所示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树在水中的“倒影”B.水面处于“折断”的铅笔C.阳光下树的影子D.天空中出现的彩虹
52.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A.桃花反射红光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D.以上说法都不对
53.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舞灯发出的蓝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A.全身呈蓝色B.全身红色
C.上衣呈蓝色,裙子呈红色D.上衣呈蓝色,裙子呈黑色
54.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A.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在水面处“折断”了
B.月光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
C.平静的河面映出桥的“倒影”
D.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形成圆形光斑
55.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射中目标,在平面镜不动的情况下,可将激光笔
①入射点位置不变,逆时针转一定的角度;
②入射点位置不变,顺时针转动一定的角度;
③入射角不变,但向左平移一段距离;
④入射角不变,但向右平移一段距离
可行的办法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6.晚上,小明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下列对该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B.室外越亮像越清晰
C.所成的像是实像D.人远离窗玻璃像变小
57.如图,水平地面上放置着一块平面镜,若要使图中的反射光线射中墙壁上的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A.右侧底部适当垫高B.左侧底部适当垫高
C.水平向右适当移动D.水平向左适当移动
58.如图,在一台物理科学晚会上,一个女老师站在屏幕后面,表演组在屏幕后面通过灯光,让屏幕前面的观众看到女老师美丽的“剪影”和头顶划过的一道“彩虹”。
下列关于“剪影”和彩虹描述不正确的是()
A.“剪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人造的“彩虹”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屏幕前的观众看到“剪影”是由于“剪影”反射光的缘故
D.会场所有观众都能看到彩虹是因为光透过屏幕时发生了漫反射
59.生活中能经常见到各种光现象,下列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是()
A.花窗漏影
B.水中倒影
C.雨后彩虹
D.树荫下的光斑
60.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湖光倒影
B.狗的影子
C.筷子“弯折”
D.雨后彩虹
61.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沿直线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现在向水槽中缓慢地注水,水面逐渐升高(未到水槽口),则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的折射角不断增大B.光的折射角不断减小
C.光斑从O点不断的向左移动D.光斑跳到O点左侧某一点后保持不动62.老师把一块平面镜CD放置在桌面上,B处的甲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到了A处的乙同学(如图所示)。
这一反射现象中的反射角是()
A.∠1 B.∠2 C.∠3 D.∠4
63.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折射角大于入射角B.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C.折射角等于入射角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64.冬天,在商店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使用时它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A.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红外线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那一部分是淡红色C.烤火炉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色的光,红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
D.以上说法是错误的
五、选择题
65.如图所示,纸筒底部中心开一小孔a,又在a上下等距的位置再开两个小孔b、c,蜡烛放在纸筒前,此时光屏上观察到三个像.在b、c两孔处放置两相同的三棱镜,同时移动光屏,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只出现一个清晰的更亮的像.则b、c两小孔处三棱镜放置的方式可能是
A.B.C.D.
66.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孔成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配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图丙中,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D.图丁中,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7.图中,上图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刻度尺的一部分,若凸透镜先贴着刻度尺然后逐渐远离,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刻度尺的像,则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丁→丙→甲→乙C.乙一丁→甲一丙D.乙一丙一甲一丁68.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6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甲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乙图中的
A.B. C.
D.
7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光具座上将蜡烛沿主光轴由90cm处移至120cm处时
(蜡烛图上未画出),发现烛焰在图示位置的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若他再将蜡烛在光具座上沿主光轴移至135cm处,移动光屏再现一清晰的像,则屏上的像一定是()
A.缩小的像 B.等大的像
C.放大的像 D.正立的像
71.我们出入医院要手持绿色健康通行码,用手机扫描通行码,相当于给通行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纸质的绿色健康通行码是光源
B.扫码时绿色健康通行码要位于摄像头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要使屏幕上通行码的像变小,只需将通行码靠近凸透镜
D.当通行码超岀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通行码不动,应把手机远离通行码
72.某同学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不同位置,依次得到倒立的放大的像和倒立的缩小的像,测得像距分别为26厘米和16厘米,则该透镜的焦距f为()
A.6厘米<f<10厘米B.8厘米<f<13厘米
C.13厘米<f<16厘米D.16厘米<f<26厘米
73.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光屏上得到图所示的缩小、倒立清晰的实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蜡烛与光屛的位置互换,光屛上仍能成清晰的像
B.蜡烛燃烧变短后,可以将透镜在原来的位置向上移动,使像仍然处在光屛中央
C.移走光屛,蜡烛通过透镜成的像也不存在了
D.实验时手指不小心碰到透镜靠近蜡烛的一侧,光屛上会出现手指的像
74.如图所示,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消费者结账时站在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前约1m的位置,面对镜头,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信息后,即可进行后续工作。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脸通过摄像头成像是利用了光的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