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师德的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师德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心得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
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因此,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
自己。
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大教育家孔子在《礼记·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也就是说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知道不足,知道不足才能努力学习。
西汉著名教育家董仲舒也特别强调“学而不厌”的重要性,他说:“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也就是说,教师学习上勤奋努力,就会学识广博、智慧明达;道义上刻苦努力,品德就会与日俱增,日有长进的。
此外,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育者更要要诲人不倦。
柳宗元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切身感受,曾强调到“诲人不倦”是教师道德的重要内容。
他说:“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嗔目闭口耶?”也就是说,若说讲道理和古代文辞,我是从来不对向我请教的人缄默不言的。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突出强调教师的行动教育,指教师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都要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做学生的楷模和表率。
孔子曾经说过:“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也就是说如果教师道德高尚、作风正派、行为端正,不需要相应的命令,学生也会按照教师的行为模式而行为,如果教师本身道德有问题,那么教师的命令学生是不会服从的。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其身正天下归之”,主张“教者必以正”。
西汉学者扬雄更是明确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
师者,
人之模范也。
”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可以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这种巨大教育力量,是来源于教育者的自我对象化的严格律己性和通过平等交往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真实感受,因此,它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敬仰、信任、共鸣、向往和模仿,从而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三)学习之道,有教无类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学习之道,有教无类”的卓越思想,主张不论其贵贱、贫富、长幼、华夷、智愚,均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那之前,“学在官府”,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有权接受教育,也就意味着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孔子创办了私学,他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报复。
他的弟子不分贵族,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在他创办的学校接受教育。
可以说“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革新,并由此形成了平等、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基本师德伦理思想。
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学习相关的教学技巧、教学方法等。
要学会如何把自己拥有的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
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首先强调的就是教师行为的示范作用。
在教师职业的两种功能选择也即教书和育人的功能选择中,实际上育人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言,教师的一言一行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是社会对教师自身条件的要求,同样也是教师高尚
师德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年轻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老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这要求老师在对待学生的过程中平等、公正、不偏私。
不因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平时表现、智力等因素而给予学生不平等的对待。
在教学层面,要平等的对待所有学生,不能因为其成绩不好、上课睡觉等歧视他,老师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对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