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唐诗原文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唐诗原文鉴赏
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
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
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
韦应物诗鉴赏
这首诗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品味。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清冷。

由于这两种冷,诗人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明乎此,那么“山中客”是谁
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想念老友,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

然而转念一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呢,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2327·《唐诗鉴赏大典》
连路也不容易找,他们走过的足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那么,到何处去找这些“浮云柳恕无根蒂”的人呢?
诗虽一路淡淡写来,却使人觉得诗人情感上的跳荡变化。

开始,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们,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化解。

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

“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身处郡斋的寂寞。

“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包含了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

“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

“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现象了,是秋气萧飒、落叶满山、空无人迹的深山。

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这首诗,看来象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

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如顺水行舟,一路畅通。

苏东坡颇喜这首诗。

《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
‘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

”施补华《岘傭说诗》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

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

”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别。

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配合得妥贴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