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课《沁园春·雪》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课《沁园春·雪》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课的一首古诗,作者是毛泽东。
这首诗写于1936年,是一首描写雪景的抒情诗。
诗歌以壮美的雪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先烈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意境高远,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的学习,对于古诗的阅读和理解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但《沁园春·雪》的意境和情感较为深刻,需要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
同时,这首诗的语言表达独特,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学生需要通过反复品味和朗读来感受其美感。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沁园春·雪》的内容,把握诗歌的
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
力和朗读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先烈的
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沁园春·雪》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
情感。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悟诗歌中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以及
欣赏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读音频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雪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雪
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对《沁园春·雪》的内容进行讲解,引导
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朗读与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并进行讨论,分享对
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诗歌鉴赏(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分析诗歌的语言表达特点。
5.情感体验(5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并分享
自己的情感体验。
6.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给出拓展阅读
的建议。
七.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下:
《沁园春·雪》
•主题:雪景描绘
•情感:热爱事业,赞美先烈
•意境:高远、深沉
•语言:优美、音乐性、节奏感
八. 说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中的表现、朗读的技巧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来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变化,以及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先烈的赞美之情的体现。
九. 说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应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学生在理解、朗读和鉴赏方面的困难,并寻找解决方法。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诗人的情感。
知识点儿整理: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创作的一首描写雪景的抒情诗。
这首诗以壮美的雪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先烈的赞美之情。
下面是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儿的整理:
1.作者背景: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共产
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者。
他不仅是伟大的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和。
2.诗歌背景:这首诗写于1936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前夕。
诗人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通过描写雪景表达了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先烈的赞美之情。
3.诗歌结构:《沁园春·雪》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都以雪景为背景,
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第一部分(1-2句):描绘了雪后的景色,展现了雪的壮美。
第二部分(3-4句):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事业的热爱。
第三部分(5-6句):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先烈的赞美之情。
第四部分(7-8句):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4.诗歌意境:整首诗以雪景为背景,通过描绘雪的壮美和纯洁,表达了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先烈的赞美之情。
同时,诗人通过对雪景的描绘,展现了一种高远、深沉的意境。
5.诗歌语言:《沁园春·雪》的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诗人
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6.诗歌鉴赏:在鉴赏这首诗时,要注意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同时,要欣赏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体会诗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7.情感体验:在阅读和朗读这首诗时,要尽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先烈的赞美之情。
8.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沁园春·雪》,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同时,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鉴赏能力。
9.教学重难点:学生在学习中要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难点在于领悟诗歌的意境和欣赏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10.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朗读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诗歌朗读音频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11.教学过程:课堂导入、知识讲解、朗读与讨论、诗歌鉴赏、情感体验、总结与拓展等环节相互衔接,构成了完整的学习过程。
12.板书设计:通过板书,将诗歌的主题、情感、意境和语言特点展示给
学生,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13.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中的表现、朗读的技巧
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变化,以及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先烈的赞美之情的体现。
14.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学生在理解、朗
读和鉴赏方面的困难,并寻找解决方法。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诗人的情感。
通过以上知识点儿的整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沁园春·雪》这首诗,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朗读技巧和鉴赏能力。
同步作业练习题:
1.《沁园春·雪》的作者是哪位诗人?
2.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沁园春·雪》中的意象?
3.下列哪个词语不属于《沁园春·雪》中的意境?
4.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沁园春·雪》中的情感表达?
A. 对事业的热爱
B. 对先烈的赞美
C. 对敌人的仇恨
D. 对人民的爱戴
5.《沁园春·雪》的作者是_______,写于_______年。
答案:毛泽东,1936年
2.《沁园春·雪》中描绘的雪景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壮美、纯洁
3.诗中的“江山”指的是_______。
答案:中国的江山
4.诗中的“英雄”指的是_______。
答案:英雄
1.请简要概括《沁园春·雪》的主题。
答案:《沁园春·雪》主题是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先烈的赞美。
2.请描述《沁园春·雪》的意境特点。
答案:《沁园春·雪》的意境特点是高远、深沉。
3.请分析《沁园春·雪》中的语言特点。
答案:《沁园春·雪》的语言特点是优美、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请以“我眼中的英雄”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英雄的理解和感悟。
我眼中的英雄
英雄,是一个伟大而崇高的词语。
在我眼中,英雄不仅仅是那些历史上著名的
家和烈士,更是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的人们。
英雄,是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的人。
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实现自
己的理想和目标,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勇敢和坚定的光芒,激励着身边的人,传递着正能量。
英雄,是有责任心和担当精神的人。
他们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时刻牢记为
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英雄,是有情怀和信仰的人。
他们心怀正义,坚守信念,无论遇到多大的诱惑
和压力,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展现出崇高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我眼中的英雄,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展现出不平凡品质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实
际行动,诠释着英雄的定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让我们向英雄们学习,努力成为有勇气、有担当、有情怀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