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溶液的酸碱性》教案 最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溶液的酸碱性》
1、溶液的酸碱性(2课时)
教学目标:1、能够从水的电离角度理解溶液酸碱性的本质
2、知道PH的大小与氢离子溶液、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3、通过练习掌握pH的简单计算
4、能够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初步学习pH计的使用
教学重点难点:溶液酸碱性的本质溶液的pH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1、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
[问题情景]前不久,农夫山泉在上海一些大卖场进行派发PH值试纸、
测试水的酸碱性活动,并在广告中宣称:“健康的生命需要天然的弱碱性水,
喝着这样的水,能在不知不觉间将身体的酸碱平衡调节到完美”。
此广告遭
到了广大网友的质疑,一是碱性水能否调节人体的酸碱平衡,复旦大学化学
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唐颐认为,人体胃酸的PH值通常在3左右,酸性很强,
但由于人体内的酸碱缓冲体系,喝下PH值为5~8的水后,其实几乎是没有差异的。
另一名网友更对其产品本身提出质疑,该饮用水产品的包装上标注着:PH值为7.3(±0.5),说明该产品并不一定是碱性水。
还有网友质疑将pH试纸全部放入玻璃杯中,进行“pH试纸测水”的方法是否正确?
问题:1、你认为农夫山泉打出碱性水广告依据是什么?
2、你对网友的质疑怎么看?
[温故知新]
O H++ OH-
1、请写出水的电离方程式:H
2、水的离子积表达式:K w= c(H+)·c(OH-)在25℃时其值是1×10-14
3、往水中分别加入0.1mol/L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K w会不会变?将水加热到100℃时K w会不会变?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 H-)之间有什么关系?
2、溶液中性的本质是C(H+) =1×10-7mol/L,还是C(H+)=C(O H-)?
[归纳小结]
一、溶液的酸碱性
1、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 H-)(25℃)之间的关系
酸性溶液:C(H+)>C(O H-),C(H+) >1×10-7
中性溶液:C(H+)=C(O H-),C(H+) =1×10-7
碱性溶液:C(H+)<C(O H-),C(H+) <1×10-7
2、25℃时
酸性溶液:C(H+)>1×10-7
中性溶液:C(H+)=1×10-7
碱性溶液:C(H+)<1×10-7
3、往水中加入酸、碱、盐溶液时,水的离子积不变,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增大。
[问题讨论]
在1molHCl溶液中,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是多少?
提示:C(H+)等于多少?是由水电离的吗?
水电子的氢离子与O H-有什么关系?
C(O H-)是怎么求?
[小结]无论是在中性、酸性、还是碱性溶液中,水电离的H+与水电离的O H-永远相等。
[阅读理解]阅读教材P67页有关PH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PH与C(H+)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H的大小与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5℃时,PH与溶液的酸性、碱性、中性的PH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溶液的PH
1、概念PH= -lg C(H+)
2、与溶液的酸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越小、酸性越强。
3、25℃时:酸性:PH<7 中性:PH=7 碱性:PH>7
[问题解决] 完成P67页的问题解决内容。
[应用迁移]
1、已知在室温下K w=1×10-14,某溶液中C(H+)=1×10-4试计算溶液的pH= 4
2、已知在室温下K w=1×10-14,某溶液中C(O H-)=1×10-4试计算溶液的pH= 10
布置作业:1、课本P73:1、2 2、练习册P
1、溶液的酸碱性(第2课时)
三、PH的计算
1、强酸或强碱溶液(溶液p H值的计算)
例题1:求0.01mol/LHCl溶液的PH
解析:C(H+)=0.01mol/L
PH = -lg C(H+) = 2
例题2:将4gNaOH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的PH
解析:所得溶液的物质量的浓度为C(NaOH)=1mol/L
C(H+)=1×10-141mol/L PH=14
2、弱酸弱碱溶液的PH
例题3:已知某弱酸HA的电离度为0.1,求0.1mol/L该酸溶液的PH
解析:该0.1mol/LHA溶液中C(H+)=Cα=0.01mol/L
PH=-lg C(H+) = 2
3、强酸或强碱溶液稀释后的p H值的计算(25℃)
例题4:求将10m L pH=5的盐酸稀释到100m L后溶液的p H值。
解析:强酸强碱溶液稀释前后,溶液中的H+不会改变。
即:10×10-5=100×C(H+)C(H+) = 10-6 PH=6
4、中和反应后溶液的PH的计算
例题5:在25℃时,100ml 0.6mol/L的盐酸与等体积0.4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呈性(酸、碱、中)?溶液的pH值等于多少?
解:NaOH + HCl = NaCl + H2O
0.04mol 0.06mol
酸过量,溶液呈酸性。
PH= -lg C(H+) = -lg0.02/(0.1 + 0.1)= -lg10-1=1
巩固练习:
1、求0.05mol/LH2SO4溶液的PH。
(PH=1)
2、已知某温下醋酸的电离度为0.01,求1mol/L该醋酸溶液的PH。
(PH=2)
3、某次酸雨的分析数据如下:C(NH4+)=2.0×10-5mol/L,C(Cl-)=6.0×10-5mol/L,
C(Na+)=1.9×10-5mol/L,C(NO3-)=2.3×10-5mol/L,C(SO42-) =2.8×10-5mol/L。
则此次酸雨的pH值约为( B )
A、3
B、4
C、5
D、6
四、溶液酸碱性的测量
1、酸碱指示剂
常用指示剂有甲基橙、石蕊、酚酞、甲基红等。
这些指示剂只能测定某范围的pH值,而不能得出具体的数值。
2、PH试纸
PH试纸的使用方法:取一段PH试纸放在干净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沾溶液滴在试纸上。
3、PH计
问题讨论:有一学生在实验室测某溶液的PH,实验时,他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然后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试样进行检测.
(1)该生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
;
(2)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同时请分析是否一定有误差产生。
解答:(1)不正确。
(2)蒸馏水润湿后PH试纸会对溶液起到稀释作用,如果原溶液是中性,不会产生误差,否则,会产生误差。
布置作业:1、课本P73:3 2、练习册P
2、酸碱中和滴定(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酸、碱滴定管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
2、理解中和滴定的原理,能够绘制中和滴定过程中PH变化的曲线。
3、经历中和滴定的过程,知道中和滴定的步骤,初步掌握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
4、通过体验水洗、标准液洗涤、滴定、读数、平行实验等操作,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定
量实验的重要性,发展动作技能。
5、理解中和滴定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实验误差分析策略。
教学重点:中和滴定的基本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误差分析
教学模式:边讲边实验
教学用具实验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管夹、烧杯、锥形瓶、铁架台、白纸药品:标准的HCl溶液,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酚酞试液、蒸馏水
教学过程:
2、酸碱中和滴定(第1课时)
[问题情景]从P68页表3-7中你能概括出作物适宜生长的土壤PH有什么特点?……大部分栽培植物喜欢在弱酸性和弱碱性条件下生长,用pH低于3,高于11的水灌溉作物,作物很快死亡。
大部分栽培植物喜欢在弱酸性和弱碱性条件下生长。
不同作物对土壤的酸碱度要求不同,因此测定土壤的酸碱度非常重要,那么怎么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呢?
[知识回顾]
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已知某土壤溶液呈酸性,要想测定其氢离子浓度,根据中和反应,需要测定哪些数据?
[小结]
一、酸碱中和滴定原理
1、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
2、中和滴定的原理以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为例。
HCl + NaOH == NaCl + H2O
如果已知盐酸的浓度,测定NaOH 的浓度。
A A
B B
C V C V
量取V B ,读出V A ,即可求出C (B )。
二、滴定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1、酸碱滴定管的结构
让学生观察酸碱滴定管的结构,注意以下两点。
(1)酸式滴定用的玻璃活塞,碱式滴定管用的橡皮管。
(思考为什么?)
(2)滴定管的刻度从上往下标,下面一部分没有读数,因此使用时不能放到刻度以下。
(3)酸式滴定管不能用来盛放碱溶液,碱式滴定管不盛放酸溶液。
(4)滴定管的精确度为0.01mL ,比量筒精确。
2、使用方法
检漏→ 洗涤→ 装液→ 调零 → 滴定 3、滴定终点(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1)用PH 计
(2)碱指示剂 溶液颜色变化红后半分钟内不褪色
[示范练习]教师示范或播放中和滴定的录像,进行操作示范,请学生认真观看,注意观察滴定步骤,识记各步的操作要点。
三、酸碱中和滴定
1、准备:检漏→蒸馏水洗→溶液润洗
2、注入标准液:灌液→排气泡→调整液面并记录
3、量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液:放出待测液→加指示剂
4、滴定:滴定操作→滴定终点判断→数据读取记录
{操作要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忆操作步骤,进行心理练习,形成动作表象,强化操作顺序和操作要点,以便顺利准确地进行操作练习。
1、为什么要用待盛液润洗滴定管?怎么润洗?
2、为什么要排尽玻璃尖嘴管中的气泡,怎样操作?
3、滴定过程中用_左_手控制活塞,用_右_手摇动锥形瓶,眼睛应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
4、如何判断滴定已经达到终点?溶液颜色变化红后半分钟内不褪色。
[活动与探究]分组完成教材P70页的“活动与探究”,并绘制出滴定过程的PH 变化图。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交流讨论]为什么滴定过程中接近终点时PH 会发生突变?这个突变有什么意义?
[小结]可通过计算得出多滴1滴或少滴1滴(约0.05mL )PH 突变的原因。
这种突变说明只要选择变色范围在这一范围的指示剂,不会产生很大误差,因为多滴1滴或少滴1滴PH 会产生明显变化。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1、练习册P
2、酸碱中和滴定(第2课时)
[复习巩固]
1、中和滴定的原理
2、酸碱滴定管的结构和使用
3、中和滴定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4、中和滴定过程中的PH 变化。
[活动与探究]分组完成P71页的活动与探究实验,记录数据并填入下表 数据记录及处理
计算:根据上述数据,计算NaOH 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差分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以讨论1为例分析概括引导学生得出误差分析的策略,再由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其余讨论题)
{示例}小组讨论:下列操作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1、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标准盐酸溶液洗涤。
2、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待测液NaOH 溶液润洗2-3次。
3、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
{实验评价}让学生根据误差分析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的误差原因进行分析,完成操作反馈,如果时间不够,可放在课后。
三、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根据c (B)=
)
()
()(B V A V A c (A 为标准液,B 为待测液)
强酸滴定强碱误差分析:标准液体积偏大,实验结果就偏大,反之,实验结果偏小说明: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为例。
如完全中和,有:
1、下列操作会使盐酸的体积变大,滴定结果c偏高:
①滴定前未排除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②滴定前俯视读数或滴定后仰视读数或二者都发生;
③用有刻度的移液管移液时仰视读数;
④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润洗,直接盛放标准液;
⑤锥形瓶用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润洗;
⑥把移液管尖端部分的残留待测液也吹入锥形瓶中;
⑦滴定时,溶液快速成线流下,而使终点确定过迟;
⑧标准液滴入锥形瓶外,或滴在靠瓶口处的内壁上而未用蒸馏水冲入瓶内:
⑨标准液配制好后,倒进未用此液清洗过的试剂瓶再取用。
2、下列操作会使盐酸的体积变小,滴定结果c偏低:
①滴定前无气泡,滴定终了有气泡;
②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
③有刻度的移液管移液时俯视读数;
④滴定管或移液管未用待测液润洗就直接量取待测液;
⑤移液管尖嘴处悬挂的一滴待测液未“靠”入锥形瓶中;
⑥待测液附着在锥形瓶口处未用水冲入瓶内;
⑦锥形瓶摇动时,有待测液溅出;
⑧待测物是固体,称量时,已吸潮;
⑨近终点时,就停止振荡锥形瓶;或确定终点过早;
⑩盛装过酸液的锥形瓶未经充分洗涤又用来盛装待测液。
3、下列操作对滴定结果无影响:
①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盛装待测液;
②向锥形瓶中注入待测液后,又用蒸馏水冲稀。
[课堂小结]
附: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1、课本P73:4 2、练习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