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饥饿营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饥饿营销
班级:营销0815 姓名:夏康英
专业:市场营销指导老师:刘辉
摘要: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是欲望性的动物,而欲望源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进化。

因此,人永远也无法满足自己,恰恰这就为饥饿营销的运用打下了稳定而坚实的心理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把饥饿营销的方法用到恰到好处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运用饥饿营销方法的的同时要了解运用的前提条件与他的现状,从而进一步来完善其营销策略。

作为企业而言,他的根本的和最终的目的是盈利,那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营销模式才能让企业获取更大利益呢?那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的发展形式与自身的企业处于何种状态来选择不同的营销策略。

诸多企业采取饥饿营销的方式来占领市场和获取利益,其中苹果公司在使用其饥饿营销的策略是非常之成功的案例之一,当然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利用此策略获利的,苹果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利用这种策略在市场上赢得了地位,同时获利颇大。

关键词:苹果微软饥饿法策略欲望满足
正文:
传说,古代有一位君王,不但吃尽了人间一切山珍海味,而且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饿。

因此,他变得越来越没有胃口,每天都很郁闷。

有一天,御厨提议说,有一种天下至为美味的食物,它的名字叫做“饿”,但无法轻易得到,非出艰辛的努力不可。

君王当即决定与他的御厨微服出宫,寻此美味,君臣二人跋山涉水找了一整天,于月黑风高之夜,饥寒交迫地来到一处荒郊野岭。

此刻,御厨不失时机地把事先藏在树洞之中的一个馒头呈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这就是叫做‘饿’的那种食物。


已饿得死去活来的君王大喜过望,二话没说,当即把这个又硬又冷的粗面馒头狼吞虎咽下去,并且将其封之为世上第一美味。

这一简单的常识,在西方经济学中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即消费者从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感)认为,效用不同于物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所固有的属性,由其物理或化学性质决定;而效用则是消费者的满足感,是一个心理概念,具有主观性。

这正如传说中的那个馒头,尽管,从使用价值上来看,它与山珍海味不可同日而语,但当时当地,对于那个饥肠辘辘的君王,它却是天下至美之味。

这一常识已被聪明的商家广泛地运用于商品或服务的商业推广,这种做法在营销学界更是被冠以“饥饿营销”之名。

一、饥饿营销的概述
1、何谓“饥饿营销”
饥饿式营销是在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越如也”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类似于囤积货物、待价而沽。

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是指消费者从对
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它属于一个心理概念,具有主观性,这一常识在营销学中被称为“饥饿营销”。

在市场营销学中,所谓“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目的。

饥饿营销就是通过调节供求两端的量来影响终端的售价,达到加价的目的。

表面上,饥饿营销的操作很简单,定个叫好叫座的惊喜价,把潜在消费者吸引过来,然后限制供货量,造成供不应求的热销假象,从而提高售价,赚取更高的利润。

但“饥饿营销”的终极作用还不是调节了价格,而是对品牌产生的附加值。

2、饥饿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1)概念不同
“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
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目的。

“传统营
销”指的是一种交易营销,强调将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尽可
能多的顾客。

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消费者已经习惯这种固定模式。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有很强的交流性,
可以看到现实的产品并体验购物的休闲乐趣,同时也更取得了大众的
信赖。

(2)强调重点不同
“饥饿营销”是限量出产。

“传统营销”是关注生产
(3)核心不同
“饥饿营销”是以“吊胃口”的方式引来消费者的关注而后以限制出产
量的方式跟进。

“传统营销”是交易,诱使对方发生交易尽快获利的
这样一种方式。

二、我国“饥饿营销”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为了更快更多获得市场占有率与赢取利益,企业不得不采用各种营销手段。

目前,市场上的营销手段也是层出不穷。

其中,饥饿营销的策略在市场中的运用虽然为数不少,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饥饿营销”策略的运用却不尽人意,如“中国茅台酒”,他想以此种营销策略获利,限制给经销商的产品量,而经销商将计就计,宣称购买茅台酒的顾客须提前预定并在消费者身上大赚了一笔,而“中国茅台”并未真正获利。

那么此种现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对欠缺。

经营者的目标与理念基本是:一切向钱看;第二,缺少能让消费者产生心里共鸣的产品,因为产品的功能性利益,品牌个性,组织品牌形象,自我表现,情感关系的打造不符合区域市场的心理,难以与消费者达成心理上的共鸣,这是“饥饿营销”运作失败的根本原因;第三,除去垄断的国企之外,中国缺乏世界一流品牌。

三、企业运用“饥饿营销”的步骤
企业运用“饥饿营销”时,一般会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强力的宣传造势,第二步是人为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第三步就是加价销售。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强力的宣传造势
是指在产品推出市场之前,运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对产品进行大力的宣传,制造出一些能够足够吸引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卖点”,促使消费者产生一种迫不急待得到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和冲动,为新产品的最终上市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每部上映之前都会做出一些对剧中人物命运的猜想,使得消费者急切地想要进入电影院一探究竟。

(2)人为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
一般是指当产品推出市场后,消费者前往购买时,却出现由于购买者“过多”,而出现“缺货”现象,消费者不得不提前预定。

例如:微软公司的windows7在中国的上市销售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加价销售
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想要第一时间获得想要的产品或服务就必须要付出比正常价格高出很多的高价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消费者由于受前面产品宣传造势的影响,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困惑或兴趣,就宁愿多花金钱来实现。

当然,针对不同的产品特点或行业特点,企业运用“饥饿营销”的步骤也会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动,但总体说来这三个步骤是大多数行业或产品会采用的。

四、企业运用时注意事项
“饥饿营销”策略在文化娱乐行业运营的比较多,通过立体造势,制造读者和热销局面,轻松地让购方感到紧俏压力,通过足够的宣传面可以
实现对竞争对手的封杀,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在消费者。

在中国“饥饿营
销”的发明者是广州本田,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现在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都已经了解和认识了“饥饿营销”的销售方式,他们不
会为了某一品牌的产品而去等待那么长时间或者非要加价去买,现在对
于大多数商品而言,消费者可供选择的种类和品牌都很多,所以,他们
认为没有必要“单恋一枝花”。

因此,虽然有不少运用“饥饿营销”取得成功的企业案例,但是,运用“饥饿营销”还是应该要慎重,运用之前必须要考虑:产品是否对消费者
有足够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产品是否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公司是否
具有进行大规模营销的实力和能力。

只有这三个方面的答案都是“是”的
情况下,企业才可以考虑使用“饥饿营销”。

而且,“饥饿营销”一般只适
用于强势品牌,相对弱势的品牌几乎没有任何“资本”可以搞“饥饿营销”。

同时,对于弱势品牌而言,除了其品牌忠实消费者之外,一般消费者对
于弱势品牌的要求都比较苛刻,所以,如果不能马上购买到产品,大部
分有意向的消费者可能都会流失。

所以,“饥饿营销”成功与否,与其竞争度、消费者成熟度和产品的替代性三大因素有关,只有在市场竞争不充分、消费者心态不够成熟、产品综合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较强的情况下,“饥饿营销”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否则,厂家就只能是一厢情愿。

需要注意的是,“饥饿营销”是一种很特殊的营销方式,企业在运用时不能与其应具备的商业道德相违背。

而且,“饥饿营销”仅仅是一种营销方式,它必须建立在企业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品牌美誉度的基础之上,因此对于企业而言,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和美誉度才是最重要的。

五、企业应如何运用“饥饿营销”策略
1、慎选容易与消费者产生心理共鸣的产品
产品再好,也需要有消费者的认可与接受,拥有足够市场潜力,饥饿营销才会拥有施展的空间,否则一切徒劳无功,甚至还会患上一身病。

饥饿营销运行的始末始终贯穿着“品牌”这个因素。

首先其运作必须依靠产品强势的品牌号召力,也正由于有“品牌”这个因素,饥饿营销会是一把小双刃剑。

剑用好了,可以使得原来就强势的品牌产生更大的附加值;用不好将会对其品牌造成伤害,从而降低其附加值。

所以说,强势的品牌、讨好的产品加出色的营销手段才是饥饿营销的基础。

如美国苹果公司生产的产品就是一个典型的能与消费者产生心理共鸣的产品,且成功的运用了饥饿营销的手段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2010年9月25日,备受期待的iPhone4终于在中国全面发售。

联通和其销售伙伴苏宁电器在全国店面销售含iPhone4手机的合约计划,苹果公司在其4家零售店出售iPhone4裸机。

恰逢中秋和国庆两大促销周之间,iPhone4销售气势如虹,曾一度脱销。

在苏宁电器的第一个小时销售中,平均每秒销售2台iPhone4手机。

多家销售门店出现排队等候现象,黄牛党趁机入市推波助澜。

同时,苹果在中国官方网站公布最新的iPhone4购买须知,称每位顾客每天限购一台iPhone4,并且需在线预订后才能到零售店购买。

这充分说明了苹果公司又一次成功地在中国演绎了“饥饿营销”。

主要得益于几个月来各种媒体的介绍推介,国外相关产品的评论,还有苹果公司强大的品牌积累,现在的消费者针对iPhone4,正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

无论iPhone4的具体功能和价值如何,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加入到疯狂购买的人群中去,满足自己获得最新潮苹果产品的满足感。

这种现象和中国古代的一个民间传说十分相似。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少时家贫,被迫到黄觉寺当了一名小和尚,四处化缘,历尽人间沧桑。

有一次,他一连三日没讨到东西,又饿又气,在街上昏倒了,被一位路过的老婆婆救起带回家,将家里仅有的一块豆腐和一小撮菠菜,红根绿叶放在一起,浇上一碗剩粥一煮,喂给朱元璋吃。

朱元璋食后,精神大振,问老婆婆刚才吃的是什么,那老婆婆开玩笑说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汤”。

后来,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尝尽了天下美味佳肴。

突然有一天他生了病,什么也吃不下,于是便想起了当年在家乡乞讨时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当即下令遍访天下,找到那个老婆婆,请她再做一次同样的汤。

但是当朱元璋品尝了同样原料同样方法做出来的汤后,觉得根本不好喝,再也没有当初那种美味的感觉了。

所以,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即消费者从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中所获
得的满足感)认为,效用不同于物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物品所固有的属性,由其物理或化学性质决定;而效用则是消费者的满足感,是一个心理概念,具有主观性。

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某种产品或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和满足感,这种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就会被极度放大,成为消费者追逐的目标。

其实,“饥饿营销”的运作,不仅仅只是靠品牌的效果可以支持的。

它的成功运作需要一整套完整市场操作手段和出色的产品支持,而美国苹果公司确实运用得恰到好处,实属一个将“饥饿营销”手段运用得相对很成功的案例,值得其他企业效仿。

2、适度制造市场短缺
在商品日益丰富和愈来愈同质化的今天,人为的短缺是有一定风险的。

所以,限量的前提必须是该商品具有其他同类商品在某种属性上不可替代的优势。

如民营企业洛阳申泰房地产接手后的伊川杜康酒厂推出了第一批仅针对伊川县市场销售的杜康“乡情”酒,采用饥饿营销法进行市场推广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据伊川杜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冠超介绍,由于该产品品质上乘,售价低廉,又以报答伊川父老为消费者情感诉求的切入点,所以产品一经推向市场,便受到伊川当地的追捧,主要缘于这款产品已经具备了采用“饥饿营销”的条件,即其性价比与其诉诸的乡情目前在伊川当地尚无可替代者。

另有意大利新世纪的皮衣商行,以出售紧俏新款皮衣而闻名于世,尽管该商行的皮衣货畅如流,却未采取多多益善的营销之法,而是率先在全国同行中实行了“限量促销”,并推出“梯子降价”
优惠顾客的策略,即购买该公司产品次数越多,享受价格优惠的比例越高。

就是说每天限量销售一百件,买一件不打折,买两件打9折,三件8.8折,以此类推,每位顾客每天限购四件(最高可享受8.6折的优惠)。

这一促销术推出后,公司不但没有因产品走俏后限量降价而失利,反而独发大财,在市场上至今盛名不衰,顾客盈门。

按常规,产品如果在市场上走俏成了名牌,就借此机会抬高产品销售价格,并且增加产品数量,否则似乎有悖常理,其实不然。

上述实践的成功告诉我们,对名牌实施“限量降价促销术”,不失为高明之举。

首先,这种办法使一些本想加入这个行业的竞争对手,慑于其奇特的营销策略,知道自己无法在名气、价格、质量等方面与之竞争,只好望而却步。

其次,可以在减少大笔营销费用的基础上,凭借名气和价格优势广引回头客,维持销量。

再者,有助于延长企业产品获利的黄金时间,防止质量滑坡。

另外,还可以使企业均衡组织生产,抓紧时间开发新产品,防止新旧产品交替出现断档,减少新产品问世的广告费用。

如郑州一家衬衫厂曾经设计生产了一种款式新颖、质地优良的活领棉衬衫共计10万件,因价格适中,经过试销很是抢手。

但该厂厂长却毅然决定:只向市场投放6万件,剩下的4万件暂缓出厂。

结果许多喜欢上这种衬衫的消费者因没有买到第一批上市的货而四处打听,还后悔不迭地说:“下次见到不能犹豫,要马上‘抢’到手。

”“三分饿,七分饱”。

生活中饮食也当如此,市场上搞促销也情同此理。

时下,消费者注重个性已成时尚,购物时喜欢求新求奇求异,忌讳“随大流”。

企业在促销时,不搞铺天盖地,而是讲求适量、甚至限时销售,总给市场留点“空”,让“上帝”们有点儿“饥饿感”。

这样不仅能满足顾客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刺激购买欲望,而且能使企业的产品一直保持旺销的势头。

最成功的营销
不是如何把产品卖出去,而是如何让消费者乐意买你的产品。

作为“饥饿营销”法,人为的短缺是指生产商或销售商采用了限量生产或限量销售的手段。

人为制造短缺,其目的无非是利用物以稀为贵的价值法则,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因短缺引发的强烈购买欲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同时对上了点年纪的消费人群,饥饿感更是一种深切的集体记忆。

人为短缺对集体记忆的唤起,无疑是此法屡屡得手的主要因素之一。

3、巧用“吊胃口”的促销手段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P·萨缪尔逊有一个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满足/欲望,它所揭示的正是饥饿营销的另一法则——吊胃口。

如公式所揭示的,为维持相同量的幸福感,在分母——“欲望”被无限放大的时候,作为分子的“满足”必须保持同步的增加,也就是说“欲望”一旦产生,为满足欲望的消费必须接踵而至。

这是吊胃口的作用机理。

吊胃口的种种营销实践不胜枚举,其中运用最为娴熟的当数影视大片的前期造势,其中又以好莱坞手法最为登峰造极。

往往是在大片尚未上映之前,铺天盖地的宣传无孔不入,从拍摄花絮到主角绯闻,从投入金额到故事梗概,从小道消息到正式预告,中间还夹着一些有趣的花絮。

总之,他们会把你的胃口吊得老高老高,随着饥饿感的加深,你终会乖乖地跑进电影院,即使在你走出电影院以后大呼“没看头”,但下一次仍会被引领进去。

如是再三,以至于最后竟呈现出这样的逻辑假相:好莱坞不是在卖电影,而是在对观众饥渴的灵魂完成一次次神圣的救赎。

微软Windows 7于10月24日在中国上市。

不过,据了解,由于货源紧张,仅仅上市两天以后,这款产品就出现一货难求的情况,也是微软在采取“饥饿营销”。

在推出vista的失败后,微软是吸取了足够的教训,本次推出win7,有很多种推广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如铺天盖地、真真假假的评测文章(什么系统稳定啦、比苹果的雪豹系统更好啦等等),附带有中国DNA的操作系统(中国研发部参与设计)、甚至还推出有10层牛肉的win7汉堡,可谓深入人心。

而最新的消息,中国的win7售价将低于全球的其它国家售价。

这很明显,win7的确是采用了饥饿营销中的“吊胃口”
手段来探测市场,想方设法获取中国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份额。

当然,“饥饿营销”也不能随便采用。

首先,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品牌作为号召力,很难想象一个根本不为人所知的产品来采取饥饿营销,这肯定会适得其反。

饥饿营销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使原来的产品品牌更加具有号召力,同时在推出后获取更大的利益。

一旦用得不好,还会对品牌造成伤害,从而减少利润。

总之,我认为从市场操作手段来讲,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创造心理共鸣,再好的产品也需要消费者的认可与接受,拥有足够市场潜力,饥饿营销才会拥有施展的空间;二是量力而行,厂家需根据自身的产品特性,人才资源,销售渠道,行销能力等量力而行,任何盲目的、自我膨胀的经济行为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

一味地高挂消费者的胃口,注定要消耗一些人的耐性,一旦突破其心理底线,猎物势必落入竞争对手的口中,这一环节应视为重中之重;三是宣传造势,消费者的欲望不一,程度不同,仅凭以上两个规则,还有些势单力薄。

欲望激发与引导是饥饿营销的一条主线,因此,宣传造势虽然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家常便饭,但却是必不可少。

新品上市,前期的软硬兼施,电视广告的普遍撒网;电台、报纸、杂志、电梯等媒体的重点培育;明星代言的眼
球吸引;车展的春光外泄;专业测评的权威指导;销售渠道的口径统一等等众多策略与手段,各有千秋。

各厂商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尽量做到选择有度,行销有法,推介有序。

四是审时度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关键性因素经常发生不规则的变动,感情转移,冲动购买也是常有之事。

因此,厂家需要密切监控市场动向,提高快速反应的机动性。

所以饥饿营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定低价-限供量-加价卖”,正如上述所说的,强势的品牌、讨好的产品、出色的营销才是关键,才是基础。

不了解对手,不认清自己,简单地去操作,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将“饥饿营销”用到恰到好处,这样就会让企业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取得较高的市场地位,让企业得已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货币战争》宋鸿兵
《市场营销概论》杨琼2006年7月修订版
《消费者行为学》符国群2001年第一版
《营销策划方法与原理》薛辛光2008年第一版
《服务营销理论与实务》刘红一2009年第一版
《销售管理》张启杰主编蒋晓荣田玉来副主编2009年第一版
致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