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洋东围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洋东围村
棉洋东围村位于月城镇东南部,距离月城镇政府约2公里。

东接新厅联社,西接美围联社,南接前寮联社,北月南村阳美联社。

自明朝年间,始祖松延公自潮入揭创基于绵里,及后分居散处,各自分土立社。

现村于明成化年间搬至此,起名为东兴社。

该村位于潮汕平原中部,村南面有榕江支流南河、二层巷和棉洋村内河。

明清时属揭阳县磐
溪都,民国时期属揭阳
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属揭阳县磐
东区,1952年属揭阳县
十二区,1958年属揭阳
县磐东公社,1975年属
揭阳县月城公社,1992 东兴社,郑晓琼摄于2015年
年属揭东县月城镇,2013年属蓝城区月城镇棉洋行政村。

2015年末,户籍人口986人。

其中,男性526人,女性460人;有80岁以上老人共10人,最年长者93岁(男)。

村民均为汉族,属潮汕民系,使用潮汕方言。

传统经营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农耕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甘蔗、小麦、豆类、果蔬;家庭养殖有猪、牛、鸡鸭鹅;家庭手工业有绣花、织布。

改革开放后,大量人口从事建筑业、五金业、塑料制品行业,部分村民在家经营传统种
养殖,大部分青壮年到珠三角地区务工或经商。

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生产、手工业、外出务工、商业经营。

乡道棉洋线经过该村。

1970年通电,1984年通水,1995年通电话,2008年通网络,1999年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

代表性民居有小宗祠,始建于明成年间,经历多次保护性重修,在2000年一次大修缮。

现大厅保护完美。

村里大厅内有天后圣母,每年三月二十三全村敬奉妈祖一天。

东围村大厅出寨门50米处西有古桥东兴桥,通往寨前过溪处,原貌为木板桥,现铺为水泥桥,方便过溪通行。

郑之栋先贤少时入塾读书,勤奋好学,稍长,因家贫故暂停读,然其求知心切,望学有所成能出人头地,旋于东围村之“指南轩”日夜攻读诗书和苦练书法,其学习之坚毅力和信念不亚于匡密,时因纸贵无法常买,则以砖代墨,几度春秋,孜孜不倦,终使学有长进,业有所成,于清末县试,考取优增贡生。

时祖国文化教育衰落,他睹此深感痛惜,立志不仕,决心兴学育才,以拯机危,先后就教于霖磐高等小学、磐奚公校(任校长),后又于汕头兴办“日新文学专修学校(址设汕头中山路)”自任校长,并恭聘黄铭初、郑心荣等饱学名师到校任教,该校在其悉力主办之下,颇具绩声,后因日寇侵华,时局动荡,该校于1938年迁回家乡,在“指
南轩”继续招生办学。

自古名师出高徒,郑之栋先贤对古典文学造诣殊深,加之教学有方,受教弟子多学有所成,如刘昌潮、林昌进、林英畅、卢晓彻等名人均出其门下。

郑先贤非但有才有绩,其书法之精工也显誉海内外,初工楷书,而后尤善长行书和魏碑,他行书苍劲有力,浑厚纯朴,蜚声远近,加之他平易近人,求书者众,其遗作存世者还多。

资料填报人:郑晓亮,初稿撰写人:郑晓亮,总纂人:郑杰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