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及反思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宋代苏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文氏外孙在乡村收麦的场景,展现了农耕生活的艰辛与乐趣,同时也体现了苏辙的人生态度和对亲情的深深眷恋。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亲情、劳动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劳动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农耕生活场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如白描、对比等,以及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可能对古代农耕生活
缺乏直观认识,对文言文中描绘的劳动场景理解有限。
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深入理解文本。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
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农耕图片,帮助学生构建直观场景。
2.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采用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3. 运用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提高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导语: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源于大地的馈赠,包括我们吃的粮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诗人陆游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去感受那份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
你们有没有参与过类似的农事活动呢?请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2. 展示图片:展示一些农村丰收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背景。
(二)、初读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提问:谁能简单概括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诗歌结构: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
描述了什么?
2. 精读关键句:如“湿薪如膏,野灶炊烟直。
”、“日未西斜,热力尚劲。
”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感受诗人对劳动的细致描绘。
3. 情感探讨:诗人对文氏外孙的劳动态度是怎样的?从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对劳动、对生活的何种态度?
(四)、拓展延伸
1. 对比阅读:陆游的这首诗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其他描绘劳动的诗歌有什么异同?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
2. 生活联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者感受?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五)、课堂小结
1.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陆游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也理解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尊重。
2.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尝试背诵这首诗,并写一篇读后感,分享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七、板书设计: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板书
苏
中心: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农耕生活描绘
作者情感变化
艺术手法:白描、对比
主题: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亲情的深厚
八、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真正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后续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