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专题五 “长津湖”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长津湖”精神
一、新闻素材
素材一:
全网寻人!八旬长津湖战役老兵捐款40余万,他还有个心愿……
在安徽宁国社会福利院有这样一位老人,在未满20岁时参加了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
那时他是一名通讯兵,为了保障战时的通讯,他和战友们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用生命保护电话线。
多年来,祝章成老人省吃俭用向烈士家属、地震灾区等捐款献爱心,累计捐款已有40余万元。
见到祝章成老人的时候,他正在宁国市老年公寓里和其他老人们一起观看电影《长津湖》。
同其他老人们不一样的是,祝老边看边流泪,时不时还起立对着屏幕敬礼。
2005年之后,祝老一直在宁国社会福利院休养。
尽管不愁吃穿,但老人始终过着朴素的生活,好多年都舍不得添一件新衣服,把节约下来的钱捐赠给社会和需要帮助的人。
直到现在祝老还精心保存着一件无袖雨衣和已经生锈破损的搪瓷水杯。
这都是他曾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用过的物品。
他曾经给牺牲的战友家属汇款,但因为地址不对,被退回了。
后来他将这笔钱捐献给了宁国当地的烈士家属。
十多年来,祝老共捐了近40万元,有200多张汇款回执单。
祝章成说:“我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一想到人民生活苦,我就把钱寄了给上级机关,请他们转交,哪里有困难的人就转给哪一个。
今年,河南的暴雨、云南的地震我都捐了款,另外每个月要向民政局交400块钱做慈善。
”
1950年10月底,不到20岁的祝章成随着大部队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祝章成说:“在我们行军的路上,美国鬼子的飞机投下燃烧弹、汽油弹,烧得老百姓可怜啊,这增加了我们的斗志,坚决打,坚决跟他干。
”
入朝后不久,祝章成在柳潭里参加了长津湖战役。
作为一名通讯兵,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保障前线阵地和团部的通讯畅通。
祝章成说:“那场血战打得可以说是炮火连天,只能看到火光和浓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完成了通讯任务。
我的指导员在战场上牺牲了,临死的时候他依然把枪对着敌人的方向……他的革命意志多么顽强。
”
1952年,祝章成跟着部队回到了祖国。
数十年来,祝章成省吃俭用,老花镜坏了,缠了一圈圈的线,都舍不得买新的。
除了把爱心款捐给烈士家属,祝章成老人还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支援千元“特殊党费”,给国家扶贫开发办公室捐赠一万元,捐给宁国市仙霞镇杨山村一万元用于修桥修路等基础建设,为支援新冠疫情防控缴纳“特殊党费”。
宁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们定期慰问祝章成老人,主动帮其寻找战友,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今年5月祝章成入选中国好人榜,老人说,相比那些为国家牺牲的烈士,自己做的并不多。
他心里最挂念的就是在战场上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们。
素材二:
《长津湖》香港热映引发主流价值同频共振
近日,以抗美援朝历史背景为题材的电影《长津湖》登陆香港院线,上映首日就有近40家影院排片130余场,有的场次甚至一票难求,尤其在刚过去的周末更是掀起观影热潮。
如此盛况并非偶然:一方面,香港与内地同根同源,这种根植于血脉的家国情怀能够激发人们强大的向心力与内聚力;另一方面,《长津湖》不负众望成为现象级大片,不仅领跑总票房突破40亿元的国庆档,更让观看主流电影成为国人日常与节庆的新时尚。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在市场化道路上日趋成熟的上佳表现,主流电影也从一度市场欠佳到渐渐赢得亿万国人的认可,尤其得到年轻人的欢迎与追捧。
紧贴时代脉搏、走进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正青春”可以说是当前主流电影制作的显著特征。
那种青年“心中有梦想,眼里有光芒”的昂扬锐气,那种眼底透着清澈、青春无限的英姿勃发,那种不加雕琢地对未来、对世界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傲然之姿,正是青年人才能由衷散发出来的。
进一步地说,力求在情感表达上生发深度共鸣与共振,恰是开启当代中国青年心门的一把钥匙,而当下主流电影亦将这一要义贯穿影片制作的始终,以历史真实来再现故事,以至臻至纯的情感打动观众。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认为:“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作家都不得妄想超过它。
”纵观一部部饱蘸深情的主流电影,当代国人,尤其青年一代可以体会先烈们面对当年积贫积弱之中华的无奈叹息,目睹他们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进不止的昂扬斗志。
“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
”“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
”这般赤子情怀,越发让当代青年真切感受到先辈们为中华民族摆脱深重苦难的
决心与无畏。
电影《长津湖》中的志愿军战士,临危受命,衣单食缺,强忍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奔赴战场,他们在冰天雪地间怀着一颗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战斗到最后一刻。
“小米加步枪、土豆加雪球”没有让他们心生胆怯,呵气成冰亦未能让他们后退一步。
在历时数十天的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与强敌殊死搏斗,勇创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万千战士毅然决然地冲锋陷阵,埋骨他乡,赤胆忠心,为国而战,他们奔赴疆场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让“英雄”这个词在那个当下有了更加可敬的时代注解。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兼备这种丰富的情感内核与画面呈现,主流电影一次次点燃了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他们的时代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意识,使其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同时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如上所述,当前主流电影制作越发聚焦,情节安排紧凑有序,选角倾向年轻群体,力求实现电影在多个层面的年轻化呈现与时代新表达。
正如电影《长津湖》在港上映引发的观影热潮,这一方面说明了主流文艺作品兼具主流价值的时尚引领与自觉,唤醒共同体意识,弥合代际差异,使情感在一代一代人之间、在一个民族内部流动起来;而另一方面则充分验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情感—心理结构”并非一种抽象性的存在,不论香港青年还是内地青年,他们会在历史大事件的表达中做到同频共振。
素材三:
浙江宁波:00后“时光修复师”为长津湖烈士修复遗物
电影《长津湖》的热播,意外地将这段历史里的英雄人物,与浙江宁波一群00后大学生联系到了一起。
10月底,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甬城文保实践团的师生们跟随“我为烈士来寻亲”公益项目发起人孙嘉怿来到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湖山村,上门查看需要修复的汪文才烈士的遗物。
汪文才烈士的侄子、65岁的汪勇义说:“小时候,常常听爷爷奶奶提起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大伯汪文才,但老人们由于伤心难过不愿多说,因此对大伯的事迹也知之甚少。
”前段时间一家人一起观看电影《长津湖》,联想到汪文才牺牲的时间刚好在1950年11月,不由心生疑问:汪文才是不是在长津湖战役中牺牲的?
汪文才烈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9兵团20军60师178团3营7连的副连长,1950年第一批入朝作战。
孙嘉怿有多年寻访烈士的经验,她带来的资料佐证,汪文才烈士就是牺牲于
长津湖战役。
“大伯本来打算回来后结婚,给女方的聘礼都送好了,但没想到后来牺牲了,牺牲时只有27岁。
”汪文才烈士的侄女汪晓燕说完忍不住红了眼眶。
家里唯一跟大伯有关的,只剩下半块依稀写着“革命先锋”的木匾和一个残旧的军用水壶。
由于岁月更迭,风吹日晒,这块木匾只剩下一半,字迹模糊,多处开裂,军用水壶也已变形掉漆。
团队成员在寻访烈属和老兵的过程中,发现烈士和老兵遗留下来的文书、证件、照片等经历几十年时光,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霉变等问题,需要修复。
修复红色文书的想法在这些00后心中萌生。
他们发挥文化产业管理和文物保护技术等学科的专业优势,开展我为烈士修遗物项目,在以往艺术品鉴定与修复的基础之上,为烈士家属修复破损遗物。
修复烈士文书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件文书的完整修复过程短则半个月,长则几个月。
从暑假开始,团队成员在一堆堆“旧纸”中“穿针引线”“修复时光”,常常在工作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修复工作缓慢推进着。
除了掌握基本的修复技巧,耐心、细致,对原文书背景的充分理解也是修复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谢小风表示,“我为烈士修遗物活动”把红色文物资源的价值力量转化为党史学习的情感认同、理性思考和行动自觉,推动党史学习走深走实。
目前,甬城文保实践团已经完成了第一批共计7件烈士的文书、信件照片的遗物修复,陆续送到烈士家属手中,并在媒体帮助下,在全网征集“红色文书”。
截至目前,团队又陆续收到从辽宁、山东等地寄来的待修复红色文书8件。
实践团团长王益群表示:“一张烈士证、一封信、一张照片都诉说着烈士们的光辉岁月,承载了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我们将继续当好红色根脉的传承人、守护者,延续这一份责任和使命,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将烈士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
二、人物素材
素材一:
我在长津湖为战友修烈士陵园
抗美援朝老兵易金荣今年89岁,当年曾经在长津湖修烈士陵园,他对《环球时报》记
者表示,1954年的6月至9月,他和战友们一共修造、竖立6000多个烈士墓碑。
易金荣是湖北石首人,1932年出生,1952年10月参军,12月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被编入志愿军第16军32师95团工兵连,主要执行挖掘战壕、修筑工事、排雷布雷等任务。
1952年底至1953年7月,易金荣所在部队驻扎在平康,当地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
冬天寒冷的程度在易金荣回国后的人生中再未见过,“水一落地马上就结成了冰,不戴手套光手去摸门把手,手立刻会冻在门把手上,皮肤就要被粘下来。
鞋在雪里变湿后脚先是发热然后发冷,发麻。
”天气寒冷到残酷的地步,易金荣至今还记得有一次战斗中,战友无意中落入水坑,结果脚冻坏,不得不做截肢手术。
1953年春节,易金荣所在连队和另一个连队共同分到一头猪。
猪肉冻得硬邦邦,为了把这头猪分成两半,炊事班的刀都剁坏了几把。
易金荣描述,除了寒冷之外,饥饿是另一大挑战。
当时因为粮食无法及时补给,每天吃的是高粱米和腌小萝卜,小萝卜一煮就变成了水,根本无法吃饱。
尽管如此,他和战友们每天三班倒挖坑道,每班工作8小时,要保证完成挖掘任务。
从1号到6000多号
易金荣依然清晰地记得1953年7月27日这一天。
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这一天时年21岁的易金荣和战友知道自己可以活着回家了。
“平时《志愿军》报的字体都是黑色的,当天《志愿军》报用红色字体刊发了停战协定的消息,下午两三点我们就看到报纸了,非常高兴,心想不会死在朝鲜了,可以活着回家看父母。
”
但易金荣和战友们并没有马上返回祖国,而是留在朝鲜参与了长达四年的重建岁月。
当时,易金荣所在部队完成的第一项任务是在三八线沿线修筑防御工事。
他回忆说,“7月27日停战,从8月份开始,我们就被派到三八线沿线修筑工事。
停战后,以三八线为界,双方各退两公里,中间有四公里宽的非军事区,没有老百姓,也没有部队。
分界线上架设铁丝网,我们就在离非军事区几十米的地方修碉堡。
”
此后,1954年易金荣所在部队赴长津湖执行烈士陵园的修建任务,为牺牲的战友修建一个“家园”。
长津湖战役是在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东线部队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在长津湖一带给美国侵略军的一个沉重打击。
易金荣回忆,部队是当年的“阴历5月13日出发的,早上吃完饭集体乘车,中午11点左右抵达长津湖地区。
”在老人的回忆中,听当地人讲长津湖是个更冷的地方,冬天最冷的时候零下50摄氏度,下雪时,雪能达到人的胸口,当地老百姓都不出门。
也因此,易金荣和战友们修建烈士陵园只能在夏季动工。
根据介绍,当时战友们分组行动,担架连的战友发现牺牲烈士的遗骸后如果是完整躯体会将其装进一个正常尺寸大小的棺材中,如果是残骸会装进1米长的棺材中。
作为工兵连的一员,易金荣和战友们负责为烈士竖烈士纪念碑,有名字的刻上名字,没名字的刻上“烈士”两个字,中间立一个大碑,上面写着“烈士永垂不朽”。
碑是用水泥做的,从1号、2号、3号、4号,一直编到6000多号。
第二年夏天,易金荣和战友们对烈士陵园的纪念亭等部分进行了完善,烈士陵园竣工。
素材二:
特殊的团聚!72岁女儿第一次见长津湖牺牲父亲容貌
近日,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还原画出志愿军烈士张所聘的肖像,其72岁女儿张玉秋第一次“见到”父亲的容貌,顿时落泪。
张所聘在长津湖战役中牺牲时,年仅21岁,女儿在父亲参军时还没出生。
退休警察走遍15省绘100多幅烈士画像,让英雄与亲人“团聚”。
素材三:
93岁长津湖战役亲历者:我幸运地活下来,亲睹国家繁荣富强
电影的场景和我当年参加战斗的场面一模一样,这辈子也忘不了呀!”10月16日晚,家住安徽省萧县白土镇董店村的93岁抗美援朝老兵卢致俭在子女的搀扶下,第三次观看了电影《长津湖》,他依然难掩激动。
卢致俭1928年出生,1948年3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和东南沿海系列战役。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成为首批入朝志愿军的一员。
在长津湖战役中他是尖刀排战士,共刺杀了14名敌人。
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并被授予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抗美援朝荣誉勋章等。
19日,卢致俭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说:“经历了那么多次战斗,我幸运地活了下来,亲眼目睹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战友们的鲜血没有白流。
”
在采访中,卢致俭回忆了让他终身难忘的长津湖战役。
他说,火车刚到朝鲜没多久,他们就接到了前方铁路被敌军破坏、必须原地待命的命令。
过了大约1个小时,突然看到美军侦察机轰鸣地飞过头顶,并朝着部队隐蔽的山上投下炸弹,好多战士不幸牺牲。
空袭过后,火车已被炸坏,部队只能步行赶赴战场。
白天隐蔽,晚上急行,7天后终于冒着大雪赶到前线。
1950年11月27日傍晚,卢致俭所在的27军80师,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行进在长津湖东北部。
为躲避敌人侦察机和轰炸机,他们白天在雪地中埋伏,夜里急行军。
由于缺乏御寒服装,一些战士倒在了风雪中。
他渴了抓把雪吃一口,饿了就啃冰疙瘩般的馒头和土豆,直到战斗结束,才发现自己冻掉了10个脚趾尖。
据卢致俭老人介绍,他所在的27军进入长津湖地区时,遭遇到朝鲜五十年一遇的严寒。
他说:“当时枪栓都被冻住了,手和枪粘在一起,一动就火辣辣地疼。
我们用带刺刀的长枪,拼死朝敌人刺去。
”
卢致俭带着两名战士组成的战斗小组,深夜摸进一个美军营地。
此时,除了两名哨兵外,其他人都在睡袋里酣睡。
卢致俭和战友悄无声息地干掉哨兵后,突袭敌营,消灭美军多人。
战斗结束,三人在搜寻残敌时,遭遇伏击,两名战友不幸牺牲。
“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我的心就像在流血。
”卢致俭老人哽咽着说,自己年仅19岁的弟弟卢剑也在执行通讯任务时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三、名言金句
1.勇将就像树根,从那里作为枝生出勇敢的士兵。
——锡德尼
2.一头雄狮率领着的一群绵羊,会战胜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
——拿破仑
3.一个忠贞的军人,跟狮子那么勇敢,跟婴儿那么驯顺,他只知道执行命令。
——法国作家法朗士
4.一个将军不可缺少的品质是刚毅。
——拿破仑
5.一个合格军人的五种境界:知识,智慧,责任,意志,道义。
现在大部分都在知识这一层面上!——军事战略专家戴旭
6.一个个顶盔带甲、全副武装,就像一群展翅风前羽毛鲜明的鸵鸟,又像一群新浴过后喂得饱饱的猎鹰;他们的战袍上闪耀着金光,就像一尊尊庄严的塑像;他们像五月天一般精神抖擞,像仲复的太阳一般意态轩昂,像小山羊般放浪,像小公主般狂荡。
——莎士比亚
7.养军千日,用军一时。
——马致远
8.血染沙场气化红,捐躯为国是英雄。
——董必武
9.现在转业退伍军人找工作不容易。
政府要成立高级别的退伍转业军人就业辅导机构。
许多退转军人可进入大学学习管理,他们基本素质不错,毕业后肯定成为香饽饽。
——胡锦涛
10.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张思德
11.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12.司令官以闲静为治事要则,闲静者,不亲小节之谓。
——蔡锷
13.适于将军的条件是果断,慎重。
——塔西佗
14.士兵在长期征战的生涯中以军为家,以对伟大领袖的忠诚替代爱国热情。
——蒙森
15.士兵们的优秀往往可以弥补将军们的错误。
——蒙森
16.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无名氏《十五从军征》
17.没有胆量就谈不上杰出的统帅,也就是说,生来不具备这种感情力量的人是决不能成为杰出的统帅的。
——克劳塞维茨
18.良好的军事领导能左右周围事物,一旦他为周围的事物所左右,他就将失去下属的信任。
——蒙多马利
19.军人的爱并不排斥黄昏的漫步,海边的嬉戏;但更多的却要洒落在边防小路上,交付给闪光的枪尖。
——佚名
20.将帅的坚强意志,就像城市主要街道汇集点上的方尖碑一样,在军事艺术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克劳塞维茨
2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22.既然是理想的士兵,就得绝对服从军官的命令。
绝对服从就是绝对地不负责任。
——芥川龙之介
2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毛泽东
四、高考立意
1.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2.勿忘国耻,感恩先辈
3.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
4.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5.我们不是为自己而生,我们的国家赋予我们应尽的责任
6.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