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深圳福田华富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深圳福田华富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精神,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确立了一种新价值观。
当前,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倡导对话协商、共享共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成为世界各国的现实需要,当今国际社会发展所需的共同价值得到凸显。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这种共同价值是对不同国家、民族价值观念的融合与升华,体现了当今世界的价值共识。
应当看到,共同的生活条件和共同的价值尺度,是联结共同体的纽带,而共同的价值观念则是共同体的精神存在方式和思想基础。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这种共同价值观打破了零和博弈、丛林法则等旧观念,明确了一种以和平发展、责任共担、合作共赢为特征的新价值观,成为改进全球治理体系的观念基础。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一种新时代观。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上审视时代问题,对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做出当代的自我阐明。
正如黑格尔所言,“每一哲学都是它的时代的哲学”。
作为我们时代的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对时代发展变化的真知灼见,反映了对时代境况和发展取向的准确把握,从而彰显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在当今时代,体现世界文明意识的纽带将各国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此必须增强互信、促进平等和共享,基于满足共同利益的需要,实现更加公平合理、包容互惠的全球治理。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了一种新文明观。
人类历史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融汇而成的波澜壮阔的画卷,不同文化主体在交流与对话中增进共识,人类未来的命运处于相互构成的境遇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明壁垒,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汇聚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发展的文化合力,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主张。
只有让不同文明在和而不同的交往中生生不息,在交流互鉴中同放异彩、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才能共同书写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华章。
为此,应立足于世界历史的走向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自觉培育人类文明新形态。
我们要在生生不息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汲取实践的智慧,在当代世界文明交往实践中生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创造性,促进跨文化对话并在其中形成一种面向未来的世界观念。
同时,要切实分析当今时代全球领域的矛盾和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和矛盾的实质,开辟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合理路径。
在此基础上,深化对当今世界发展总体格局的认识,把握时代要求和现实问题,确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逻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惠
及现代人构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臧峰宇史海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资源与时代内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内涵。
B. 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是联结命运共同体的纽带,是改进全球治理体系的观念基础。
C.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世界各国需要倡导新型国际关系,从而使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得到凸显。
D.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一种新文明观,消除了现实生活中的文明壁垒,打破了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
2. 下列对全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即亮明中心论点,接着从不同角度,层层递进,展开论证,最后提出建议。
B. 文章第二段综合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了一种新价值观的观点。
C. 文章第三段引用黑格尔的话,是为了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的时代精神,是一种新时代观。
D. 文章论述全面,既阐明了全球治理、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又客观地指出当今时代在全球领域仍存在着矛盾和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丛林法则这些观念是不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不能体现当今世界的价值共识。
B. 在当今时代,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新冠病毒等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达成价值共识,团结合作。
C. 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文明观是一致的。
D. 我们应当努力学习西方文化,携手共进,将民族复兴与人类命运体融为一体,自觉培育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
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
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
”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
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
他迈着
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
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
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
“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
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
”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
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
”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
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
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
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
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
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
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
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
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
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
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
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
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
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
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
有轻微的叩门声。
没错,是叩门声。
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
奇香扑鼻。
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
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
华昌困倦欲睡。
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
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
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
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石钵头愕然。
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
”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
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
”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
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
”“哦。
”华昌说,“桌上有。
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
”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
石钵头抓过端砚。
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
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
”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
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
拿开,俺不收钱。
”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
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
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
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多数八岁到十岁的儿童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
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他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会持续许多年,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贏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生病或者听话。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
象的发展。
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后来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
同父亲的关系变得重要起来了。
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
母亲热爱新生儿,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
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
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
而不是出于他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鉴于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父亲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
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
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
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
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
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他发展了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父亲的良知。
前者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后者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摘编自《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爱,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因为是她赋予了孩子生命。
B.儿童与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因为获取母爱必须努力且让人快乐。
C.面对这有条件的父爱,顺从者就会获得父爱,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
D.父亲代表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爱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现象入手,通过细致深入地分析儿童的心理需求和表现,来得出观点。
B.本文在分析母爱与父爱的本质时,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强调了其不同点。
C.各段按时间顺序安排既从道理上阐明父爱母爱的内涵,又体现了语言的简洁。
D.全文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行文,属“总分总”的结构。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到十岁的儿童会写一首诗,画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送给父母,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
B.有些儿童有意表现出“自己弱小、生病或者听话”,是想从父母那里获得更多的爱,表现出的实质心理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C.儿童成长的最初几年内,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与母亲比,但随着年龄增长父亲的作用会变得重要起来。
D.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意味着变得成熟;同时发展父母的良知,才不会变得严厉而没有人性或失去自我判断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文言文阅读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
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
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
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11.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艰难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 ①②③
B. ①⑤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
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
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 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
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 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
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
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 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
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13.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②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江宁。
14.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阴晴不定的特点,而且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B.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
诗人将景、事、情三者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D.“草绿湖南万里情”一句借眼前之景抒别离之情。
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又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于其中,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可以喻指情感不断,像芳草一样延伸。
15.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没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体现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描写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万箭齐发的战斗场面的两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荡在浩渺的江面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中国已向数十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提供了援助,而救援物资上的标语尤
为醒目。
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古代名言“千里同好,坚于金石”“青山一道,同担风雨”,也看到了韩国古诗“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德国谚语“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对于这一类标语,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列句子中,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就行了。
B. 令爱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点赞青春》备受大学生喜爱,做客栏目的几位大学生讲述了自己精彩的故事,亮点摘要如下:小李说:“我是橄榄绿青年志愿者,清理京广铁路沿线垃圾,清除违法小广告、回收废旧电池,曾赴黄淮流域重污染区进行调研宣讲并参与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环保志愿活动。
”小王说:“我父母身患重病,弟弟患先天性心脏病,我坚持勤工俭学照顾家人,带着弟弟上大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我要做社会的有用之才。
”小赵说:“我是经济研究院一名博士,从小喜爱读书,厦大图书馆公布的‘2015年入馆达人榜’,我以313天(节假日休息)荣登榜首。
”
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的青春最值得点赞?请发表你的看法,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B项,“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是联结命运共同体的纽带,是改进全球治理体系的观念基础”错,原文“共同的生活条件和共同的价值尺度,是联结共同体的纽带”“这种共同价值观成为改进全球治理体系的观念基础”。
C项,“世界各国需要倡导新型国际关系,从而使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得到凸显”错,“从而”强加因果。
D项,原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消除”,不是已经“消除了”“打破了”。
故选A。
【2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