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重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事理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中国军事思想
第一节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人们长期从事
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具有五个特点:实践性,阶级性,时代性,继承性,创新性。
◆西周时,产生了两部较系统记述作战经验和军事原则的兵书《军志》和《军
政》。
这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重要标志。
◆夏商西周时期,在军事指导思想上,“天命观”是其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经历了秦到清朝前期的缓慢。
秦汉时期的军事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大一统的战争观;集中统一的建军观;长治久安的国防观;度德、量力、较智、竞技的制胜观。
北宋初期,开始了中国战争史上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时期。
◆宋仁宗时编撰的官修兵书《武经总要》,不仅论述了“指南鱼”的制作,收
录了我国最早配置成功的火药配方,论述了现代意义上的火箭,反映了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思想
◆《武经七书》:宋神宗时,颁布《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
缭子》、《三略》和《李卫公问对》7本兵书,合称《武经七书》,官定为武学教材,其目的是兴武备、建武学、选武举。
明朝最杰出的兵书有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以及茅元仪编撰的我国古代部头最大的兵学巨著《武备志》。
二、《孙子兵法》简介
孙武生平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生卒年月不详,主要活动在吴王阖闾时期和吴王夫差时期。
《孙子兵法》十三篇简介
《计》篇4内容
1.本篇开篇阐述慎战思想:“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2.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战略基本要素道、天、地、将、法。
七个战术基本要素:主熟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3.在“兵者,诡道也”这一观点的统帅下,列举了将帅进一步欺敌误敌的12种战法,即“诡道十二法”。
其目的在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作战》篇速战速决,即“兵贵胜,不贵久”
《谋攻》篇“全胜”思想
一般原则“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最高原则“不战而屈人之兵”
军事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全胜”的方法:政治上“伐谋”“伐交”军事上“伐兵”“伐城”
《形》篇力量积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势》篇力量出击“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虚实》篇把握主动权孙子主张要牢牢掌握战略战术上的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避实击虚”“因敌变化”
《军争》篇“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是军争的基本原则
《九变》篇
《行军》篇以“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为原则,使将帅“与众相得”,令行禁止,团结一致对付敌人。
《地形》篇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九地》篇心理问题“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火攻》篇“慎战”即不被情绪控制“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因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而应“明君慎之,良将警之”,这才是“安国全军之道”。
《用间》篇孙子强调战争中的“先知”,认为“先知”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条件,但先知“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
第二节毛泽东军事思想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及其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
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
三、毛泽东的战争观和战争方法论
◆战争观是人们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显示了研究和指导战争的立场和观点。
毛泽东的战争观,是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战争本质及其有关问题的最根本看法。
◆毛泽东的战争观的主要内容有
1.战争的起源和根源战争的定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产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
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私有制是战争的起源,压迫者阶级、剥削者阶级是人类战争的真正根源。
2.战争的本质和目的
(1)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毛泽东对战争与政治关系的论述解释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战争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军事现象,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战争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政治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战争不仅是实现政
治目的的手段,它还反作用于政治,推动政治。
(2)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战争离不开经济,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依赖于经济,战争就其实质上说,就是交战双方为了了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的冲突和斗争。
战争起源于一定的生产方式,战争依赖于社会的经济力量,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战争的本质和目的,无非是为了取得或维护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3.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
一类是非正义的。
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
4.战争的最终目的和消灭战争的途径。
要最终消灭战争,必须消灭阶级、铲除
产生和滋养阶级的私有制。
战争随着私有制、阶级的产生而产生,它必然随着私有制、阶级的根除而灭亡。
毛泽东的战争方法论
战争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战争规律的基础上,依据战争规律确定自己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
1.必须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
2.着眼特点,着眼发展
3.主观指导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第一,要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
第二,要
善于学习,勇于实践。
第三,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立足全局,照顾局部,把握重要关节
四、毛泽东的人民军队思想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我军始终具有无产阶级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
人民军队的性质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我们人民军队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执行无产阶级革命政治人物的武装集团。
确立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唯一的宗旨。
(三)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和瓦解敌军,是人民军队创建过程中提出并逐步完善的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
(四)人民军队的三大民主实行政治、军事、经济三大民主。
(五)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三项任务。
(六)人民军队自觉的革命纪律人民军队的严格纪律,是建立在全体官兵政治一致和高度自觉基础之上的,是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革命纪律,这是与旧军队纪律的根本区别。
毛泽东在制定军队纪律时,其根本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维护人民利益;二是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
初创时“三条纪律”、“六项注意”、四项俘虏政策,后补充完善形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是全军行动的行动的基本准则,它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自觉维护群众利益的本质。
五、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是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
1.兵民是胜利之本2.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3.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斗争形式相配合4.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5.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六、人民战争的战略技术
1.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2.坚持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是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战胜进犯之敌的防御。
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
是单纯为了挡住敌人进攻的防御。
3.力求实现歼灭战
4.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5.三种作战形式紧密配合、适时转换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三种基本作战形式。
6.慎重初战,执行有利决战一是必须打胜;二是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三是必
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
7.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
第三节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一、科学含义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及
军事斗争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战争与和平理论、国防建设理论、军队建设理论、军事战略理论。
(一)新时期战争与和平理论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2.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但战争危险依然存在
3.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
(1)任何制度的国家只要推行霸权主义,都可以成为战争的策源地。
(2)霸权主义,既有世界霸权主义,又有地区霸权主义,两者侵略扩张
的本质相同。
(3)霸权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出表现为国际事务中的“强权政治”。
4.提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冲突双方应相互克制,求同存
异,灵活地通过协商、对话等一系列政治方式,加以和平解决。
(二)新时期国防建设理论
1.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
战争的临战状态,真正转到恶评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
2.正确处理国防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第一,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
建设的大局第二,国防建设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第三,国防建设作为国家整体利益的一个内在需要,必须同国家经济建设协
调发展起来
3.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第一,提出国防建设要以国家利益为
最高准则
第二,建立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第三,发展国防工业要实行“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方针
第四,发展国防科技要坚持自力更生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国防科技水平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第五,加强国防教育,强化全民的国防观念。
(三)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
1.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目标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
规化的革命军队是总目标和总任务
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
2.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
3.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使军队发展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
4.注重质量建设,走精兵之路
5.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
(四)新时期军事战略理论
1.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2.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第四节江泽民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论述
◆两个课题江泽民紧紧围绕着我军“打得赢”和“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两个转变在军队建设上要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
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两个历史任务跨越机械化建设发展的高级阶段,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
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
第五节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论述
◆一、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做到“六个统筹”(熟悉)
1.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
2.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
3.统筹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
4.统筹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建设
5.统筹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
6.统筹主要战略方向建设与其他战略方向建设
二、军队要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
(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证,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拓展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章战略环境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国家的地缘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以及与地理密切相
关的国家关系等因素。
我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我国地缘环境具有如下特点1.我国边界线长,是世界上相邻国家最多的国家之一2.我国周边国家人口众多,是国家人口上亿最集中的地区3.我国周边战略力量相对集中,是世界核武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4.我国周边国家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安全环境复杂
◆增强海洋国土观念五个树立
1.要树立海洋国土观念(了解即可)海洋国土,包括一国的内海和领海,该国
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是一国内海、临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历史性的海疆水域等所有管辖海域的总称
2.要树立海洋资源观念
3.要树立海洋经济观念
4.要树立海洋权益观念
海洋权益是国家在海洋上依法享有的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的权利和利益的总称,既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权益的内涵主要有:一是海洋政治权益,二是海洋经济权益,三是海上安全利益,四是海洋科学利益
5.要树立海洋防卫观念
◆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
1.美国对我国安全具有综合性威胁
2.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
3.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
4.民族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威胁我国安全
5.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
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和立场
(1)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只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才能实现和平统一
我们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
1.有坚定的国家决心
2.有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基础
3.有对所拥有海域上进行有效管理
4.有灵活的外交手段
5.有一支制海型海上力量
第三章中国国防
第一节国防概述
◆国防的基本要素
1.国防的主体是国防活动的实行者,通常为国家。
2.国防的目的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
3.国防的手段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
方面的活动。
4.国防的对象是指国防所要防备和抵御的行为。
一是“侵略”,二是“武装颠
覆”。
◆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所有国防的着眼点都在于捍卫和扩大国家利益。
◆国防的地位和作用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
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国防历史的启示
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2.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4.科技的进步是国防强大的重要保证
第二节国防历史回顾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国防体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国防领导体制(了解)
(一)中共中央的国防领导职权
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国防职权
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制定有关国防方面的基本法律,选举中央军
事委员会主席,改变或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国防方
面的不适当的决定。
(三)国家主席在国防方面的职权: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四)国务院
(五)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国防方面的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最高国家军事机关,负责领导全
国武装力量。
职权: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决定军事战略和武装
力量的作战方针,协同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科研生产
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中央军委主席实际即为全国武装力量的
统帅。
中央军委主席一人中央军委之下,设有解放军总部机关,即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
二、武装力量体制
1.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于1927年8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
队,是中国武装力量的主体。
人民解放军由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组成,现役部队是国家的常备军,由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组成。
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7个军区直接领导所属陆军部队。
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部队属于国务院编制序列。
由国务院、中央军委
双重领导,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与分级指挥相结合的体制。
特点:军事性、公安性、地方性
3.民兵
三、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
◆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知道)
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国防交通动员,政治动员
◆我国的国防政策
目标和任务:
1.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4.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第四节中国国防法规
◆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
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支持国防建设,协助军事活动的义务
◆2001年8月31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通过,
确定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
第四章军事高技术
第二节精确制导技术
◆制导,即自动控制和导引飞行器,按照预先确定的飞行路线(或弹道)准确
到达目标的过程
◆精确制导技术是指按照一定规律控制武器的飞行方向、姿态、高度和速度,
引导其战斗部准确攻击目标的军用技术。
◆精确制导武器是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在50%以上的武器。
主
要分为导弹和制导弹药两大类。
◆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趋势增强打击效果,扩大打击范围,提高突防能力,
改善通用程度
第四章信息化战争
第一节信息化战争
◆信息是信息化战争的主导因素
◆信息化是信息化战争的根本标志
◆信息化战争,是以信息技术支配整个高技术武器装备体系,以信息攻防为主
要作战方式,在核威慑条件下,全方位进行的立体战争。
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战争形态,是信息时代战争的主题类型,是由信息化军队在陆、海、空、天、信、心六维战略空间进行的。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作战空间多维化
作战行动一体化
作战环节精确化
战场机动快速化
作战方式非接触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战争内涵扩大
实现智能化
谋取全谱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