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寺遗址周边环境风貌控制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延续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不仅对彰显城市精神和塑造城市特色十分重要,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强国自信。
青龙寺作为唐长安城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论在历史文化还是当代文化中,所孕育、传承和创新的文化在城市文化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空间层面和文化层面上来说,青龙寺遗址周边环境与遗址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却成为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集中的区域。
因此在中国特色文化语境下,探讨其内在联系,建立完善的控制引导体系,保护青龙寺遗址周边环境风貌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通过对青龙寺遗址空间文化特征和周边环境风貌特征的解读,参照相关学者对于中国传统城市营造理论及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结合西安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构建了自然环境风貌、人工环境风貌和人文环境风貌三方面的22项风貌控制指标,并结合中国传统规划方法、现代风貌控制方法,最终形成“3+1+1”的风貌控制体系,“3”即自然环境风貌、人工环境风貌和人文环境风貌三大层面的控制要求,两个“1”分别指青龙寺遗址周边环境风貌控制图则和风貌控制总图。
通过对青龙寺遗址周边环境风貌控制的研究,以期为西安市遗址的保护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青龙寺遗址,遗址周边环境,风貌控制,控制图则
ABSTRACT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protect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nherit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cultural gen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re not only very important for highlighting the spirit of the city and sha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ang' an City in Tang Dynasty , the Qing Long Templ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rban landscape culture, religious culture and secular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and space and culture,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site of the Qing Long Temple site are a harmonious and unified whole, bu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it has become the most ambivalent district of site prote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erefore,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xplore its internal relations, establish a sound control and guidance system, and protect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the Qing Long Temple site.
This study,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ati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ing Long temple site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features, with reference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urban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in Xi'an, constructed 22 style control indicators in three aspects: natural environment, artifici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environment. Combined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planning methods and modern style control methods, the “3+1+1” style control system is finally formed. “3” is the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three levels about natural environment, artifici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environment. “1” refers to the environmental control plan and general control plan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the Qing Long Temple site.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control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the Qing Long Temple site,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Xi'an sit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words: Qing Long Temple site, Heritage setting, Style control, Control plan
目录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 II 第一章导论 ..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2)
1.3相关概念界定 (2)
1.3.1 遗址的概念 (2)
1.3.2 周边环境的概念 (2)
1.3.3 风貌的概念 (2)
1.4国内外研究综述 (3)
1.4.1 国外相关研究 (3)
1.4.2 国内相关研究 (4)
1.4.3 小结 (7)
1.5研究内容 (7)
1.6研究方法 (8)
1.7技术路线 (8)
第二章相关理论依据 (11)
2.1基础理论 (11)
2.1.1 城市历史景观(HUL)理论 (11)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1)
2.1.3 有机更新理论 (12)
2.1.4 城市双修理论 (12)
2.2中国传统城市营造理论 (13)
2.2.1 山水城市理论 (13)
2.2.2 意境理论 (13)
2.3现代城市规划方面理论 (14)
2.3.1 外部空间视觉理论 (14)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2.3.2 场效应理论 (14)
2.3.3 场所精神理论 (15)
2.4小结 (15)
第三章青龙寺遗址空间特征及与周边环境关系解读 (17)
3.1青龙寺遗址概况及文化地位 (17)
3.1.1 遗址概况 (17)
3.1.2 文化地位 (19)
3.2青龙寺遗址空间特征 (21)
3.2.1 空间结构特征 (21)
3.2.2 自然景观特征 (25)
3.2.3 人文景观特征 (27)
3.3青龙寺遗址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29)
3.3.1 空间层面的关系 (29)
3.3.2 文化层面的关系 (30)
3.4小结 (30)
第四章青龙寺遗址周边环境风貌现状及现存问题 (33)
4.1遗址周边环境范围 (33)
4.1.1 界定依据 (33)
4.1.2 范围界定 (34)
4.2遗址周边环境风貌构成要素 (39)
4.3遗址周边自然环境风貌现状 (45)
4.3.1 山体台塬 (45)
4.3.2 绿化植被 (47)
4.4遗址周边人工环境风貌现状 (48)
4.4.1 建筑风貌 (48)
4.4.2 开敞空间 (50)
4.4.3 广告标牌 (53)
4.4.4 街道家具 (54)
4.4.5 标识系统 (54)
4.4.6 夜景照明 (55)
目录
4.5遗址周边人文环境风貌现状 (56)
4.5.1 用地功能 (56)
4.5.2 人文意境 (58)
4.5.3 文化传说 (59)
4.6遗址周边环境风貌现状问题 (59)
4.7小结 (60)
第五章青龙寺遗址周边环境风貌控制 (63)
5.1风貌控制框架 (63)
5.1.1 风貌控制要求 (63)
5.1.2 风貌控制要素 (68)
5.1.3 风貌控制成果 (70)
5.2自然环境风貌控制 (73)
5.2.1 山体台塬控制 (73)
5.2.2 绿化植被引导 (78)
5.3人工环境风貌控制 (81)
5.3.1 轴线空间控制 (81)
5.3.2 视线廊道控制 (82)
5.3.3 建筑风貌控制 (84)
5.3.4 街巷空间引导 (89)
5.3.5 广场空间引导 (92)
5.3.6 广告标牌引导 (94)
5.3.7 街道家具引导 (95)
5.3.8 标识系统引导 (96)
5.3.9 夜景照明引导 (96)
5.4人文环境风貌控制 (98)
5.4.1 用地功能控制 (98)
5.4.2 人文意境营造 (100)
5.4.3 文化传说传承 (102)
5.5风貌控制图则和总图 (103)
5.6实施保障 (107)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5.7小结 (108)
结论与讨论 (109)
参考文献 (11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21)
致谢 (123)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1)国际遗产保护理念的转变
从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和1976年的《内罗毕建议》提出对遗产及周边环境的保护[1][2],到2005年《西安宣言》将“周边环境(setting)”概念正式提出,这一概念也正式被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社会所认可[3],再到2011年《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中提出了要重视“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也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4]。
由此可见,国际上对于遗产保护的理念逐渐由遗产本体保护演变到对其周边环境的关注,并对遗产周边环境的内涵、价值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完善,呈现出日益重视的局面。
在这种趋势下,对于国内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是十分必要的。
(2)新时代背景下国内遗产周边环境风貌控制的重要性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城市特色和彰显城市精神[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变,需要充分考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6]。
并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7]。
新时代背景下,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对遗产本体及周边环境风貌的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不仅能够彰显城市精神,塑造城市特色,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强国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3)青龙寺遗址周边环境面临严峻的风貌协调问题
青龙寺是唐代著名的佛寺之一,在城市山水文化、宗教文化、世俗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
其遗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青龙寺景区内,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寺遗址也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现代西安城市中心是在唐长安城遗址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这就造成了青龙寺遗址被现代城市建设所包围的局面,遗址的发掘保护是在城市建成环境中进行的。
青龙寺遗址的保护、周边环境风貌的控制滞后于城市建设,造成了遗址周边空间失去秩序,城市环境风貌与遗址空间不协调等问题。
基于这种现状,对青龙寺遗址周边环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境风貌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系统科学的控制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基于中外相关理论的研究,通过解读青龙寺遗址历史空间和遗址周边环境现状风貌特征,结合相关规划思想和技术手段,试图构建中国特色文化语境下青龙寺遗址周边环境风貌控制体系,以期能够科学合理的提出控制要求,塑造良好的遗址周边环境风貌,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也希望对其它同类遗址周边环境风貌控制有所参考。
通过对青龙寺遗址周边环境风貌控制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加强对遗址价值的全面认识,拓展遗址保护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为探讨在中国特色文化语境下,城市空间尤其是遗址周边环境范围内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以期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遗址的全面保护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3相关概念界定
1.3.1 遗址的概念
本研究中对遗址的定义主要结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的概念界定,遗址是指人类工程或考古区域,从历史、审美等多个角度看都具有突出的价值[8]。
本研究中的遗址主要指唐长安城遗址中的青龙寺遗址。
1.3.2 周边环境的概念
本研究中对周边环境的概念主要取《西安宣言》中“setting”的含义,将其定义为“周边环境”,“周边”强调了其空间和文化上的紧密性和整体性。
周边环境的内涵不仅包括人工和自然的物质环境,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3]。
对于青龙寺遗址周边环境而言,不仅包括周边物质形态的城市建成环境、自然地形地貌环境,还包括与之价值相关联的文化习俗、历史典故等内容。
1.3.3 风貌的概念
风貌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风格和面貌”。
“风”指习俗、景象、举止等,侧重于精神层面。
“貌”指面容、外观,侧重于物质层面[9]。
因此,“风貌”应指一个区域经过长期的变迁和发展,所积淀而形成的地域特征、文化内涵和精神格调。
以物质环境空间为传达与表现载体,展示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精神特征。
第一章导论
1.4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遗址周边环境的研究
国外针对遗址及其周边环境保护的研究起步较早,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确立,即1964年提出的《威尼斯宪章》,其所树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价值观,成为现代国际社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标准。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初步建立了对遗址周边环境的关注。
其后包括1976年的《内罗毕建议》、1994年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10]、2005年的《西安宣言》、2011年《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等关于遗产保护的文件公约,不断加深对遗产保护的认识,其保护思想观念逐步由遗址本体的保护扩展到对其周边环境价值的认识和保护,其保护理念也从个体到群体、从物质到非物质、从单一到复合、从被动保护到主动利用。
理论研究方面,《西安宣言》、《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等文件提出,遗产周边环境不仅是物质,还包括对价值相关联的非物质等要素的全面保护,国外学者开始关注这一趋势。
Susana(2015)[11]指出历史城市的景观管理面临的共同挑战是整合有形和无形遗产,整合过程需要基于人的活动感知,以及人与景观互动的联系,其中无形价值与特定地点、特定的文化习俗、社会空间组织有关。
Beatriz和Francisco(2018)[12]认为历史遗产城市的城市规划,不仅应关注城市物质空间的保护,更应该考虑到与遗产相关联的社会文化,社会经济和建筑的历史等因素。
也有学者从技术手段层面提出对遗产环境的保护方法,Casagrande P,Rocha N等(2016)[13]提出利用GIS工具来监测和保护文化遗产及周边环境,通过数字地形模型的构建和视觉轴线的保护,以确保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Mani(2016)[14]运用ArcMap结合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印度Alwar的城市历史景观进行了分析,指出老城的特征包括适宜步行、紧凑、社会凝聚力、包容度和环境友好,在进行遗产保护时这些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实践探索方面,国外对于遗址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控制主要集中在遗产保护范围的划定,周边环境保护方法的探索等方面。
在遗产保护范围划定方面,英国《城乡文明法修正案》规定从物质文化遗产和周边景观因素角度两个方面来划定保护范围,其周边环境部分是包含进来的。
法国遗产保护范围的划定主要考虑物质因素为主。
日本遗产保护的划定,主要考虑因素包括视觉感受范围、保持地域原生态生活、道路或行政边界和自然景观边界等。
周边环境保护方法的探索方面,法国采取“纺锤体”详细规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划,主要控制环境中的建筑高度,这是一个关于眺望控制的规划[15]。
(2)风貌控制的研究
国外关于风貌的理论,最早发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它是一场城市改良运动,其主旨在于借助城市景观设计的手段来处理早期工商业发展导致的城市风貌混乱[16]。
现阶段关于风貌的研究偏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在风貌要素识别方法研究方面,K. Lynch[17]指出城市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风貌特色,提出了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可以借助这些要素来创造具有可识别性的城市环境。
Taylor、Francis(2003)[18]认为城市风貌特色与所在区域的场所精神有关,而场所精神来源于人的生活感知体验,而非由上而下的场所制造。
Meysam(2015)[19]从视觉偏好的维度出发,对游客进行访谈、调研,以“内容识别法”分析了影响城市区域的历史特征。
在风貌控制内容方面,Saleh(2001)[20]认为城市中的标志物是风貌的重要内容,具有可识别的、可感知的和具有自我表达的特征,其特色是由材料、布局、形态、天际线和符号等构成的。
在具体实践方面,英国采取战略性眺望景观控制,将与遗产相关联的环境分为三个不同区域,对不同分区实施不同的高度控制管理,以确保市内对于遗产这一重要景观的眺望权[21]。
日本采取划定若干“历史风貌保存区域”的方法,该区域不仅要包含与文物古迹一体的环境,还要包含文物古迹的背景区,包括视觉背景、自然环境“背景”和历史“背景”等[22]。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青龙寺遗址的研究
国内对于青龙寺遗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古发掘、形制格局的研究和社会文化相关研究三个方面。
考古发掘方面,对于唐长安城的考古发掘工作自1957年开始进行,至1963年底,基本完成了对唐长安城性质的实测,并绘制出了其初步复原图[23] [24]。
之后开始对其都城形制及内部其他重要遗址进行发掘,青龙寺遗址自1963年至今进行了历次考古勘探以及现场踏勘[25] [26] [27],这些成果探明了青龙寺现存遗址分布,并对其现存形制格局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形制格局研究方面,对于唐长安城形制格局的研究较多,涉及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研究[28] [29] [30],空间布局的相关研究[31] [32] [33],坊里制度的相关研究[34] [35] [36]等方面。
但缺少专门对于青龙寺形制格局的研究,对青龙寺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考古发掘的建筑
第一章导论
复原等研究,杨鸿勋(1984)[37]结合青龙寺考古发掘和唐代及相关历史建筑风格,复原了青龙寺密宗殿堂建筑,张锦秋(1983)[38]则结合发掘报告和唐代相关建筑提出了青龙寺仿唐建筑的设计。
社会文化研究方面,王静(2003)[39]、王树声(2009)[40]等探讨了终南山与唐长安城社会文化的关系,进而指出唐长安城与终南山在政治、社会、文化和交通等方方面面都存在密切的联系。
王静(2001)[41]依据新疆出土的《质库账历》,分析了新昌坊在唐朝的居住文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的变迁情况。
朱玉麒(2003)[42]分析了隋唐文学人物与长安坊里空间的关系,指出了其分布特征及文人对坊里空间文化的再塑造。
(2)遗址周边环境的研究
国内对于遗址周边环境的相关研究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分别是法律法规的规定,相关的理论研究和遗址保护的实践探索。
法律法规方面,对于遗址周边环境有明确控制的规定,主要包括法律、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性文件等,以法律为主体,结合相关的规章文件补充,共同组成了遗址保护的法律体系。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主体,明确了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文物保护层级划定做出规定[4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中提出了保护区可分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控制区,其中保护范围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44]。
还有《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大遗址保护规划规范》等文件中也同样对保护区划提出了相同的要求[45][46]。
但在实际保护规划编制中,对于遗址的建设控制地带及环境控制区的保护力度不够,对于周边环境的要求仅仅集中在“建筑高度”、“建筑风格”等几个方面,缺乏更多的考虑。
理论研究方面,单霁翔(2009)[47]指出对于遗址的保护应该重点控制周边环境的内涵特征,使其与遗址文化价值相统一。
陈稳亮(2010)[48]将环境营造视作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抓手,将遗址环境与其本体间的和谐,及历史、生态和社会各环境要素间的和谐确立为大遗址环境营造的终极目标。
周小棣等(2012)[49]研究了城市高密度地区文化遗产环境,针对该类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的限制与挑战,提出因地制宜地划定建设控制地带等范围。
朱海霞、权东计(2014)[50]从多学科维度出发分析城市化内涵和大遗址保护的特征,提出了新型城市化背景下,面对城市化挑战遗址及其周边环境主要的应对策略。
仇静(2018)[51]则从“图示与图析”社会调查方法出发,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对遗址环境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以提高遗址周边环境公共空间环境的使用舒适度。
实践探索方面,主要集中在周边建筑风貌与视觉景观的控制。
北京和西安两座城市,保留有完整的古代城墙,对其周边环境的控制主要是建筑高度方面,包括以视线控制和圈层式高度控制两种方法[22]。
杭州和武汉主要利用的是视觉景观控制手段,杭州市对西湖以被看的形式确定扇形眺望景观控制区域,武汉市从看与被看两个角度,综合确立了黄鹤楼周边建筑高度控制区域[52][53]。
(3)风貌控制的研究
我国近年来关于风貌控制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不同区域的风貌研究。
马聃(2018)[54]对高原河谷城市的空间特征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城市风貌特色控制方法上提出从空间尺度、宜人尺度及街道尺度这三个方面进行控制,并提出强制性内容与特色控制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实施管理的可行性。
王军伟(2013)[55]针对城市历史地区,指出应从“空间、场所、领域”三个方面对风貌保护提出要求,以实现历史地区风貌的保护与城市的发展同步进行。
吕琳(2017)[56]针对西安大遗址周边环境的不同现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不同的发展模式,以更好的保护遗址周边环境。
对于风貌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量评价方面。
张昶等(2018)[57]采用传统的模糊数学评价方法,余柏椿(2007)[58]则采用“人气场”参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人气场”单元特色的定性研究与“人气场”单元数量的研究,来对城市风貌进行评价。
易峥(2017)[59]针对重庆主城区特色风貌片区,采用社交网络数据对城市进行定量的感知与评价研究。
对于风貌控制要素的研究,唐源琦,赵红红(2018)[60]提出城市风貌应包括可视物质形态要素和非物质意识形态要素两种。
蔡晓丰(2006)[61]认为城市风貌系统的构成要素包含两个层次的表征物,即“风”和“貌”,分别对应隐性和显性要素。
李开猛(2015)[62]从“城市中轴线”控制要素出发,基于清远的地域特色,实现城市中轴线的活化转型,重塑城市空间,进而营造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城市景观风貌。
孙光华(2014)[63]从“城市色彩”风貌控制要素出发,与现阶段规划体系相衔接,构建具有层次性的色彩规划编制体系。
罗国卿(2014)[64]、邱冰(2016)[65]则分别从“城市标识”、“公共艺术”要素出发,分析了城市风貌与这些要素系统的影响关系,探讨了城市风貌视域下这些元素控制构建的新思路。
第一章导论
对于风貌控制实施的研究,段德罡和戴慎志分别从“大而全”的编制思路和“提取城市风貌控制要素”编制思路出发,对城市风貌规划的体系构建和方法研究进行了探索。
段德罡(2013)[66]提出风貌单元全覆盖,对城市中的风貌单元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借鉴城市设计导则的形式,编制风貌规划。
而戴慎志(2013)[67]则将风貌规划与现状“总规—控规—修规”的规划体系相衔接,对相对应层级的规划编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
胡峰(2015)等[68]和伍敏(2017)[69]等则从具体的操作层面,辨析了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区别,对风貌控制提出了“风貌单元控制图则+建设计划指引”、“通则式(宏观)+图则(中观、微观)”的成果形式,从实际操作层面使规划成果更易于管理与实施。
1.4.3 小结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国内外学者对于遗址和周边环境的保护及城市风貌塑造等方面已经做了较多的研究。
但基于本文的研究内容,针对遗址周边环境风貌控制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针对我国文化背景下,遗址周边环境保护的研究。
国外对于遗址周边环境的保护与实践成果已经较多,但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够成熟,不能单纯照搬国外的经验。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对于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遗址周边环境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中国特色文化语境下,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遗址周边环境的系统性保护控制尚待研究。
(2)对于遗址周边环境风貌控制的研究相对较少。
国内现状风貌控制多集中于对城市风貌的控制与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上,而对于遗址的保护也多集中在遗址本体的保护上,对于其周边环境风貌控制与塑造的研究相对较少。
(3)现状风貌规划仍存在系统性相对薄弱、管理可实施性较差等问题。
现状风貌规划较多为引导性控制,同时以定性控制较多,一方面不便于规划的管理,另一方面可实施性也较差。
1.5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导论。
主要通过对国内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和风貌控制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归纳,展望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作为基础以指导下一步的研究。
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依据。
主要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构建本文的理论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支撑体系,以指导本文的研究。
第三部分解读青龙寺遗址空间特征及与周边环境关系。
对其历史空间特征进行详细的解读,并探讨青龙寺遗址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下一章对其周边环境风貌特征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对青龙寺遗址周边环境风貌现状及现存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包括周边环境范围的界定,风貌构成要素分类,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风貌现状,以及周边环境风貌现状问题梳理,为下一章风貌控制方案做了基础研究。
第五部分为青龙寺遗址周边环境风貌控制方案。
首先提出风貌控制框架,探讨风貌控制要素、内容、成果形式等,确定以“图则+文本+图纸”的成果形式,从自然环境风貌控制、人工环境风貌控制、人文环境风貌控制三个方面22类指标探讨控制的内容及要求,以此完成青龙寺遗址周边环境风貌控制图则和风貌控制总图。
1.6研究方法
(1)综合调查法
采取网络数据分析与现场实地踏勘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调查认识青龙寺遗址及周边环境,具体通过大数据分析、现场调查、图像记录、测绘和访谈等方式了解青龙寺遗址的保护利用情况和周边城市建设现状等情况。
(2)数字模拟法
对青龙寺遗址及周边环境建立数据库导入计算机,借用ArcGIS软件建立空间模型,进行空间信息处理及分析,包括相关的地形地貌分析、景观视线分析和天际线分析等。
(3)多学科交叉法
青龙寺遗址周边环境风貌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中国传统美学、中国哲学观、历史学、考古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需要对不同学科进行综合分析,以更好地得出研究成果。
1.7技术路线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理论支撑——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结论的思路进行研究,具体研究的技术路线见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