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边际效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就是说,相对于我在购买3毛饭时效用最大,而此时还没吃饱,所以购买4毛的饭也轻松应对,继而5毛是最合适的,6毛就已经呈现负边际效用了。
例如,一个人必须要走完一段路程,但只走了一半却已饿得没有力气,瘫倒在地上的,这时候,假设一个人需要5个馒头才能吃饱,那么第1个馒头可以使他站立起来继续行走,其边际效用是最大;这时候,如果一直吃之后的那几个馒头的边际效用便依次递减,到吃到第5个馒头时,这个人已经有八九分饱,因而对于他走完剩下的那段路程来说,几乎是可有可无的了,因此第5个馒头的边际效用最小,同样的,如果摄入第6个馒头,那么已经在第5个馒头就吃饱了,第6个完全吃不下,也就呈现了负边际效用。
生活就是这样,得不到的东西永远非常喜欢,但是一旦你得到了,你便不会那么在意了,或者换句话来说就是,你不那么想要了。说俗一点就好比许多男人明明有一个如花似玉的老婆,却要出去“鬼混”,根本原因就在于整天面对的老婆边际效用递减,他们需要点新鲜感。
任何事物都要保持一定的数量界限,在一定界限内,量的改变不影响质,而一旦超出了这个界限,量的变化就会引起质的变迁,所以,饭堂里和蔼的阿姨给多你的饭菜,到最后并非能使你开心。
4毛钱饭
吃完后,觉得,似乎还能吃点什么东西,安慰自己是用脑过度的原因,允许自己的小贪心,于是又跑去小卖部买了一根香肠。
5毛钱饭
刚刚饱,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6毛钱饭
吃不完,果断倒掉,内心自我谴责,恰巧合被某学生会的胖小学弟看到,鄙视了一眼,仿佛恍惚听到“哼!真浪费粮食呢!”
于是,大致得出这样一个图像:
就好像在这个横跨春秋直逼迫冬夏的南宁在如此干燥寒冷的冬日里或许品一杯暖暖的星巴克的摩卡咖啡将会使你感到十分惬意要是能无限续杯喝第二杯或许还感觉挺棒依旧口感很好但是连续给你3甚至是第10杯咖啡你也许会疯掉觉得这咖啡本质就是普通的水你原有的满足已经变成厌恶甚至还抱怨它增加了你上厕所的频率
论财经学院食堂阿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我的“爱”
<生活中的边际效用>
首先,通过翻阅咱们西方经济学的课本,得到这么一个概念:
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欲望的不断满足而递减。
其实咱们广西财经学院的食堂阿姨就是一个好例子,“和蔼可亲”的阿姨们看着我这么个可爱的小胖子,于是就给我好多饭菜,那一刻,看着碗里的佳肴,其实一开始我还会充满感激,小小的满足感,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温馨的浓浓爱意,于是开始品位,确实,吃着也开心。
但吃到最后才发现,我压根就吃不完,还剩下许多,转眼看到食堂墙壁上【粒粒皆辛苦,浪费是最大的犯罪】之类的温馨提示,再看着碗里的剩饭思考:吃吧,自己真的吃撑了;但不吃吧,又觉得农民伯伯的辛苦和不容易,于是瞬间觉得世界充满了恶意......
再回到课堂,仔细寻找课本找到产生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其中有一点就是生理或者心理的原因,随着相同物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讲,从每一单位物品消费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降低的。
这就好比饭,买少了饿,买多了则又浪费,于是,抱着“科研立项”的高度和决心,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在保证控制变量法的前提下,利用4天时间,分别买了3毛、4毛、5毛、6毛钱的饭量作如下试验:
然后经过简单的反思和总结得出:
3毛钱饭
吃完后,简直就跟没吃一样,回想起5堂课下来,才吃了这么一丁点的饭,越想越委屈,于是赶紧跑去超市购买了一大堆零食。
就好像在这个横跨春秋,直逼迫冬夏的南宁,在如此干燥寒冷的冬日里,或许品一杯暖暖的星巴克的摩卡咖啡将会使你感到十分惬意,要是能无限续杯,喝第二杯,或许还感觉挺棒,依旧口感很好,但是连续给你3杯,4杯,5杯,甚至是第10杯咖啡,你也许会疯掉,觉得这咖啡本质就是普通的水,你原有的满足已经变成厌恶,甚至还抱怨它增加了你上厕所的频率。
例如,一个人必须要走完一段路程,但只走了一半却已饿得没有力气,瘫倒在地上的,这时候,假设一个人需要5个馒头才能吃饱,那么第1个馒头可以使他站立起来继续行走,其边际效用是最大;这时候,如果一直吃之后的那几个馒头的边际效用便依次递减,到吃到第5个馒头时,这个人已经有八九分饱,因而对于他走完剩下的那段路程来说,几乎是可有可无的了,因此第5个馒头的边际效用最小,同样的,如果摄入第6个馒头,那么已经在第5个馒头就吃饱了,第6个完全吃不下,也就呈现了负边际效用。
生活就是这样,得不到的东西永远非常喜欢,但是一旦你得到了,你便不会那么在意了,或者换句话来说就是,你不那么想要了。说俗一点就好比许多男人明明有一个如花似玉的老婆,却要出去“鬼混”,根本原因就在于整天面对的老婆边际效用递减,他们需要点新鲜感。
任何事物都要保持一定的数量界限,在一定界限内,量的改变不影响质,而一旦超出了这个界限,量的变化就会引起质的变迁,所以,饭堂里和蔼的阿姨给多你的饭菜,到最后并非能使你开心。
4毛钱饭
吃完后,觉得,似乎还能吃点什么东西,安慰自己是用脑过度的原因,允许自己的小贪心,于是又跑去小卖部买了一根香肠。
5毛钱饭
刚刚饱,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6毛钱饭
吃不完,果断倒掉,内心自我谴责,恰巧合被某学生会的胖小学弟看到,鄙视了一眼,仿佛恍惚听到“哼!真浪费粮食呢!”
于是,大致得出这样一个图像:
就好像在这个横跨春秋直逼迫冬夏的南宁在如此干燥寒冷的冬日里或许品一杯暖暖的星巴克的摩卡咖啡将会使你感到十分惬意要是能无限续杯喝第二杯或许还感觉挺棒依旧口感很好但是连续给你3甚至是第10杯咖啡你也许会疯掉觉得这咖啡本质就是普通的水你原有的满足已经变成厌恶甚至还抱怨它增加了你上厕所的频率
论财经学院食堂阿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我的“爱”
<生活中的边际效用>
首先,通过翻阅咱们西方经济学的课本,得到这么一个概念:
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欲望的不断满足而递减。
其实咱们广西财经学院的食堂阿姨就是一个好例子,“和蔼可亲”的阿姨们看着我这么个可爱的小胖子,于是就给我好多饭菜,那一刻,看着碗里的佳肴,其实一开始我还会充满感激,小小的满足感,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温馨的浓浓爱意,于是开始品位,确实,吃着也开心。
但吃到最后才发现,我压根就吃不完,还剩下许多,转眼看到食堂墙壁上【粒粒皆辛苦,浪费是最大的犯罪】之类的温馨提示,再看着碗里的剩饭思考:吃吧,自己真的吃撑了;但不吃吧,又觉得农民伯伯的辛苦和不容易,于是瞬间觉得世界充满了恶意......
再回到课堂,仔细寻找课本找到产生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其中有一点就是生理或者心理的原因,随着相同物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讲,从每一单位物品消费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降低的。
这就好比饭,买少了饿,买多了则又浪费,于是,抱着“科研立项”的高度和决心,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在保证控制变量法的前提下,利用4天时间,分别买了3毛、4毛、5毛、6毛钱的饭量作如下试验:
然后经过简单的反思和总结得出:
3毛钱饭
吃完后,简直就跟没吃一样,回想起5堂课下来,才吃了这么一丁点的饭,越想越委屈,于是赶紧跑去超市购买了一大堆零食。
就好像在这个横跨春秋,直逼迫冬夏的南宁,在如此干燥寒冷的冬日里,或许品一杯暖暖的星巴克的摩卡咖啡将会使你感到十分惬意,要是能无限续杯,喝第二杯,或许还感觉挺棒,依旧口感很好,但是连续给你3杯,4杯,5杯,甚至是第10杯咖啡,你也许会疯掉,觉得这咖啡本质就是普通的水,你原有的满足已经变成厌恶,甚至还抱怨它增加了你上厕所的频率。